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真性情语文”课堂

 老刘tdrhg 2020-08-06

2020-04-17 08:54:44 《中国教师》 2020年3期

马建荣

回归“真性情语文”课堂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载体,“真性情语文”从构建生态课堂、生命课堂、生长课堂的“三生”课堂入手,建立富有生命活力的、有创新、有生成的课堂。

一、回归本真课堂,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有些教师认为对于高中学生,字词教学已不是重点,但笔者认为,忽略字词教学的语文教学是失误的甚至是失败的教学,语文的本真课堂离不开咬文嚼字,无论课堂进行怎样的变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依然不可忽视。在《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笔者于上课前先检查学生的字词学习情况。

师:同学们好,在分析文本之前,我来读一下文本第五、六自然段,同学们听听哪些字词读音不准,请指正并解释含义。(教师有意设计了几处错读)

生1:“数罟”的“数”应读“cù”,解释为“密”;“谷不可胜食也”的“胜”应读“shēng”,解释为“尽”;“鸡豚狗彘之畜”的“畜”应读“xù”,解释为“畜养”。

生2:“养生丧死无憾”的“丧”应读“sāng”,解释为“办丧事”;“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悌”应读“tì”,解释为“敬爱兄长”;“谨庠序之教”的“庠”应读“xiáng”,解释为“学校”。

生3:“然而不王者”的“王”应读“wàng”,解释为“称王”。

让学生纠错的环节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知识点不断积累的过程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

二、培养真实思维,让思维在交流中延伸

语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文课堂应将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利用已有思维经验发展新的思维,也可以打破思维定式,建构新的思维模式。为了帮助学生厘清孟子的主张,教师安排了学生课下画思维导图的学习任务。

师:文中孟子针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困惑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含义及措施是什么?

生1:梁惠王喜欢打仗,打仗就会减少人口。

生2:梁惠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师追问:你所说的“根本”指什么?

生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只是暂时解决问题,梁惠王应该采取不耽误农时、不用细密的网打鱼、按一定季节砍伐树木的措施。

师追问:你说得很好,“根本”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2:还应该发展农业养殖业,主要指衣食方面,这样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七十岁的人有肉吃,数口之家没有饥荒。

师追问:不错,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3:还指教育方面,兴办学校教育,让百姓懂得礼仪,就可以使“民加多”。

师:“根本”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王道之始”,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没有遗憾;另一方面是“王道之成”,要引导百姓发展纺织、畜牧、农业、教育,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老百姓就会归顺,王就能“王天下”了。同学们课下画的思维导图,我们共同来看一看。这个导图(见图1)以满足老百姓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为思路,分析出只有统治者满足老百姓这两个方面的需求,老百姓才能归附,导图简练,能很好反映文本内容,同学们给点掌声。(鼓掌)这个导图(见图2)内容太详细,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思维导图一定要保持连贯的思维,能清晰反映思维流程。(展示思维导图,分析讲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置包括两个方面的思维培养。前面围绕学生提出的梁惠王“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在教师的追问与引导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深入。后面运用思维导图,采用学生分析、教师展示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优化思维。

回归“真性情语文”课堂

三、创设真实情境,让古人与今人对话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陌生感和无趣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热爱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于是笔者设计了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环节。

师:同学们,梁惠王觉得自己很尽力,但效果不佳,请同学们给梁惠王提治国的建议,要结合文本,适度拓展。形式是:“惠王呀,我想对你说……”

生1:惠王呀,你应该少打仗,多关心民事。

师追问:打仗有什么不好呀?可以扩大疆域。

生1:但是战争受苦的是老百姓。

师追问:是谁说过国家安定受苦的是老百姓,国家灭亡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生共答: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生2:梁惠王呀,有一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你应该以民生为本,而不是以好战来扩充自己的疆域,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老百姓鼓励和支持。

师:说得好不好呀?(鼓掌)

生3:梁惠王呀,你应该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不要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不耽误农时,不用細网打鱼,按季节砍伐树木。

师:这个建议是不能掠夺开发自然资源,特别是“材木”,同学知道“材木”主要用来做什么?

生共答:搞建筑,大兴土木工程,劳民伤财。

生4:梁惠王,你应该从根本上解决“河内凶”这个问题,不能只顾眼前。

师:(一方面肯定学生的归纳;另一方面做补充)大王呀,你要轻徭薄赋,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这一点在文中有没有体现?(生回答不一)

生5:有体现,请同学们看第六段,鸡狗猪的畜养“无失其时”,百亩大的耕地“勿夺其时”,这里的“失”“夺”就是指不要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按时生产。

教学中设计学生与古人的对话,拉近了古今的距离。学生给梁惠王提治国的建议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四、适度拓展,建立文化传承的脉络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需要由点到线,将分散的认知一点点串起来,就会逐渐形成清晰的认知。本课中,教师引领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传承脉络,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

师:同学们,你们对孟子的思想还有哪些了

解?(学生合作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生1: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它们都是仁的思想,是君子之道。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记忆深刻,这是从“仁”的角度讲君子的仁德,很好!

生2:《鱼我所欲也》里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是讲“义”比生命更重要。

师:这是从“义”的角度阐述。

生3: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民本。

师:“民本”思想在这一课有没有体现?

生3:文中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就是民本思想。

师:对,民本思想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老百姓放在首要位置。孟子还有性善的思想,这是在孔子“仁者爱人”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发展为民本思想,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这是一个更大的发展。

教师利用问题驱动,调动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积累,整理出孟子的仁爱思想、义利观、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性善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孟子较为清晰的了解,这个过程是由认知到深化的过程。

五、链接古今,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了解了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其思想内涵,古为今用,实现其当代价值。

师:大家听说过“中国农民丰收节”吗?

生:听说过。

师:同学们对这个节日有哪些了解?

生1:这个节日是2018年专门为解决“三农问题”设立的,时间是每年的秋分。

师:你了解得真多。(鼓掌)你所说的“三农”是指什么?

生1:是指农业、农村、农民,是国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产,出台很多政策,精准扶贫就是鼓励农民生产的例子。

师: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制度。近年来我国又采取了多项惠民政策,提出了振兴乡村计划,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去做更多了解。2018年,我国将每年的秋分确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请给广大农民写一份祝贺信。要求:①书信

中要用到孟子等人的民本思想。②课下了解更多我国出台的惠农政策。

教师将“三农问题”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结合起来,运用情境创设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引入教学环节,用民本思想一以贯之,就打通了从先秦到当代这堵厚厚的壁垒,传统文化的脉络清晰可见。教师又从学以致用的角度,设计了练笔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关注当下国家的惠民政策,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关注现实生活。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吴忠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回归“真性情语文”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