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久龄山人,男,真名周占江,陕西渭南沋河川人,中学语文教师,喜文学、书法等。年近知命,尤思故乡,闲来写字作文,多舒怀乡念旧之情。《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沋河发源于秦岭北麓,有清水河和稠水河两个源头,在史家村前汇而成一,《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沋河川”因而得名,是渭南最大的一个川道,古老悠久而文化丰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沋河川上游的桥南、花园、三官庙等地的一带山区,发现有不少蓝田猿人时期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地点。它表明了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沋河川的北庄崖土中发现“北庄人”头骨化石,后又在雷家堡崖层中发现一块旧石器,说明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人类已走出山地,活动在湭河上游一带。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半坡博物馆和渭南县文化馆的的考古工作者又在沋河川的北刘、白庙、史家等处发掘了多处老官台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进一步丰富了沋河川先民的生活遗存。 新石器、旧石器以及更早时期的“蓝田人”,就曾经生活在沋河川一带,线索分明,传承有序。虽然沋河川考古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但是沋河川是一个经远古而至龙山文化及仰韶文化、由原始狩猎而至农业文化的延续不断而极其丰富的古文化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 据已知考古证据,沋河川南面的“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前,北面的“大荔人”距今约20万年前。而沋河川及东西两塬,无疑就是过渡地带,不难想象“蓝田人”经由秦岭北麓的沋河川及东西两塬向北面更广阔地域发展的情形。 已经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北庄人”以及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北刘、白庙、史家文化遗存,只是“沋河川人”文化的一部分,更多更丰富的“沋河川人”文化还有待于进一步发现。 “逐水草而居”是远古人类选择居住地的基本特点,沋河川得天独厚的位置、丰茂的植被以及富饶的物产,正好给先民们提供了生活的福地。根据在北庄一带发现的“泥炭”,在沋河川多处发现的两栖犀、剑齿象、羚羊、斑鹿、三门马等动物化石,在北刘、史家、白庙等地发现石器、骨器、陶器、碳化谷物、半穴居遗址等等,就足以证明该地区曾经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以及 “沋河川人”由狩猎、采摘、渔业到饲养、农业的发展过程。 我曾经有幸参加过白庙、史家等处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其中白庙遗址中一处半地穴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居室地面结实而光滑,呈灰白色,类似水泥地面。渭南文化馆考古专家左忠诚先生解释说,那是将当地常见的一种“料姜石”打碎,加水,打磨,所形成的“水磨石”地面。后来在我参加过的其他同时期遗址发掘中,再没有见过这种“高级装修”。我惊叹于“沋河川人”的聪明智慧,竟然大大超过其他地方的古人。 如果我们将在沋河川发现的古人类叫做“沋河川人”,那么可以简单地说,“沋河川人”就是渭南先民,沋河川就是渭南人的发祥地。 2018年1月8日 编辑:闵盼龙 投稿加微信:xiaolong5206 欢迎大家 在下方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