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扬,陕西礼泉人。小学高级语文教师,现执教于礼泉县史德镇八一学校。喜欢养花,写作,美食,旅游,交友。 在我们村子中间有一个神圣的地方,每次我路过它时,总会深情地将它凝望,时间允许的话,我还会进去看看它,寻觅童年的踪迹,它就是我的母校——三臣学校。 学校就在我们曹蔺村和赵蔡村子的中间位置,所以学生也是来自于这两个村子的,曹蔺村和赵蔡村子合称三臣村,学校也因此得名。学校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我不清楚,或许要问问村子里上年纪的老人也许知道。 记得我上学是在一九八零年吧,那时候没有什么幼儿园,直接就上一年级。那年我七岁吧。 学校大门朝南,一进大门,就看见中间砖铺的道路两旁高大笔直的梧桐树像哨兵在站岗一样一直伴在路的两旁延伸到学校后面。仔细看去,学校以中间这条砖路为中心呈轴对称图形。两边的建筑物也基本保持一致。道路东西两边各有一排房子,那是老师们的办公室。房子是用土胚砌成的,顶上覆着青瓦,记忆中那房子都不大,里面的顶棚是用芦苇杆绑成的方格子。小门小窗户,门和窗都用天蓝色的油漆漆了。风吹日晒,时间长了,那油漆逐渐成了淡蓝色。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些房子有些低矮、简陋了。但在那个年代,房子都是那样子的。记忆中东西两边大约都有五六间房子的样子吧!房子的前面分别都有两个小花园。 西边房子的后面有一大片空地,那儿是学校的小广场,我记得我们经常在那儿集会,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或是放假时学校给我们发奖状,都是在那个地方举行的。上五年级时因为广场后面就是我们的教室,有时候我还在小广场读书。 东边房子的后面是一片土地,当时好像搞什么勤工俭学,种着蔬菜还是什么东西,印象不太深。以后栽了苹果树,那儿成了一片小果园。西边小广场和东面果园后面各有一排教室,一排大约有三四间教室的样子吧。我记得上五年级时我们的教室在西边那排教室的最西边。 东西两排教室后面同样也各有一排教室,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我们的教室在路东边最西边的那个教室。 两排教室的后面就是学校的大操场,我们上操和做游戏的地方,操场的最北边靠东西两个墙角的地方,分别是男生女生的厕所。正中间则是学校的后门,正对着中间的砖路和学校的大门。 学校的布局并不复杂,我记得八零年我上学时那时候的学校里还有中学,是中小学在一起的。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情景是下午课间活动的时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我和同学们经常玩捉迷藏的游戏,我有几次被小伙伴追得紧急,就顺便跑到八年级的教室里去躲藏,情急之下就躲到课桌底下,下课了八年级的教室里还有勤奋的学生趴在桌子上刻苦用功,对我的贸然闯入无动于衷,还在埋头用功,原来还担心他们会赶我出去,但他们看都不看我一眼,更别说赶我出去了。现在想来,他们对我这个碎娃的游戏不感兴趣,毕竟年龄相差太大。 有几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我现在还记得。一件是我上三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教我们语文的是赵世俊老师,他那时候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还没有结婚。那时我记得我们上三年级开始学着写作文,第一次的作文是一篇看图作文,画的是一个小八路军战士在帮老百姓挑水的图画,图上的小八路战士用扁担挑水过门槛时,由于个子矮,水桶挑不高,进不去,一个老大爷帮着他提起水桶过门槛的事。老师讲了这次作文的大概情况后,他说这次写的最好的是蔺小宁同学,边说边从讲桌上那沓厚厚的作文本里找出我的作文本来,念给大家听。我那时真是又惊讶又兴奋,还有些害羞,趴桌子上脸感觉有些烧,我想我的脸肯定是红红的。我想我对写作的兴趣应该就是从那时的第一篇作文开始产生的吧! 那时候对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教我们体育的曹荣贵老师。他瘦瘦的,眼睛很大,颧骨比较高。每逢下雨我们不能在室外上体育的话,曹老师就给我们在教室里讲故事听,他的故事讲的好动听啊!声音抑扬顿挫,表情丰富传神,我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的,听得专心致志的,沉浸在老师的故事中,谁要是不专心了,老师就不讲了,所以我们一个比一个乖,一个比一个听话,生怕老师不讲了。老师还喜欢在紧要关头卖关子,每到紧要处突然就停下来不讲了,把我们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连声催促,老师偏偏说且等下回分解。我们一个个唉声叹气,无可奈何只好等下一次体育课时再听了。 还有我们上五年级时教我们数学的曹兴伯老师,他中等个子,大眼睛,他不但数学教的好,而且喜欢音乐,会弹风琴。我记得我上二三年级时,那年六一儿童节,我有一个独唱节目,唱的是《小喇叭》就是他给我弹风琴伴奏的,当然他还教会了我们唱许多歌曲。印象深刻的是他教数学课非常的敬业,当时老师为了让我们多练题型,经常给我们亲自刻版印题。当时是那种老式的油印机,先拿一张油印纸把题用手写好,写时需要用力,否则痕迹轻印出来就不清晰,刻好后再在油印机里用涂着油墨的滚子压紧了使劲滚动,这样一张卷子就印好了,这是一件很麻烦很费劲的事,但是那时候我们练习了那么多套题,都是老师用手写好后印出来的,所以说老师的辛苦可想而知。我们那时候也特爱学习,有时偷偷跑到老师办公室给老师要卷子做,老师经常悄悄塞给我们一张卷子说其他同学还都没发,别告诉别人自己去做吧。我们就如获至宝地拿着卷子高兴地跑了。