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作家||【活着应是一种责任】◆杨照辉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杨照辉,山西省垣曲县英言乡人,山西省垣曲县英言初中教师,曾在《学习报 教育周刊》发表诗歌6首,《语文教学与研究》发表散文1篇。耽于文学梦,而不懈努力。

活着应是一种责任【原创】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因它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我以前不太关注它,也未曾去读它。对于当代长篇小说,我比较关注茅盾文学奖作品。引起我去读它关注它,是那次在县里听北京专家李玉辉作读书报告,他在报告中谈了如何引领学生读余华的《活着》。我觉得很有兴趣,才读了一遍《活着》。但我的感受和李玉辉老师不敢苟同,我读《活着》,从中深切感受到一句话:活着应是一种责任!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首先从作者余华的创作动机谈起。余华在他的《活着》序言中说,他创作这篇小说,缘起于看到了那副著名的画作《老黑奴》。他说他从那幅画作中,从老黑奴的满脸皱纹中,读出了人生的沧桑和不易。他似乎看到了老黑奴一生经历的种种灾难,以及老黑奴在灾难面前坚韧地挺过去乐观地活下来。他顿悟了人生与灾难的相关意义,富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小说。他在作品中冷峻的叙说,重在突出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对社会巨大作用力的无可奈何。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作为渺小的个体——人,即使人生灾难再多再大再不幸,也要坚韧乐观坦荡地活下来。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但容易使我们产生误读,无原则的活下去。而我们读《活着》,绝不能步入误区,还要从人生灾难中反观出一种责任。活着原本就应是一种责任!

接着,我们再从小说《活着》的主人公富贵谈谈。富贵就是作者塑造的像老黑奴一样的主人公,我觉得他身上缺少一种活着的责任。作品中的富贵可真是一个大倒霉蛋,凡是人生中会有的灾难似乎都降临到了他的身上。解放前,富贵是一个富家子弟,他不务正业,几乎把富得流油的家底败了个净光,导致父亲气死。他缺少一种继承家业振兴家业关爱家人的责任!当败家的灾难阴影还未消去之时,富贵又被抓了壮丁从了军。战场上,他畏畏缩缩,作战从不主动,终于当了逃兵。他缺少一种积极作战服务社会的责任!如果这一切都可以谴责于旧社会的龌龊黑暗,富贵是逼于无奈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解放后的富贵。解放后,富贵的儿子抽血被抽死了,他的小外孙吃饭被撑死了。我读到此,我在想,富贵当时都在干什么呢?在当时极度贫困的时代,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富贵就没有刻意体贴留心一下亲人们吗?以致造成这样的不幸。作品中把这个原因归结于时代的饥饿状态愚昧意识,突出了富贵的无奈,在无奈中突出富贵的坚韧。但我在更多的作品中读到的,却是刚解放的新生活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的人们面对贫困的岁月,却有着一种敢斗天敢斗地的生产激情。我在想,那时的富贵怎么会没有这样的激情呢?以致灾难一次又一次地降临。这难道不是一种缺少生产责任的表现吗?活着就应是一种责任嘛!

小说《活着》是为了突出社会灾难对于个体人的压迫,以表现人的坚韧乐观性,但有些夸大社会作用,忽视个体的能动性。这一点,李玉辉老师就说,为此,作者不得不构想了一个大兵们护送富贵回家的情节,以增加作品的亮点。可见,作者余华也有这种意识了。所以说,富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儿子、外孙的相继去世,不仅仅是社会灾难的原因,亲人们的离去,还应该有富贵责任不足少于拼搏的原因。我们读《活着》,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必须要由作品反观到一种意识:活着应是一种责任!

对于余华的小说《活着》,我还是初读,这还是一点初浅的认识。但我还想再读几遍,不断完善我的观点,已感受读书的乐趣。

杨照辉的诗

〇清   明

清明了

虔诚的人儿

整备行囊吧

将心牵到祖茔

铲尽坟茔上的杂草

装点一抔抔新土

培植一棵小柏树

茁壮地追赶蓝天的风筝

献上一束花

将忧伤的风

化作细微的雨

将先祖的恩泽

滋润成一颗感恩的心

燃起一束香

将忧伤的思念

酿成醇香的酒

敬献给先祖

珍藏一颗感恩的心

虔诚的心呀

默默地  默默地

与先祖对话

绵延着  绵延着

风清气明的恩泽

这是新时代的呼唤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