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越云|《天天天蓝》的四个版本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2-09-27 发布于北京

歌会上的潘越云

最近在某社交平台看到有潘越云的讨论,一直以为她在内陆的被认知度不算高,至少和她在台湾曾经的天后地位不太相符,便觉得好奇,饶有兴味地一路往下划屏。看了多则评论,发现事实上很多人对她并不陌生,但基本上一致以为最有代表性的歌是《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而她真正的首本代表作《天天天蓝》较少被提到,甚至有评论说此曲是“未被广泛认知的遗珠”。私以为这个说法甚为偏颇。这首歌在内陆熟悉的人不多确实是事实,其原因应该归咎于时空。

01

潘越云与“校园歌曲”

潘越云第一张台语专辑的封面照片

1985年中图主办的首届进口音像制品展,可能是大陆正式引入台湾流行歌曲出版物的起点。此前绝大多数大陆听众接触不到台湾原版音像制品,听台湾流行歌曲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民间利用家用设备翻录流行歌曲盒带(这些歌曲不都是彼时在港台正流行的原创新歌,含民国老歌和填汉语歌词的外国歌曲),二是中国大陆歌星翻唱的前述“翻录”歌曲,只是辑录翻唱的录音盒带在商店可以买到。彼时大陆听众心目中的台湾著名歌星,大约只有邓丽君、刘文正、凤飞飞三位,大陆歌者广为翻唱的台湾流行歌,多数也来自他们三人的录音。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类民间传播的流行歌曲,多数不会在电台或电视台的节目中出现,即便是市场售卖盒带中出现的流行歌曲,也不是主流歌会上能够演唱的,因为“流行歌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半期尚属于被批判的音乐类型。当然,有一批歌曲是例外的。1979年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变化后,曾经引进了一批台湾流行歌曲,官方刻意回避“流行歌曲”的称谓,发明了“台湾校园歌曲”这个词儿。

按照上面大陆官方媒体给出的定义解释对标,大陆所谓“校园歌曲”近似1975年台湾兴起对华语流行歌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民歌运动”。两岸在“民歌”内涵的理解上差异太大,台湾喊出的“民歌”有“人民之歌”的宣传貌相,而这两个字在大陆的意思,台湾那边也有个可以对位的词儿,叫“民谣”。

中国大陆官方引入的那部分台湾歌曲,经历了怎样的筛选过程现在找不到资料。从听众记忆和唱片录音记录看,那一批歌曲除了“民歌运动”作品,还混杂着与“民歌运动”无关的流行歌曲,包括几首被我方定义为“台湾民歌”的原创流行歌曲(如《阿里山的姑娘》、《卖汤丸》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上半期,“流行歌曲”姓“资”、姓“腐”、姓“色”。将这批歌曲用“校园歌曲”+“台湾民歌”称呼,我理解是官方不想让这批歌曲与“流行歌曲”的叫法沾边。

叶佳修、潘安邦、李建复、王梦麟、陈明韶、包美圣、齐豫等人的歌曲在“校园歌曲”时期被引入大陆,客观上为这批“原唱”者以“民歌”运动的元老稍晚在大陆出名奠定了基础,而同样因“民歌运动”入行的潘越云,却因她演唱的“民歌”名曲未在那一季被大陆听众熟悉,在类型定位上有了微妙的变化,说她的成名作乃《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是大陆片区听众由视野特质决定才推导出的结论。

02

潘越云“来”大陆

尚不了解1985年央视播出台湾MV合辑电视片《潮》与中图引入正版台湾流行歌曲出版物是否有联动策划,能够确认的事实是,潘越云那时已在滚石唱片公司完成了绝大部分经典唱片(其中六张进入“百佳华语唱片”)。1988年,中图进口了1986年滚石唱片出版的潘越云《新曲与精选》专辑,这是第一张在内陆销售的潘越云作品集,由于当时两岸尚无公开文化交流,卡带和黑胶是宝丽金侧标,并非真正的制作公司滚石。

