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作家||【谒朱熹墓】◆姚晓峰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姚晓峰,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福建省《朱子文化(小学、初中篇)》地方课程教材编委。

 谒朱熹墓 

初春的早晨,当薄雾渐渐散去后,阳光星星点点洒落在山林间,空气中漫溢着青草和野花的香气,伴着群鸟的欢唱,宛如置身人间仙境,眼前的山水,穿过历史的云烟,碾过悠悠的岁月。我愿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探求一个千百年来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灵魂。

他,长眠于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九峰村后塘自然村大林谷;他,是继孔子之后对人类思想史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贤;他,就是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

驱车前往,览尽一路春色。我们在古亭边下车,此亭为墓道碑亭。亭外立石碑一方,正面篆刻:朱熹墓;背面为朱熹生平简介和墓园保护范围。亭内竖清代墓道碑一方,高3.3米,篆刻:“宋徽国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中孟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据说墓道旁原有下马亭遗址,亭前石碑上刻:“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沿着水泥墓道前行,左侧有亭一座,曰思源亭,为朱熹后裔祭祀和拜谒者歇息之所;右侧为朱熹宗亲和后裔栽种的一片茂密苍翠的“朱子林”。

水泥墓道在“思源亭”戛然而止,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延伸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两旁是开阔宽广的稻田,风光无限;遥望远处连绵起伏漾着翠意的群山,迎着夹杂花木清香的微风,心旷神怡。此时的我,走过朱子来时的路,踏着他生命的印迹,若时空交替重叠,我们能相遇,何其幸运!我愿倾所有聆听先生讲学,将步子放得轻慢些,以谦恭安静的姿态走近朱熹墓。于我,是一种必然;于他,是一种应得。

在我想象中,这样一位圣贤,他的墓理所应当大气华丽,何况在归逝后受过多朝的追封。但眼前的朱熹墓,让我惊叹:它平凡普通,朴素大方。规制不大,面积约20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远看如凤字形,墓地为朱熹生前所择,左前是鲤鱼岗,右前乃唐石山;前临虎山雄踞,背倚九龙山之九龙岗,称“风飘罗带”。相传有高人曾托梦朱熹:“龙归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某日朱熹与学生们来到黄坑后塘,惊喜眼前所见如梦中描述一般,便选定这里为“安身”之所。多年后,朱熹的夫人刘氏先安葬于此,24年后,朱熹化为尘世的最后一缕青烟,消散在天地间,守护着这里每个晨昏。

石岩相伴,青山相守,静谧安然。朱熹墓的封土堆为卵石垒砌的圆形,周壁以鹅卵石垒砌,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大石碑一方。墓前有明代所置石供桌一张、石望柱一对及石香炉一只。墓园早年还建有“顺宁庵”和“翠如亭”。墓园保护面积约1.5万平方米。墓与大地融为一体,西北处的小山丘上有翠绿如盖的大树,东南方视野开阔,远处是苍莽叠嶂的山峦。

 站在这样一个贤达先圣的墓冢前,尘封的历史大门向我打开,眼前高垒的不仅仅是这形若凤字的墓堆,更是朱熹为国忘我的积极进取和刚明有守、正直无阿的高尚品质。想想吧,盈满上心头的会是怎样的骄傲和感动。拜谒朱熹,内心装满虔诚。

走过朱熹墓园里的“半亩方塘”,引起我无限的遐想。透过那清澈见底的流水,朱子的一生,恍如银屏的画面从眼底划过。沧海桑田,风云变迁,细数尘封在历史画卷中的古代圣贤,似乎都有一个共性。诚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朱熹的一生也不例外——苦读诗书,考取功名,遭受迫害,郁郁不得志,丧失亲人之痛,立书著说,讲学传道,养浩然之气,成理学集大成者,光耀中华文明,令我辈仰视而尊敬。他饱经磨难的一生,只为自己的理学而活。试问,是怎样一颗真纯的心,才能写出如此动人又富有哲理的诗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里的水能保持清澈,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的确,世间纷繁复杂,尔虞我诈太多,活在凡尘中的人,唯有保持心灵的清空,方能走得更远。朱子犹如一面明镜,令品读他的人,为之汗颜。你我,忙碌一生,丰衣足食,却内心惶恐、学识浅薄、目光短浅,更有义理淡薄、劣性显露。唯有诫勉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是正道。

我们拜谒朱熹,不仅仅是去感受他生命的能量和智慧,更是学习、传承流传百代的忠义孝德。从踏上拜谒的小路,就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隧道,听见历史的流程在每个时刻激起湍急的浪涌。

历史的长河,昼夜奔腾,从不停歇。朝代的更替,总是风起云涌,千帆过尽。挽大厦之将倾者少,辛酸浩叹者众。真正能在历史中遨游的又有几个?而一位高洁谋士的出现,就如以石击水,必定能在史册上激起浪花。历史的滋养,已使得闽越之地出奇地温婉大气且端庄郑重。眼前,朱熹的坟冢,不过是一堆覆土。但他的长眠之地,却广阔无涯。他栖身其下,已与大地溶为一体,与自然化做一片。我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朱熹渺小的身躯腐朽逝去,但他伟大的思想,静静地流淌在岁月星河的源头,永不凋零,犹如黑暗苍穹中的启明星,光彩夺目,指引后代儒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那纯洁的思想、高尚的品质、渊博的知识与诲人不倦的精神,都将永远留在绵延不尽的古道上,活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心间。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