老师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我们优异的成绩,连我这个对数学一向不感冒的后进生也由一年级时的数学六十多分提高到九十多分,有一次数学测验居然瞎猫碰到死耗子——得了一百分。这是我学数学里程中唯一的一次辉煌成绩。以后毕业了上了镇上的初中,曹老师当然不教我了,我的数学成绩就开始走下坡路。 我毕业以后的几年,曹老师由于成绩突出,当了我们三臣学校的校长,那几年我们三臣学校的成绩在镇上的二十多个学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号称东篇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曹老师功不可没,这也是我们三臣学校全体师生辛勤劳动的结晶…… 在我的记忆里,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当时都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工资非常的低。我记得刚上学时,每次秋季开学,我们每个学生那时都要给学校交七八斤的麦子,每个人拿布书包或袋子装了,老师们拿秤称了,倒在一个长长的帆布做的袋子里,也许这是代替我们的学费吧!因为印象里好像没拿钱交过学费,以后好像听哪个学生说过他那时学费是五毛钱。我想老师那时候是不是和群众一样按出工时间来记工分分粮食的,还是那时候粮食太少了?印象中我们吃麦子的时候少,吃玉米面的时候多。当然那些麦子也不是从家里的麦囤里舀出来的,都是我们放忙假时从路上或人家收完麦子后的地里捡拾的麦穗得来的。那时候家家户户有麦子,到麦子成熟时我们会放半个月的忙假帮家里收麦子。老师也一样,因为是民办教师所以家里都有麦子。所以民办教师首先是农民,然后才是教师。 我还记得我们那时候条件非常的艰苦,冬天教室里的窗户上没装玻璃,老师就发动同学们每人从家里抱来一捆玉米杆儿,那是家里烧饭用的柴禾,把它们用绳子捆绑好,挡在窗户上挡住冬天的西北风。暖和是暖和了,可是它挡住了风,也挡住了窗外的光线。下课了我们喜欢十个八个在教室后面的墙角里挤角角,边挤嘴里还边高兴地喊着:挤角角,修暖和……到后来情况能好一点,在冬天老师用小钉子给窗户上订上塑料纸来挡风,这下光线好多了,也暖和多了。 我还记得那时候天下雨我们上学的情景来。一到下雨,去学校的那条路就变得泥泞不堪,有些孩子没雨鞋穿,下雨天就光着泥脚去学校,没有伞,就用装化肥的蛇皮袋一个角折进去,做成个斗篷的样子披在身上就去上学。但生活的艰苦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快乐,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这样,所以一点没觉得苦。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是金色的,我们在学校玩得开心,学的优秀,没有学习的压力,最深的记忆是放学后经常帮家里干农活,拔猪草,喂鸡,收棉花,做饭……劳动培养了我们的吃苦耐劳精神。 多年后当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老师们几十年如一日地领着微薄的收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着我们农村的基础教育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用甘做人梯的精神培育了我们两个村子无数的学生走向外面的世界……当我们长大时像蒲公英的孩子一样被时间的风吹到世界的不同角落时,又怎么会忘记母校曾经对我们的哺育之情呢?老师是那么的平凡又是那么的伟大! 前几年由于计划生育的缘故,学校学生越来越少,再加上好些村民外出打工,带走了孩子,到2013年七月份,学校终于送走了她的最后一批学生,结束了它的使命,画上了句号。但是回老家时经过学校门口,我经常会满怀深情地将它凝望。因为它留下了我童年的许多美好记忆。 有一次有时间,我停下车子,推开虚掩的大铁门,像去看望一位久违的朋友一样,寻觅它旧日的模样,学校寂静无人,可是我仿佛看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身影,听到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听到了大铜铃悦耳的响声,听到了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可是举目四望,残垣断壁,野草丛生,荒凉无比,满目凄凉!只有昔日老师们的办公室和教室还静静地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中,仿佛在诉说着它往日的故事……今昔对比,我的心中无限凄楚,不敢久留,匆匆离去…… 前一段时间路过学校时,发现许多民工在那儿拆那些旧教室,问及旁人才知道,原来是我们村子里的民营企业家在此建厂,现在高大的厂房基本快建起来了。再次路过这儿时,母校已矗立起了高大气派的厂房,使我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那句诗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的心情总算好多了。厂长是我们村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平时待人侠肝义胆,乡亲们谁有困难总是鼎力相助,他的厂子前几年在家里办,现在一来因为环境问题,二来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我相信他的厂子将来会越办越好,越办越大。 母校终于在历史的变迁中又发挥了它的作用,虽然它现在变了模样,但在我的心目中,母校永远长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除了为您写一篇纪念文章,我又能为母校做些什么呢?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