分享

四川作家||【老屋】◆李燕汐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李燕汐,女,居于四川成都。一直热爱文学并且在不断追求文学。

老  屋【原创】

老屋不算太老,百年左右。可它像一口百年老砂锅,里面装着三代人的喜怒哀乐,兴衰成长。经岁月这把火的熬炖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醇香,烹制出一道名为亲情的菜肴。

老屋是典型的农村建筑,坐北朝南,土墙青瓦,前屋后院。正房两旁是几间瓦房,院子中央是宽敞的院坝。 这就是爷爷奶奶的家、是父亲他们六兄弟成长的地方、是我们九姊妹儿时的天堂,是血脉与亲情延续的地方。

记忆中的老屋总是热热闹闹的,小时候大人们忙着下田劳作就把我们几姊妹送往老屋由爷爷奶奶统一看管,于是我们长年聚集在那里吃喝玩乐。

在小时候,我的家乡还很贫穷,物质也十分匮乏,哪里来的什么零食啊?我们吃的都是田间地里长的各色瓜果。春天有奶奶做的槐花面饼;夏天有爷爷熬的绿豆汤;秋天最好啦,老屋后院儿的桃子、李子、石榴……全都是我们的零食;冬天就围在爷爷的火盆旁,眼巴巴的等着埋在火灰下金灿灿、香喷喷的红薯,我们吃得乐滋滋,爷爷奶奶看得笑盈盈。

那时,只是孩子的我们只知道吃好吃的,现在才知道,在物质匮乏的当时,爷爷奶奶已经竭尽所能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零食,他们没有愁苦,不谈艰辛,只是慈祥的站在一旁看着我们几姊妹打打闹闹的争东西吃;看着我们眼巴巴的守在灶台边、果树下、火盆旁一边望一边流口水;看着我们吃饱喝足后满屋子的蹦蹦跳跳,将我们的一举一动收尽眼底。其实亲情就是揉碎在柴米油盐间的平淡吧,奶奶给我们做饭时的炊烟随风而逝,时光却磨灭不了那段其乐融融的记忆。

我们几姊妹年龄差距小,又都是女孩子,所以总是相亲相爱的在一起玩耍。

老屋后面有个园子,那是我们的百草园。园子不大,但里面什么都有。有四季的水果、有粗壮的大斑竹,有各种野草野花。我们总爱在里面玩儿过家家,采了树叶当钱、挖了泥巴当饭,摘了野花做菜。也会看蚂蚁搬家、挖蚯蚓钓鱼、裹蜘蛛丝去网蜻蜓,有时候也会被麻蛇吓的鸡飞狗跳。几姊妹总是在里面疯玩儿到天黑,然后再各自回家吃饭,相约明天再去。

后来渐渐大了,有了各自的同学玩伴,我们很少再凑在一起捉鸡撵狗,上房上树。只是每年爷爷奶奶的生日还有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回到老屋,一起张罗着吃顿团圆饭。

每到聚会时,每家人都要早早的到老屋集合,婶婶们开始洗菜做饭,叔伯们则坐在爷爷奶奶旁聆听教诲,多半都是一些关于地里庄稼,家里近况的琐碎。最后还要领了不能嗜赌、不能懒惰、不能不顾家的教诲,才各自散了张罗着开饭。

吃过饭后,婶婶们坐在一起唠家常了,一般都是互相数落自家的老公孩子如何不好,再相互劝解着把那些不好讲成好的。又继续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聊。一席谈话,有笑骂,有阴晴,不过始终是热热闹闹的。爷爷奶奶则端了凳子在墙根下晒太阳,暖洋洋的阳光和笑容把整个老屋装点的温暖明亮。

多想时光定格在那时,只是岁月总是无情。时间带走了爷爷奶奶,也抽走了老屋这张网罗我们这一大家人巨网的丝,我们不得不各自飘散零落。

近年来老屋的变化很大,我们的百草园被铲除了,小叔在上面盖了新房,我们几姊妹也很难再聚齐,见面多是寒暄,虽亲切不变,但总觉少了些许情味。我们一家人过年依旧还是要聚的,只是散的太快,仿佛只有桌上的剩菜可以证明我们是真的聚过。血脉亲情还是在的,只是老屋没了。

今年往耳朵里塞一首歌,一个人静静在老屋呆了一下午,想着从前,想着未来,想着那些血脉至亲,温暖至情。它们如歌里唱的一样:

为何一转眼

时光飞逝如电

看不清的岁月

抹不去的从前

就象一阵风

吹落恩恩和怨怨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