大陆引进宝丽金款盒带

此次引进只限于音像制品而非歌曲版权,故高售价削减了听众数量,加之曲目大多较为冷僻,里面的歌曲也没有令大陆歌者翻唱的欲望,流行程度大打折扣。潘越云的《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发行于1989年,它亦是“百佳华语唱片”专辑之一,排名第89,也是潘越云最后一张进入“百佳”的唱片。在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对岸流行歌曲实时接驳大陆的条件较八十年代初期变化了许多,这支歌同步被内陆熟知、传唱。而在1982年塑造潘越云歌路要素的《天天天蓝》专辑,“完美”地失去了在大陆落脚的时机。

《天天天蓝》在大陆影响力不大,除了音像制品因素,也与文化环境和听众聆听习惯有关。“流行歌曲”的创作在大陆断档有三十多年,如遴选2022年→1972年这五十年最有代表性、或影响最大的十首华语流行歌,并不应该以大陆听众是不是熟悉为标准。我认为至少台湾选出的百佳中文唱片前十位,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恰潘越云的《天天天蓝》专辑列在第四。

滚石发行的《天天天蓝》封面照

《天天天蓝》诞生、发行于民歌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尽管不是民歌群体创作,却和之前的时代曲不一样,也和之后的商业化的歌星歌曲不一样。里面的歌曲都带有浓厚的文艺气息和文学气质,它的受众不是现今流行歌曲的主流年轻受众群体,也不是在灯红酒绿中进行各种消费的群体,它脱离了传统流行歌曲的休闲、慵懒、煽情特质,是由知识分子创作,知识分子聆听,知识分子传唱,或者说,它只投向独一无二的文艺老中青年。

03

潘越云的“天天天蓝”

天天天蓝,教我不想他也难。不知情的孩子,他还要问:你的眼睛,为什么出汗?情是深,意是浓,离是苦,想是空。

《天天天蓝》歌词全部四十二个字,意象直白、委婉,充满中式文人气息,不分段,和大部分流行歌曲歌词的结构完全不同,或者说,并没有歌唱性的递进或转捩。

词作者卓以玉,1934年生于北京,2021年殁于美国加州,诗人、画家、比较文学教授,曾任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委员,是继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祖父卓定谋,近代书法大家,祖母林嫄民,林觉民堂姐,林徽因的姑姑,外祖母的外曾祖母林普晴是林则徐的女儿、沈葆桢之妻,外祖父陈懋解是陈宝琛之侄。卓以玉早年受表姑林徽因影响,学习建筑学,后转攻艺术学,获艺术史硕士、多元文化教育学博士。卓以玉并非专业词作人,和流行音乐界并无任何瓜葛。有传闻说此词是卓以玉为老师许芥昱而作,当然卓许之间的微妙关系本身也只是坊间传闻,并无任何实证,不提也罢。

中年卓以玉

和卓以玉一样,《天天天蓝》的作曲者陈立鸥(1919生于北京,2000卒于美国加州)也出身望族。其父便是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也即卓以玉外祖父的叔叔。

陈宝琛与儿孙合影。右1陈立鸥

陈立鸥原名陈懋随,因排行老六,变以“六”的谐音Leo作为英文名,后又因Leo的发音用“立鸥”作为常用名。陈立鸥夫人郑淳心为郑孝胥之孙女,但因郑为满清遗老,投身满洲国,陈及家人从不提及。然而,现时交通银行使用的标准行名字体仍为郑孝胥所书。由于父亲的工作便利,陈立鸥从小便常有机会进宫,溥仪也喜欢和老师的孩子们玩耍,经常一起骑马、溜冰,尽管溥仪比他年长十三岁。陈宝琛的回忆录中写过,溥仪不仅白天,还经常在晚餐后打电话到他家,“让五哥和六哥进来跟我玩玩“。1935年冬天,十六岁的陈立鸥去新京(今长春)最后一次看望溥仪。陈立鸥年轻时代曾在国民政府外交部礼宾司任职,后调任驻多伦多副领事。1950年定居美国,先在多所大学任教,后在旧金山成立海外第一家中文电视台美亚电视传播公司(Amasia TV Productions),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成就卓然。陈就读过的北京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称陈立鸥先生“精彩的一生是对'一片丹心系家国’的最好诠释”。

