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传奇女子,在国内鲜为人知,在国外却备受推崇。 她在国外的认可度: 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评选“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她入选。 200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200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以此纪念她做出的贡献和积极乐观的不屈精神。 2016年,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她榜上有名。 2018年美国出版的《数字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一书,也详细介绍了她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她是谁呢?清朝女科学家王贞仪。 王贞仪(1768 ~1797),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籍贯安徽天长,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宣化太守王者辅孙女,诸生詹枚妻。十六七岁曾随父宦历楚粤,出塞省视。从蒙古人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通医理,其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 在科学上的贡献与成就有哪些?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科学家。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很多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在十七、十八世纪时,我国形成了以梅文鼎(1633-1721)、梅珏成(1681-1763)为中坚骨干的安徽数学学派,祖籍安徽的王贞仪是这一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她在数学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内的中西算法之长,改进概括,化繁为简,灵活运用,不受旧方法旧思想的束缚。她首先将著名数学家梅文鼎的深奥著作分解成五卷本的《简单计算原理》,为初学者提供学习乘除法和勾股定理的方法。同时撰写《勾股三角解》对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三角学进行解释。 除了数学,她更大的成就在天文学。 18世纪末叶,虽然我国大多数学者也都承认地球是圆的,但却很少考虑或回答不了这个不倾斜摔倒的问题。唯有初出茅庐的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这个问题做了通俗的解释。她在《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吗?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之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王贞仪正确地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这是一个很可贵的认识。 对于月食,王贞仪手使用简陋的设备,反复试验,同时不断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弄清了月食等天文现象。她撰写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阐述了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浅等知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释,那时她才20岁。 生不逢时,王贞仪生活的时代,使得她在科学的道路上注定坎坷。她要从事科学,就必须同科学的敌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伦理进行斗争。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做诗绘画的时候,就有一班封建卫道士批判道女子正当职业是酒食缝纫,不应以文史翰墨为事,甚至攻击她从事科学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贞仪没有屈服,她据理驳斥,坚持为科学开辟道路,“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顽强抗击封建礼教的重压。 封建社会统治者往往把天文学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大搞“风水”。王贞仪在《葬经辟异序》和给她父亲的一封信里,明确表示,这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绝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还有人抬出所谓“风水”本是古代圣贤倡导的,以此来吓她。王贞仪更指出,这正是那班圣贤的缺点,学古人必须取批判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说,王贞仪的科学成绩正是在同这些谬端邪说的斗争中取得的。 王贞仪29岁的短暂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她精通地理、数学、医学和诗文绘画,也懂得气象。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学的成绩写成不少著作,其中许多已被湮没,现今能看到的只有《金陵丛书》中的《德风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心得体会。如卷五中有《岁差日至辩疑》、《盈缩高卑辩》、《经星辩》、《黄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圆论》、《地球比九重天论》、《岁轮定于地心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据传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们只能读到很少一部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