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征服者也要吃饭 | 读《亚历山大大帝与马其顿军队后勤》

 阿松houv84e3o6 2020-08-06

《亚历山大大帝与马其顿军队后勤(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Logistics of theMacedonian Army)》一书的作者是罗纳德·W·恩格斯(Ronald W. Engels)。
这本精彩的书的主要优点也许是它将一支古老的军队带入了生活,就好像在你眼前发生了一样……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很少有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书是这样写的。——纽约书评

| 写在前面的话 |

有些人总是喜欢强调要研究现代战争,认为过去的战争,特别是古代战争对我们价值不大。我很讨厌这种观点。军人之于军事历史,正如物理学家之于物理实验。战争就是军人的实验室,特别是军人该如何思考作战的实验室。战争永远是人的活动,几千年战争史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人。研究军事历史,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搞清楚先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作战问题时,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或者陷入了哪些思维误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白起,还是赵括,都有资格站在军事院校的讲台,给今天的军人好好上一堂军事课。

据海湾战争中美军第22支援司令部司令威廉 G·帕格尼斯中将回忆,他在授命前往沙特主持美战区陆军后勤的飞机上阅读了罗纳德·W·恩格斯(Ronald W. Engels)撰写的《亚历山大大帝与马其顿军队后勤(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Logistics of theMacedonian Army)》一书,启发了他组织指挥美军地面后勤保障的灵感。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本书和由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马丁·范·克列威尔德(Martin Van Creveld)写的《补给战争(Supplying War)》几乎同时成书,两本书更是提出了关于军队后勤和战略战术之间关系的相似观点。仅凭这两点,恩格斯的这部著作(谈不上大作,因为本书正文就122页)就值得被我们一读再读。

恩格斯研究马其顿军队后勤,主要集中在给养物资的供应方面。考虑到给养问题是古代军队后勤的大头(根据一些资料,古代军队给养物资消耗占总体物资消耗的80%以上),所以本书将后勤等同于给养供应也无不妥之处。本书主要研究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亚历山大在他横穿亚欧大陆的伟大远征过程中,如何组织实施给养物资供应;二是马其顿军队给养物资的获取、运输、分发和消耗率如何影响了亚历山大的战略战术、行军的时间安排与路线。其中,第1章从总体上分析了马其顿军队的规模和构成、给养物资消耗率、各类运力(人、驮兽、车)的运输能力等,为我们理解后文打下了基础;第2至5章,则按照时间顺序和亚历山大的行军路线,具体研究了马其顿军队在不同地区给养物资供应的组织实施,以及对亚历山大的战略战术的影响;第6章则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本书的附录则提供了亚历山大详细的行军路线、给养消耗、军队实力等相关数据和地图。

亚历山大的远征路线

按照经典的说法,后勤就是计算。恩格斯的研究方法,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先抽象地分析一般规律,然后结合史实分析给养保障的具体组织实施首先,恩格斯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了马其顿军队的战勤比和运力构成。他根据现代人和动物的营养需求为前提假设,计算了马其顿军队中军人、马、驴、骆驼每天的给养与饮水消耗数量,同时估算了马其顿军队其他物资的最小需求数量,比较了人力、马、骆驼之间运输物资的效率——即单位运量与给养消耗的比率、运输速度。在这些计算的基础上,他构建了马其顿军队在不同地区情况下,军队规模、物资运能与给养物资消耗率之间的关系。接着,恩格斯将这一结论,结合亚历山大行军路线中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条件,具体分析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中马其顿军队的后勤保障(主要是物资供应、运输)方法,解释了马其顿军队行军路线选择的原因,讨论了后勤保障对主要战役中马其顿和波斯作战筹划的影响。

亚历山大的壁画

恩格斯的研究结论,再次告诉我们,那种“只要指挥官下了决心,军队就可以向任何方向,而且能以任何速度作任何距离的运动(克列威尔德语)”的观点是极不可靠的伟大的军事家必须首先是合格的后勤专家。恩格斯发现,物资补给是亚历山大的战略基石(克列威尔德则认为是古代军队的战略基石),只要能够知道亚历山大面对地区的气候、人口、地理、可用运输手段和农业周期,大流士或者我们就能大致判断出亚历山大将如何行军。他认为,亚历山大的军队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亚历山大和他的父亲菲力普将马其顿军队改造成了一支只有很小“后勤尾巴”、能快速行军的军队,他们尽量压缩辎重队的数量,要求士兵自己携带给养。亚历山大甚至烧毁自己的大车、适时遣散部分军队,以求提高行军速度并减轻后勤压力。同时,亚历山大采取的分路进兵、重视水路运输、发挥当地盟友作用、利用农作物生长周期、以战养战和派出重要将领负责后勤补给等策略,都是马其顿大军纵横亚欧的关键。


