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哮喘 | 不可不知的6种中医辨治方法

 henguha8uguf0k 2020-08-06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哮指声响,喘指气息。以反复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好发于春秋两季,多为素体过敏体质,以婴幼儿及学龄前期最为多见。小儿哮喘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责之于伏痰,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易生痰饮。外因则以感受外邪或异物为主,尤以风寒、风热之邪为主。其发作期的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

一、审证度因,风痰瘀为先

朱丹溪曰:“哮专主于痰。”痰为哮喘发病之根,唐容川又曰:“瘀血乘肺,咳逆喘促。”瘀血也是哮喘纠结难解的重要因素。小儿哮喘发作时肺气郁滞,宣肃失常,气机紊乱,故津聚成痰、血凝成瘀,如此则经络闭塞难通,进而痰又化瘀,瘀再生痰,相互交结,阻于肺络,反反复复,迁延难愈。又有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正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寒暖不自调,乳食不自节,抗邪力差,一旦调护失宜,最易为外邪所侵,外邪之中以六淫为主,六淫之内以风邪为先。“风为百病之长”“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侵袭,肺气失宣,肺气不利;“风盛则挛急”,搏及气道、发为哮喘。余治疗哮喘常着眼于疏风化痰祛瘀,多用三拗汤、二陈汤、金沸草散进行加减,以达到化痰瘀、通经络之效。对于哮喘患儿风痰重者,余善用轻清疏风化痰,解痉缓急之僵蚕和蝉衣等虫类之品,疗效尤为显著。

二、上病下治,平阳明治喘

肺主肃降,与大肠互为表里,阳明通则肺气降,肺气降则喘自止。肺失肃降,痰阻气道,其气上壅而致咳喘,用通腑泻下法,肃肺而降热,可使咳喘平息。对于喘息痰多、痰粘如胶、张口抬肩,但坐不得卧,特别是形体肥胖壮盛的哮喘患儿,宜宣白承气汤合苇茎汤、葶苈子、桑白皮加减。葶苈子、大黄之属,此二味虽皆苦寒,许多医家惧而不用,但“有是证,用是药”,无须畏惧,且体弱稚幼之童儿,更宜“无粮之师,利于速战”,但应中病即止,勿使过之,或重药轻投,每次少喂,一日多次,病情缓解改善后即止,从无伤正害体之弊。如若稍配合清补之品如薏苡仁、扁豆、白术以顾护脾胃,最好不过。临床上对于一些顽喘,灵活采取“上病下治”,用通阳明之气进而达到降肺气之目的,效果甚好。

三、培土生金,护后天脾胃

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上肺病日久,子病及母,久而久之而易成肺脾两虚。“虚则补其母”,因此在哮喘缓解期,应重视对脾胃的调治。余以“培土生金”为大法,健运脾胃使得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金得养、肺脏得健,从而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在临床上,多予顾护中焦之剂,如六君子汤、六神散与参苓白术散之类进行加减。常告诫云:“小儿肠胃脆嫩,不胜药力,在调治方面,中焦之地不仅要补,更要运。”故在治疗哮喘发作期或缓解期的同时,在方中稍添加消导之品如鸡内金、山楂、建曲、二芽之类,以求效专。

四、调畅气机,俾阴平阳秘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气机顺则阴阳和,气机乱则百病生,肺金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具治节之能事,对于肺金气机失调诸证,调畅气机、恢复脏腑阴阳气血平衡则是治疗大法。因此,对诸如哮喘之类之咳喘气逆者,更要升降结合、散敛兼施。余常用升降散进行辨证加减。升降散因其组方用药阴阳相配,升降并施,寒温同用,既无明显寒热偏胜之性,又无补泻偏胜之弊。不仅“升阳中之轻阳,降阴中之浊阴”,更多的是合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理,使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得以调整,以愈疾病。亦常用调畅气机之对药诸如柴胡配前胡、瓜蒌配桔梗、炙麻黄配杏仁等之类进行出入加减。

