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作家||【一份课外作业】◆于晓庆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于晓庆,江苏人,近年来已在《新华日报》《中国档案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常州晚报》《雅安日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30余篇,曾有多篇作品获得中国散文年会奖项。

-作品欣赏-

一份课外作业


己亥年夏至翌日中午,我应邀去城北的一家高档酒店,参加老同学女儿的婚宴。主人把我们几位当年与新娘的父亲一起参加高考补习的同班同学,作为女方宾客安排坐在了一桌,把我们的部分老师等安排坐在了同一个包厢内正中间的一桌。席间,我们品味着服务员端上来的一道道佳肴,欣赏着电子屏播放的露天草坪婚礼和婚宴大厅内婚礼仪式的一段段集锦,气氛非常喜庆热闹。

我抢先给坐在正中间一桌的王老师及师母等敬了酒。王老师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当时年仅30多岁的他一人教两个班,而且都是参加高考的重点班,一个是全校唯一的理科快班,另一个就是我插班补习的文科班。王老师讲课充满了激情,板书写得很漂亮,语言表达也很考究,颇有文学修养。因为出色的教学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王老师后来相继被提拔担任城区一所完中和区电大的副校长。

在我敬过酒后,王老师特意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转过身来把我拉到了一旁,正儿八经地跟我说:“杨老师正在忙着筹备校庆活动,今天有事来不了,但他特意让我转告你,近期抽空发一份书面的个人简况给他。

杨老师是“文革”前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生,当年与王老师搭班教我们语文。他非常勤奋敬业,在职时发表教研文章200多篇,出版论著11部,曾获得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等称号以及多项教学研究成果,连续当选过两届省人大代表。春节前夕,市委书记带了四套班子部分领导,专程登门给杨老师提前拜年。杨老师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是多年前拜读了他出版的《凡人剪影》一书后,萌生了学写散文随笔的兴趣。

听罢王老师的一番话,我很礼貌地谢过他,并请他代为感谢杨老师后,便要转身离开,这时王老师像当年那样在我后背轻轻地拍打了一记,再次叮嘱我把他刚才说的事情放在心上。我只是回过头去朝王老师笑了笑,没有当场直接答应他。说实话,我当时是不太情愿答应杨老师的要求,把自己的简况发给他的,倒不为别的,只为自己40多年前的那段经历。

那还是“文革”结束后刚刚恢复高考不久,许多考生想方设法到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校补习。父亲通过同事的关系,把我插进了邻乡的一所老牌省重点中学的文科班补习,我成了这个文科班的一名插班补习生。

虽说我当时已高中毕业,但是两年高中期间几乎一半时间是在学工学农学军,没有正规上过多少课,其中有一个学期的数学课,老师教的是生产队会计记账,所以文化基础实在太差,尤其是高中数学几乎是“零基础”,我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考文科得,随后又自作主张放弃了数学的补习,把精力放在只要多下功夫死背,就有可能拿到考分的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上。

尽管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时语文等四门课平均分数就达到72分多,与我认识的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考分不相上下,但是毕竟数学考分是个位数,等于比别人少考了一门,最终总分离分数线只差了一分半。第二年,我仍然没有调整思路,结果重蹈了上一年的覆辙,虽然总分超出了分数线10分多,参加了体检,也填报了志愿,但最终还是没等来录取通知书。

我的这段经历足以印证“思路决定出路”这句话的道路。当时我就吃亏在思路有问题,所以才屡考屡败。一直以来,我总把那段经历看作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败笔,所以从不轻易跟人提及,每当有同学邀请我参加聚会等活动时,我基本上总找个理由婉言谢绝。说白了就是因为心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解不开的疙瘩,所以才不太情愿答应杨老师的要求。

其实,我与杨老师一直保持着正常的联系,一旦有什么事情便会随时打电话,或者发个短信微信,逢年过年过节总要相互致以问候。去年春上,杨老师为了筹备校庆80周年庆典活动,要查找学校于1957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全省首批办好的省属重点中学的正式批文,曾专门打电话给我。我放下电话后,随即安排负责查档接待的部门想办法帮助查找,经办人员当天下午就从馆藏中找到了那个批文的原件。一周后,杨老师带了另外两位老师来南京,取回批文的复制件,我全程陪着他们办妥所有手续。本来想请杨老师他们留下来吃了中饭再走,可他们以还要赶往其他地方办事为由,执意没肯给我这个机会。

春节前夕,我应邀参加家乡一部人物方面志书的首发活动。当走进会场时,我一眼便看见坐在会场中的杨老师,迅即一溜小跑过去。当快走到他身边时,我叫了声杨老师。杨老师听到我叫他后,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并将双手向我伸了过来。随后我们师生二人双手紧握,互致问候的温馨场面,呈现在了现场所有与会者面前。会议期间,我还利用主办方安排我对首发的人物志书作简要点评的机会,把能在那个的场合见到恩师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杨老师当年悉心教导的感激之情,一并和与会者作了分享。

在婚宴散场后,我坐在回家的车上,才静下心来认真考虑王老师刚才叮嘱的那番话。杨老师为何不直接吩咐我发个人简况,还拐个弯请王老师转告呢?

当年,杨老师等诸位老师教了我整整两年,是他们一点点地把知识传授给我,一步步地帮我把课程补上,我后来才能如愿考上大学。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杨老师完全可以像当年布置我做课外作业那样,在电话中让我发个简况给他,他非但没有这样做,却还在不能当面跟我说的情况下,特意让王老师代为转告,这不更体现他的重视和诚意吗,更说明他始终在关注、关心着我这个学生吗。我何不借发个人简况的机会,把自己的情况向他作个简要汇报,权当再次向他交上一份自己做了四十年的课外作业呢?

半个小时后,我回到了家里,没有像往常那样午睡片刻,就在手机上写起了自己的个人简况,写完即用电子邮件发给了杨老师。

几天过后,我给杨老师打去电话,想问问他是否收到我发的电子邮件。电话甫通,我刚叫了一声杨老师,就听到杨老师在电话那端颇为高兴地跟我说,他已经看过我写的个人简况,写得不错,一个字都没要改……听着杨老师在电话中讲的这番话,我这个做学生的和他一样感到欣慰。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