北京35中校友宣传页面所呈现的陈立鸥照片

陈立鸥在音乐上颇有造诣,读到卓以玉的《天天天蓝》一诗,觉得意境深远、优美,便谱了曲,并未想过交与音乐界或唱片界。台湾民歌运动策划人陶晓清的先生马国光1980年在美国留学时,从卓以玉处学会此歌,非常喜欢,回台后唱给陶晓清听,陶晓清也很喜欢,在和民歌歌手的家庭聚会中第一次演唱。从此,《天天天蓝》开始为人所知,并在民歌圈子传唱。第一个在舞台上公开演唱的,其实并非潘越云,而是第一届金韵奖(民歌运动奖项)获得者范广慧。当时,吴楚楚便认定这首歌最合适的演唱人是潘越云。然而,当时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的合辑《三人展》(潘越云的第一张唱片)制作已接近完成,选录的歌曲品质都比较高,无法舍弃任何一首,便决定将此曲留给潘越云的第二张专辑(实为第一张个人专辑)。后吴楚楚离开滚石唱片,李寿全便成为潘越云的制作人,于1982年完成不朽的《天天天蓝》专辑。

《天天天蓝》密纹唱片封底

《天天天蓝》专辑第一首歌即为标题曲,编曲陈志远。这此歌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歌曲的引子是一段小提琴,悠扬且明亮,旋律很中国,随着歌手开始唱“天天天蓝,教我不想他也难“,钢琴进入,营造出一个明媚、慵懒的氛围,一如唱片的封面照,碧蓝的天空下,站立一位白衣女子(潘越云在2015年《回声》演唱会中透露,白衣服是向张艾嘉所借)。第一遍唱完,竹笛、弦乐、吉他依次进入,带有叙事性。这一版本的呈现明亮而忧伤,也成为此后诸多翻唱(除潘越云自己,至少十个歌手翻唱过此曲)的参照基调。

李寿全在制作该专辑时,同时录制了一个萧唯忱编曲的版本,也是本人最喜欢的版本,但是并未收录于1982年初版的黑胶中(当时CD尚未问世),只放在了卡带的B面最后一首。

滚石《天天天蓝》盒带内附赠的画页

1986年,滚石出版潘越云《新曲+精选》中(也是内陆第一次由中图进口,外文书店销售的第一张潘越云专辑),以“天天天蓝(新版本)”为曲名,在黑胶、CD、卡带介质上都推出了“萧”版。萧唯忱是严肃音乐作曲家,早年间也参与一些流行音乐创作,但主要作品还是纯音乐。和第一个版本不一样,萧唯忱摒弃了中国元素,伴奏采用钢琴、单簧管、以及弦乐队。这个版本的节奏较自由,乐队跟随演唱的速度,有一定的即兴感,所以不像是分轨录制,而是现场同时表演,一次性录音。而潘越云在演唱上用了较为暗哑的音色,略显急促的呼吸,歌曲的呈现比陈志远编曲版更为哀怨和无奈。刚出道的潘越云,用两种音色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把同一首歌唱出了两种不同的氛围。这大概就是天赋使然。

收入“萧”版《天天天蓝》的“精选”盒带,滚石唱片制作发行

邰肇玫与潘越云

潘越云,高雄人。早年在高雄驻唱时认识民歌运动重要歌手之一的邰肇玫,在邰的介绍下,进入刚刚成立的滚石唱片,成为滚石签约的第一位女歌手,开始和罗大佑、李宗盛、李寿全、小虫等音乐人的合作,完成了若干张经典唱片(其中七张入选百佳华语唱片),成为最重要的华语流行歌手之一。

