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民,1956年2月16日出,长期从事企业文字宣传工作,致力于报纸的搜集与研究,已在《人民日报》等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500余家报刊发表文章1000余篇200余万字。著有《当代集报风采》《孟子故里纪事》《我的父亲和母亲》《收藏报纸的故事》等专著。作品与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散文大观》《当代散文精选》《新视野经典文集》《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东方之子》《世界人物辞海》《中国收藏名家大典》等典籍辞书。 春节即景(外一篇)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年味渐浓。 想起小时候过年情景,打扫卫生是全体居民的自觉行动,一个号召,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是齐上阵。谁家不出人,简直就是“丢人现眼”啊。现在呢,物业有专门的人收拾卫生,已经不需要家家户户出动人力打扫卫生了,只是希望大家保持而已,可是,现在竟然有人从高楼抛弃垃圾,随便破坏小区设施。 想起小时候过年情景,就是父母给我们的压岁钱,尽管只有一元钱(上世纪60年代,10张一角人民币),也快乐地收藏着,那感觉真的比现在“得到的1000元”还高兴。 想起小时候过年情景,穿上新衣服高兴得不得了。现在可以天天穿上新衣服了,反而已经没有那种“高兴得不得了”的感觉了。 想起小时候过年情景,我们这些疯孩子,成群结队走东家串西家,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溢,大人给每个孩子往手里硬塞糖果和小点心。不要都不行。孩子快乐,大人快乐,家家户户都门户大开,从早晨到晚上人流不断。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过惯了“独立”生活,家长也不习惯让自己的孩子或别人家的孩子“走东家串西家”了。有的连邻居都“老死不相往来”。哎…… 想起小时候过年情景,雪总是不期而遇的,雪白的世界,撒欢的孩子,手持红灯笼,追着跑着欢着……鞭炮噼里啪啦地响着、此起彼伏。那时的鞭炮基本都是“小洋鞭”(比普通筷子还细),即便在手里爆炸也没有危险。所以对孩子根本构不成威胁,家长尽管放心。不像现在,那鞭炮简直就是炸弹,制造鞭炮的品种五花八门,年年比赛着“做大做强”“够威够力”的,有的都赶上董存瑞炸敌人碉堡的炸药包了。年年难免有人无谓地负伤甚至牺牲在这些炸药包里。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想起小时候过年情景,总喜欢讲给现在已经是20多岁的孩子听一听,感慨万千一番。可是,孩子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并且开导我“过去已经过去。一去不复返了。一切要往前看”! 春节即景 春节忆豆腐。在那个豆子也需要供应的年代,豆子可是好东西,豆腐就更不用说了...... 尽管平时经常有豆腐吃,可是临近忙年的关口,妻子说要去市场买些豆腐之时,却使我不由地就想起了有母亲在的春节,那一幕幕关于吃豆腐的记忆。 过年了,尽管有大鱼大肉,但是餐桌是少不了豆腐的。 母亲在的时候,每到春节总是要有豆腐的,特别是红烧肉和豆腐皮卷煮萝卜、豆腐泡炖红烧肉。绝对是我们家庭年夜饭的主打。即便平常,那豆制品也是五花八门---什么白菜炖冻豆腐、海带炖豆腐、豆腐皮炒土豆丝、炸豆腐、煮豆腐、红烧豆腐、小葱凉拌豆腐......总之是豆腐吃法无穷尽、百吃不厌的。 我特别喜欢吃母亲制作的豆腐泡炖红烧肉和红烧肉加豆腐卷煮萝卜。豆腐泡都是母亲利用大块豆腐切成小块用油自己炸出来的,本来方方正正的小豆腐块,一经油炸后,成为团圆状态并由白变为金黄,再经过回锅与红烧肉一起配上酱油、盐等材料,真是香气袭人啊:而母亲制作的红烧肉加豆腐卷煮萝卜更绝,经过一定火候的沸腾和文火慢炖,那萝卜通体油亮和红烧肉都分辨不出来孰是孰非了,吃起来已经没有萝卜涩味,而是有一种肉香。那些与红烧肉“同流合污”的豆制品,口感都很特别。当然凡是经过与豆腐合作的菜肴,根本就是不必担心剩余,因为越煮越好吃。 正是因为豆腐百吃不厌,所以,现在我宁愿一日无肉,也不能一日无豆腐。其实,豆制品类包括豆浆,豆奶、豆粉、豆包、豆瓣酱等等等等我都比较接受。甚至于别人喜欢喝牛奶,我绝对钟情于豆浆;当然包子类,我宁愿吃豆包而不喜欢吃菜包子。这兴许是因为豆腐而“爱屋及乌”吧。
发掘文学新星、培育潜力作者、推出知名作家,是《现代作家》的担当。 投稿须知: 一、栏目设置为诗歌阵地、美文视线、小说在线、散文诗苑等栏目。 四、来稿请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发送,务必注明作者简介、详细通联和本人照片一张。投稿邮箱: Luodaxiong@126.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