五、扶正祛邪,汗法巧辨施

多汗的患儿,不外乎痰热蕴肺、气阴不足与气阳偏虚三证。痰热蕴肺者,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加减,合用仙鹤草、白芍、瓜蒌牡蛎散等化裁。针对气阴不足者,以生脉散合泻白散加南沙参、百合加减。对于气阳偏虚者,常用桂枝附子汤增损合阳和平喘颗粒(系本院院内制剂,由麻黄、当归、五味子、熟地等组成),效果明显。在治疗的过程中,余首推仙鹤草,仙鹤草又名为脱力草,其药性平和,味涩收敛,入血分,不仅可以止血,又可补虚治疗脱力劳伤。仙鹤草用于小儿哮喘有补虚,敛汗,平喘之功,补、宣、敛三力兼备,是为良药。余用仙鹤草,伍百部治疗新久咳喘;配麻黄一收一散、一升一敛疗小儿新咳;如若久咳耗散肺气,仙鹤草最为适宜。

六、冬病夏治,敷贴分寒热

“冬病夏治”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是“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和“治未病”的思想。余躬耕杏林50余年,深谙中医外治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显著,且方便价廉,易于在患者中推广和为患者所接受。故在辨证用药的同时,也与辨证选穴敷贴疗法有机结合。外治辨证亦是不可忽视,客观存在的热哮之证,岂能仍用治疗寒哮外用药敷贴?故寒哮者多以白芥子散为基础进行化裁,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制南星等;热哮者,余则以自配之葶苈子、泽漆、麻黄、地龙、甘遂等为方敷贴。冬病夏治每年入夏之三伏贴,为每年5-10月,5-7日为间隔,穴位贴敷,连续3年,可有效提高患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哮喘疾病发生。

七、病案举例

例1 赵某,女,6岁半,1995年4月19日就诊。主诉:发作性哮喘3年加重1天。曾就诊于多家医院,使用平喘药、抗生素治疗,病情虽能缓解,但屡屡复发。本次就诊前一天接触花草后出现咳嗽、呼吸急促,并逐渐加重。诊见:喉间痰鸣,咳嗽气喘,鼻流浊涕,痰黄不出,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辨为风邪外袭,痰热内蕴。治宜清肺涤痰,止咳平喘,方用宣白承气汤合苇茎汤加减:炙麻黄、蝉衣、僵蚕各5g,杏仁、桑白皮、冬瓜仁、黄芩各7g,瓜蒌仁、薏苡仁各10g,葶苈子6g,生石膏15g,甘草4g,3剂,每天一剂,水煎服。

二诊:哮鸣不显,咳嗽,咳吐黄稠黏痰,无鼻塞流涕,舌淡红苔薄脉细数,守原方去葶苈子、桑白皮,加南沙参10g,麦冬10g,5剂,每天一剂,水煎服。

三诊:诸症有减,舌脉同前,上方加乌梢蛇6g,赤芍6g,7剂。半月随访,病情未见反复,偶有喷嚏,予轻清宣肃,化痰逐瘀以巩固,处方:炙麻黄、杏仁、谷精草、蝉衣、赤芍、浙贝母、黄芩、补骨脂、蜂房各5g,甘草3g。定期随访,酌情减药。并每年入夏选热哮外贴方穴位敷贴(华盖,膻中,定喘,风门,肺俞),连续二载,至今未见再发。

例2 刘某,男,12岁,2009年12月17日就诊。主诉:发作性哮喘1天。哮喘7载,入冬尤甚,饮冷易发。此次感寒后哮喘大作。诊见:胸高喘促,喉中嘶鸣,咳嗽无力,痰白清稀,状如泡沫,面色白,畏寒肢冷,口干喜饮,汗出,舌胖齿印,脉细无力。辨为气阳偏虚,寒痰阻肺。治宜温阳肃肺,化痰止哮,方用阳和平喘颗粒加减:炙麻黄、白芥子、蝉蜕各6g,杏仁、当归、葶苈子各8g,淫羊藿、熟地、鹿角霜、僵蚕各10g,细辛3g,仙鹤草15g,7剂,每天一剂,水煎服。

二诊:喘促缓解,时有咳嗽,痰白量多,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守原方加紫河车10g,连服15剂。

三诊:喘平,偶有咳嗽,痰白清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仍嘱按上方隔日1服,再坚持3个月,至今未发。冬病夏治按寒哮方穴位外敷2年(华盖、膻中、定喘、风门、肺俞),哮喘基本向愈,并嘱入夏仍再敷贴二载以巩固来之不易之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