潘越云的音色精致细腻,清冽深邃,音域宽广,辨识度极高,可慵懒,可明亮,可哀怨,可开阔,尤其是低音区,有一种独特的幽怨与脆弱,出道时就已经拥有成熟的演唱技巧,歌曲的演绎带有若隐若现的叙事性,而在中高音区又有着欢快的娇媚与单纯。罗大佑曾经这样评价潘越云的声音:“嗓音具有可认同性,但是在可认同的声音中,又有她的特殊性:音域平均,表现的可能幅面也大,声音张力不高,但是传达出来的情绪张力极高”。李寿全的评价则是:“阿潘是一个角色多变,很容易塑造的歌手。不止声音能高能低,样貌可以多情、可以冷酷、也可以撒娇可爱,能够表现吉普赛风味,也可以很古典端庄。她唱台语歌时深情温婉,也能唱很都会新潮的作品,诠释起各种曲风都很容易上手”。李宗盛在评价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和潘越云音色略有些接近的歌手叶欢时说:“叶欢的演唱是若无其事,而阿潘(潘越云)是若有其事”。

潘越云是入选台湾百佳唱片最多的歌手,以《天天天蓝》(第4位)、《回声,三毛作品第十五号》(与齐豫合作,第11位)、《情字这条路》(台语,第29位)、《旧爱新欢》(第31位)、《胭脂北投》(第51位)、《“桂花巷”电影音乐》(第57位)、《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第87位)共七张专辑。

《天天天蓝》从录制到大红,演唱者和词作者都一直未曾谋面,直到三年之后,卓以玉回台度假,才得以和潘越云第一次见面,二人相见甚欢,卓以玉当即承诺为潘越云创作一首新歌,即《相思已是不曾闲》,这次卓以玉是作曲,不会西洋乐器的她是弹着古筝写下的曲谱,而词作者,正是许芥昱。

说情说谊

说海天那边的消息

说奔向南方无穷无尽的心意

海比天高 恩比山高

怎奈春雨把尘埃都化作软泥

怎奈后园花枝又都高过竹篱

叮噹的风铃代替了檐溜点滴

相思已是不曾閒

更哪得功夫咒你

这首歌的歌词出处是宋朝蜀妓所作《鹊桥仙》:

说盟说誓。说情说意。

动便春愁满纸。

多应念得脱空经,

是那个,先生教底。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

一味供他憔悴。

相思已是不曾閒,

又那得、工夫咒你。

歌曲收录于1985年发行的《相思已是不曾闲》专辑,制作人是吴正德。

滚石最重要的创作人李宗盛曾于八零年代后期或九零年代初期(其时潘越云已经离开滚石,签约飞碟唱片),将潘越云在滚石时期的重要歌曲的演唱声轨抽出,重新编曲混录,完成了潘越云的第三个版本《天天天蓝》,这个版本制作完成后,一直到2007年才第一次发行,收录于《阿潘的音乐冒险》专辑中,该专辑与另外七张潘越云经典专辑一起,作为滚石《云且留住,潘越云经典重生》纪念套装CD发行。这一版《天天天蓝》的编曲是Jenny Chin和Mac Chew。二人均来自李宗盛在滚石后期的班底,Jenny Chin曾在多张李宗盛为林忆莲制作的专辑中担任编曲。然而,这版《天天天蓝》由于演唱还是陈志远编曲版的录音,歌手在演绎上没有任何不同的表现,编曲的发挥空间并不大,以至于这个成本最高的版本存在感不强。

滚石这边纪念潘越云的旧作,而她自己却在运筹娱乐同时发行了翻唱自己老歌的专辑《潘越云》。此时,年已半百的潘越云声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完全失去了年轻时的明亮光泽,也似乎失去了高音区,音色暗哑,但更为感性,也更为性感。这次翻唱,有着一定的颠覆性,所有歌曲全部以爵士乐方式演绎,和最顶级的乐师,现场unplug录制。这一版的《天天天蓝》在气质上和以往的任何一版都完全的不同,哀怨的倾诉变成了平静的叙述,唱腔处理上减少了情绪的投入,但是对尾音的控制更为细致、讲究。全曲呈现的氤氲气氛,完全没有阳光,也没有天天天蓝,然而,在歌曲问世廿五年之后,原唱者本人用幽暗低徊的方式重新演绎,除了比较之下才能感到的似水流年,实则有着一种别样的内在的明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