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还是那个村口,但再也看不到姥爷的身影。
又是一年清明节,再次想起了姥爷,他好像还站在村口,高大魁梧的身材立在最美的春光里,期待着我们到来。
我们家的村子和姥爷家的紧挨着,夜幕降临,一切安静下来的时候能听到彼此村庄的狗叫声。那时候弟弟从姥爷家拿来一个铜制的号角,邻居爷爷使劲一吹,就在夜色里传到了姥爷家。
童年最温暖最幸福的记忆就是去姥爷家,我们姐弟几个常常步行就到了。比较正式隆重的时候就是春节后的拜年,妈妈会用地板车拉着我们姐弟四个,地板车上放上几个棉被,把我们裹得严严实实,车子吱吱呀呀,我们几个开心得叽叽喳喳。那时候家里很穷,除了一车的孩子,几乎是空着手去姥爷家。还没到村口,远远地就能看到人群中一个高大的身影在张望,那肯定是姥爷。有人说:“看,是小梅来了吧?”走近了姥爷总是微笑着也不说话,妈妈向那些老人招呼一下,就跟在姥爷后面到家了。
姥爷家是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港湾,姥爷总是慈爱的用目光抚摸着我们,每次都要念叨同样的话:“你们这帮小孩啊,长大了看都能去济南不?”在姥爷的心目中,济南就是全中国最大最好的城,因为两个舅舅都在济南,他也期盼我们也都去那里。我们去了姥姥最忙碌,去箱子里拿出自己珍藏的糖果、点心,全都喂了我们这群小馋猫。
姥爷身材魁梧,爱好文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家里各种乐器一应俱全:二胡、大鼓、号角……这些东西也成为我们儿时最好的玩具。常常教给我们一些儿歌,我们几个跟着唱,姥爷边教边用二胡伴奏:“我家有个胖娃娃,今年才三岁,伶俐会说话,不吃饭不喝茶,整天吃妈妈……”三十多年过去,这旋律还时常在耳边环绕。月光如水的夜里,我好像又看到姥爷拉着二胡领我们放声歌唱。姥爷农活不忙的时候就加入当地的戏班,那是他最开心的日子。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每一家六七个孩子不稀奇。听妈妈说,那个时候饿死很多人,姥姥生了八个孩子,有三个夭折。为了让其余的孩子不再饿死,姥爷忍痛离开了自己酷爱的戏班,去窑厂当了工人,他常常从厂子里捡伙房师傅扔的地瓜皮菜叶子带回家,努力工作做到了厂长的位置,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让家里的孩子存活下来。
我常常忆起姥爷家的地窖,那应该是八十年代初,几乎每家都有地窖,挖在地下因为它冬暖夏凉,酷似黄土高原的窑洞,只不过窑洞多靠山,我们的地窖都在下面。姥爷、姥姥都有一双巧手,会用柳条编制各种各样的东西:簸箕、筐、草帽……编好了扛集市上换钱贴补家用。大人们都在地窖里忙活,我们这些孩子上上下下捉迷藏,不懂得生活的艰辛。
我们渐渐长大,日子也越来越好,姥爷不用再去窑厂捡菜叶,也不必在地窖里编筐,两个舅舅都在济南安家立业,是姥爷最大的骄傲。
姥爷看电视的时候最看不惯两个节目,其中一个就是关于贪官的报道,他对贪官深恶痛疾,三十年前我们国家的反腐力度还没有这么大,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他就气得浑身发抖:“这帮子龟孙子,不为老百姓办事,就知道自己的腰包……”也许,姥爷的这种基因遗传给了大舅,以至于他即便做到了厅级干部的位置,一生光明磊落,为民造福,即便退休了十几年,组织一声令下,依然为国效力。除了贪官,姥爷还讨厌很多穿着暴露的文艺节目,他认为这样的文艺节目太低俗,教坏了孩子。三十多年过去,事实证明,姥爷是对的。
我上高中的那一年,去姥爷家,姥爷知道我不太适应高中生活,就一直叮嘱我多喝水,非得给我钱让我买一个暖壶。上大学的第二年,我做了第一份家教,用挣来的钱给姥爷买了一顶棉帽,他笑了,一直戴着,直到去世。
姥爷的教导一直指引着我们,慢慢长大,他每次都在重复那句话:“好好上学,以后你们都上济南。”我们五个家庭表兄弟十几人都走出了我们的故乡,不止是济南,北京、深圳、山西……祖国各地。姥爷在天之灵应该欣慰吧!
