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秋天

 姚骅2020 2020-08-06

前几天在公众号里写了一篇关于陈志远先生的文章,陈志远,转动音乐的魔力手,顺便又重温了一下纪念陈志远先生的那场《如果有一天我不在,树在》的演唱会。虽然看过现场,但是演出中的许多细节还是在回看DVD的时候,才更细致地看到和感受到。

在陈志远纪念音乐会上的潘越云

在这场纪念演出中,潘越云演唱了一首闽南语的歌《孤单》,这首歌曲其实是选自她的第三张闽南语专辑《孤单》,1994年2月由飞碟唱片发行,潘越云亲自担任了专辑的制作人。其实听潘越云在现场唱这首歌的时候,我在心里暗想“为什么要演唱这首呢?”,查阅了唱片内页和一些资料才知道,原来这首歌曲是阿潘邀请陈志远先生谱的曲,若没有记错,这首《孤单》也是陈志远先生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首闽南语的作品,我想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意义,阿潘才选择在纪念陈志远先生的音乐会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曲。

《孤单》专辑中潘越云亲笔写下的随感

1992年潘越云从滚石跳槽到飞碟唱片自组“越石”工作室,工作室的名字很有趣:“越”字应该来自她自己的名字,而“石”字的含义我个人猜测为滚石,毕竟阿潘与滚石唱片有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啊。1992年11月她加盟飞碟的首张作品《心的诱惑》发行,整张专辑洋溢着摩登又复古的感觉,曲风温暖、饱满。值得一提的是,有丰富小提琴演奏经验的著名乐手李琪生平首次担任了演唱专辑的制作人,在编曲方面的弦乐配置让人惊叹。顺便说一下,李琪恰好就是她当年的名曲《天天天蓝》开头那段小提琴的独奏者,因此专辑俩人音乐上的合作有了进一步的延续。

“飞碟”与“越石”的LOGO

我个人对于潘越云在飞碟时期的专辑,最中意的当属1994年11月发行的这张很应季的专辑《秋天》了,我常说这是一张很有气质的唱片。算起来这是阿潘较后期的作品了,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每年秋天必听的两张专辑之一,另外一张是娃娃的《我对爱情不灰心》。《秋天》专辑由潘越云本人担任制作人,封面也传达了整张专辑复古怀旧的气息,在视觉的设计上给人以一种美感。有趣的是当我拿到这张唱片后,第一时间竟以唱片封面上有“水渍”的印记而要求卖家退货,后来才发现,原来身边好几个朋友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实那是唱片封面上独特的设计。

封面上有“水渍”的《秋天》专辑

音乐大师李达涛包揽了专辑中全部十首歌曲的创作,因为词曲意蕴深厚而显得气质不俗,整张专辑具有极强的概念性,难怪唱片的文案里这么写到:在音乐大师李达涛的空灵世界里,潘越云重返爱情的一生一世。其实阿潘与李达涛的合作也是由来已久,李达涛1975年就已经在“新闻局”征选歌曲时展露头角,他在民歌时代的创作因为气质清新而让人印象深刻,《再别康桥》一曲令他名声大噪,这首徐志摩的作品,李达涛用音乐赋予了她新的生命。

李达涛旧照

在圈内,大家都叫李达涛为“老大”,虽然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为人低调很少出现在媒体上。台北有家名叫“法兰瓷”的店,在小巨蛋的附近,据说每周二可以现场看到吴楚楚、李达涛、Michael 黄他们三人组的演唱,且餐厅每天都有不同的歌唱团体演出。这家店的老板以前开过“爱迪亚餐厅”,这是早年台湾喜欢音乐的文艺青年的朝圣之地,胡德夫、吴楚楚等很多歌手都从那里唱出来的,喜欢音乐的朋友如果去台北旅行的时候,有空可以去听听看。

1981年阿潘的首张专辑《再见离别》的同名主打歌也是由李达涛创作的,整张专辑承袭了民歌时代的作品风格,而滚石唱片开山之作《三人展》中,李达涛又为潘越云贡献了佳作《我的思念》。

在《秋天》专辑中,潘越云重唱了《再见离别》专辑中的《落花》,起承转合间似乎也可以深切感受到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她自身感情的沉淀与生活的历练。飞碟唱片1992年发行的陈俪玲《如风的心》专辑,这张专辑也是由李达涛完成全部词曲的创作,在出版这张专辑前,陈俪玲这位歌手一年365天都在台北各个场地演唱,是个很爱唱歌的女子,潘越云在《秋天》专辑中翻唱了她的这首《如风的心》。

CD版本的《秋天》专辑封底

特别要提及的是,《秋天》专辑的卡带和CD收录的曲目略有不同,CD版本中不知为什么生硬地加入了琼瑶八点档大戏《烟锁重楼》的主题曲,由陈耀川作曲的《七重门》作为专辑的收尾曲,让我有了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破坏了专辑原有的整体性。但是,整张专辑的文艺性还是远超出其商业性,李达涛作品中特殊的典雅、悠扬与潘越云迷人的声音很好地融合,造就了这张耐听的经典专辑。

卡带版本的《秋天》与CD版本曲目略不同

今年秋天,再听这张《秋天》,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浓浓秋意。


一场车祸,几首歌曲

陈志远,转动音乐的魔力手

季节改变,就听方维珍

一个李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你自己的样子

德永英明,有故事的歌者

一部音乐纪录片感动了很多新加坡华人

近期回顾

静听

一起分享聆听的点滴

如转载或他用请事先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