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文坛 | 回忆我的母亲

 渭南文坛 2020-08-06
作者简介

向晓岗,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崇凝镇向家村。现居西安,从小喜爱文学 ,授王世伦导师引导,多以写实记事文体为主。曾发表《历史的天空》,《秦韵》,《黄土抒怀》等作品。《渭南文坛》、《渭南热点》、《光影渭南》特约作者。

点击上方  戴上耳机  一个人听


前几日,新疆的姑姑打电话给父亲。说是近几日接连梦见我去世的爷爷,奶奶和妈妈梦里找他,他们在梦里有说不完的话。梦里醒来,一切回到现实。看来,冬日夜已漫长。年关将至。不免思故人,忆故人。这也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思念和遥祭。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朴实女人,从小家境还算殷实,其实是母亲在她们家为长女,家里长辈都很喜欢她。照顾她。所以她的童年和青年都过的很好。知书达理。勤劳朴素。自嫁给我父亲后,连续生下我们弟兄四个,她就完全放弃了她的一切。全身心的照顾我们慢慢长大,那时,正赶上改革开放前期。生产队,大锅饭。家里人多没劳力,年年透支生产队的粮食。四弟正好出生在这个年代的末期。所以落下了一个“多余”的小名。那时的母亲,白天出工挣工分。晚上熬夜为我兄弟四个准备明天的餐饭。吃的很简单。穿的很朴素。记得每逢春节前。小孩子们都盼望着有自己的新衣服。年年我们四个都有新衣服穿。大概是上衣为的确良黄衫。下身是蓝迪卡裤子。脚上穿的肯定是妈妈熬夜做的八眼棉窝窝。


国家联产承包,土地到户后。母亲几乎挑起了家里的所有劳做,夏收农忙,秋收耕作。养牛干活(牛是生产队解散时分的),母亲刚开始不会养牛。但母亲善学。不长时间母亲在村里成了养牛能手。那时我们家人多劳力少。分的地又多。多亏了母亲养的这头牛。耕地拉梨。碾场拉车。就这样,在母亲的精心劳作下。我们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至少有白面馍馍吃。每周末母亲还换着花样做好吃的。犒劳我们这些上学的兄弟们。虽然我们四个穿的简单。但都很干净。这都是母亲勤俭持家的结果。

母亲是一个不善言语,勤劳肯干的人。为了拉扯我们四兄弟长大,在农活劳动方面。三个舅舅出了不少力。一遇到重体力的农活。母亲就喊舅舅过来帮忙。为了我们。母亲欠她娘家好多好多。


母亲也是一个极其孝敬老人的人。虽然她不善言语,但在她的心里,她是一个尽全力照顾老人的人。有条件她就把老人照顾好。没条件她也要创造条件把老人照顾好。直至老人遗享千年。记得那年爷爷去世,远在青海的伯父一家人回来奔丧,伯父虽在外地工作,但那个年代一家人的日子过的也是紧张,又将近年关,奶奶给父亲说,今年给小孩的新年新衣多做三身,给伯父的孩子们穿。希望父亲和母亲商量一下。征求一下母亲的意见。父亲当时因事情多。把这事给忘记了。等到大年三十小孩们分衣服。父亲才想起了这事。那知母亲早已为侄子侄女们做好了新衣。虽然那年爷爷去世。大家都很痛苦,但那年新年也是父亲和伯父两家人四十年来的第一次大团聚。由此可见,母亲当时再苦。经济再紧张。也要急奶奶所想。急奶奶所做。替奶奶分忧,照顾老人。母亲想的很仔细,做的很认真。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母亲也慢慢变老,因为全力持家。照顾我们一家老小。母亲于2003年9月26日因病二次复发。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享年58岁。


如今想起母亲的一切过往,历历在目。记得大哥大学毕业分配到银行。因当时工资不高。帮父母分担不了家里的开销。依然决定下海深圳。大哥在深圳奋斗三年后。在深圳按揭买了一套房子。本打算把这好消息告诉母亲。让母亲高兴高兴。虽知母亲听到这消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担心这么多钱儿子啥时候才能还完。而母亲又为儿子帮不上啥忙。最后决定把她闲暇时掐辫子积攒的三千元托父亲寄给大哥。母亲是爱我们的。爱的那么彻底。她总教育我们,在外多留心。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切莫好高骛远。要少说话。多干事。靠自己本事干好工作。这或许就是母亲一辈子的做人做事原则。写到这里。泪水已模糊了我的眼睛。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竭尽全力照顾我们成长的一生。母亲的一生,虽无远大抱负,但朴实无华。思念母亲,想念我们在一起的所有一切过往。感恩母亲,是她培养了四个好孩子,这是她对我们家,对我们这个社会永恒的付出。我为生在这个大家庭,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

投稿:wndu520@163.com

欢迎大家  在下方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