去年春节,我跟妈妈又去了姥爷家,二舅全家搬到德州,那个曾经荡漾着我们几十年欢笑的小院空了,村口再也没有了姥爷的身影。姥爷的坟头在村东边的小河边,妈妈最后还是没忍住,哭得昏天暗地。姥爷离开我们已经近二十年了,他在那边一定会保佑姥姥健康长寿,我们也谨记他的教导,在祖国各地勤奋工作、踏实做人。
村口,再也见不到姥爷的身影,可故乡的田野、小院都记得,我们也一直记得,他的叮嘱。
活着
人生匆匆几十年,怎样有意义的活着值得思索。
若不是因为这次疫情,可能至今我还不会读这本书。尽管很久之前就买回来它,却一直在书架上闲置。这段日子是继上大学以来读书最多的一个时期,对生命和教育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活着的意义到底什么?身为教育者,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都是反复读这本书后的思考,也在历经这场灾难后慢慢找到了答案。
余华的《活着》只有13万字,故事非常简单,主人公福贵用平静的语调,讲述了自己与身边亲人的命运:父亲气极猝死,母亲念儿而死,战友中弹身亡,儿子抽血夭折,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在他的身边,所有他倾注了情感的人,都离他而去,唯有那头名字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之相依。我两天的时间读完,感觉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主人公再悲惨的人了,但是他却依然乐观平静地活着,真的太让人钦佩了。
正如作者余华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场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同时又是一部沉甸甸的教科书,截止到今天,官方统计数字全球已经96万人感染,近五万人死亡。尽管我国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国外输入病例却越来越多,国内死亡的3300多个生命背后,又是多少家庭的破碎?世界是一个共同体,我们每个国家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休戚与共生死相连。这场灾难,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都是幸存者,以后的人生之路怎么去走?作为青少年的引路人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对万事万物的敬畏之心,面对重大灾难后心理创伤的愈合能力,以及在这场灾难中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真伪的能力等,都是重大的课题。
因为生在中国,我们很多人成为这场灾难的幸存者,但是,以后余生路漫漫,还有更多的苦难等着我们,我们的学生会长大,会恋爱、工作、结婚生子,他们会和我们一样面对人生太多的不确定性,亲人的离去,疾病的降临,失恋、事业不顺,当这些挫折降临的时候,如何去做?这些都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渗透。接纳我们的无能为力,接纳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接纳生命的无常,然后依然继续好好生活。就像《活着》中的富贵一样,所有的灾难他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那头老牛陪伴他走向夕阳,他把失去的所有亲人的名字都念叨给老牛听,好像他们从未离开过。这也许就是活着的最高境界吧!他的歌声还在飘荡:“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历经沧海桑田,他依然还是那个慈祥的老人,没有怨恨,没有埋怨。这也许就是活着的意义,做好当下,不悲不喜。
在这本书快要结尾的时候,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是福贵在回顾自己一生时发出的肺腑之言。他是带着感恩和忏悔的心态去说的。福贵一家人的命运呈给读者的是温暖的充满感情的,所以他越活越豁达,在他了解生命的无常之后,他学会了珍惜眼前的时刻,学会了放下对已知过往的执迷。生命中确实充满了意外,灾难随时都可能发生。但与其忧愁终日,战战兢兢的预知痛苦,不如将意外视为平常,用平常的心来接纳。就如余华所说: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我们的教育就是用生活的经历启迪学生,热爱生活、活好当下,尽己之力为这个世界做出点贡献。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相信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因为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
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是我们每一个大写的人必备的品质。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对周遭世界的贡献,教育的目标也是树立学生正确看待灾难,坦然接受自我,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