除了这些内容,现代军队还能从书里得到哪些启发呢?
第一,选择后勤装备,不仅要看到其绝对保障能力,还应考虑其保障效费比。恩格斯发现,尽管马搬运物资的重量是人的3倍,但是亚历山大还是保留了大量物资由人来搬运。其原因是,马每天消耗的粮食也差不多相当于人的3倍,1匹马1天可以搬运250磅物资,3个人1天能搬运240磅物资,但是1匹马1天要消耗10磅粮食,3个人1天只消耗9磅粮食。换言之,马的效费比为25,人力搬运的效费比为26.7,人力搬运的效费比竟然还高于马!现代军队都在追求效率更高的后勤装备,比如无人化运输工具。但是,一种保障能力的提升,可能减少某种保障力量的规模,却可能导致对其他保障需求的增加,使整个后勤尾巴变大。比如,引入新型净水装备,虽然使得部队对携行饮用水的需求减少,但是需要增加额外的运力和储备器材来解决这种新型净水装备运行所需的油料问题。所以,后勤装备的选择,必须放在整个体系内考虑,选择最优化(很大程度上是次优化)的编配方案。


第二,远征作战后勤保障仍然是军队必须解决的难题。恩格斯发现,马其顿军队相比同时期其他希腊城邦军队,其后勤力量规模较小,便于远距离作战,形成了战略战役机动优势。亚历山大的远征,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从后勤方面保持这种机动性。尽管今日的物资基础和技术手段发生了巨变,但现代军队远征作战面临的后勤保障问题与亚历山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后勤保障中,亚历山大缩减后勤力量规模以提升军队机动性、占领重要海港以便于物资补给、争取当地势力提供给养以减轻运输压力等手段的影子仍随处可见。

海湾战争中的威廉·帕格尼斯中将

第三,后勤保障必须统一指挥,增强后勤指挥员的权威。我们熟悉马其顿老将帕米尼奥,大多是他在伟大的高加梅拉会战前,建议乘夜偷袭波斯军队而被亚历山大嘲笑胆小。实际上,帕米尼奥是当时马其顿军队的“二把手”。正是如此,在高加梅拉会战中,亚历山大安排他指挥马其顿军队左翼,负责吸引波斯军队的正面突击,再由亚历山大从右翼突破并击溃大流士的中军指挥机构。这个战术可以说是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采取战术的雏形。从这一安排看,他相当倚重帕米尼奥。所以,亚历山大在小亚细亚作战时,为了保持稳定的后方和补给,特意安排“老二”帕米尼奥负责后方指挥。现代战争中,统一的后方指挥仍然非常关键,必须为后方指挥员赋予相当的权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湾战争中,施瓦茨科普夫临机建议布什,晋升负责地面后勤保障的帕格尼斯为中将的事例。其实,张爱萍在一江山岛战役中,安排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林维先为负责后勤保障的副司令,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的后勤领导大多由副司令/副军长/副师长等副职兼任)
第四,作战筹划时必须战保一体筹划,后勤可能是决定作战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从亚历山大的作战筹划过程看,他并没有将后勤简单地当作支撑作战的手段,而是将后勤作为一种战役手段,在关键的会战中帮助赢得了主动权。伊苏斯(Issus)会战中,马其顿军队人数少于波斯军队,亚历山大只有将大流士的军队引入地域狭窄的西里西亚(Cilicia),才有可能赢得会战胜利。一方面,亚历山大在波斯人坚壁清野前迅速占领西里西亚,并控制关键海港,保证自身充分的补给,以逸待劳;另一方面,让帕米尼奥率领近1/4的军队切断波斯军队补给线,迫使大流士只能选择向能得到补给的西里西亚进军。尽管大流士有人数的优势,但不得不机动至亚历山大选择的战场。这场会战的结果的也不言自明。海湾战争中,帕格尼斯向施瓦茨科普夫提出在作战力量前方部署后勤保障力量的反常之举,实际也是跳出后勤谈后勤,从作战的角度组织后勤保障,为美军快速打出“左勾拳”形成主动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