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4篇| 知青小故事:理发

 闲云野鹤b8ooo1 2020-08-06
文&图@邱海
前些日子下乡时同村的许留玉传到群里几张照片,这是几张五十年前下乡时的照片。对于这些照片我早已经没有一丁点儿印象了,即使现在看见这些照片也回忆不起来这些照片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照的?

为什么大家会一起出去照相?从照片的背景、大家穿戴和头型可以分析出这些照片是同一天,同一地点拍摄的。

那时我们这些人都在内蒙古通辽敖力布皋公社好老营子大队插队,每天的劳动很是繁重。经常是早上太阳没出来就下地干活,天黑了才收工回家,每天累得只剩下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我们怎么会有这么空闲的时间,集体出去照相呢?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我仔细观察了照片中的我自己,上衣穿的是当时最流行的蓝色军便服。上衣口袋里习惯插着钢笔,下乡时这些永远随身带的钢笔真不知是用来干什么的?

很多当时的照片都在上衣口袋上别着一支或两支钢笔,而平常下地干活根本没有用来写字的机会,也许随身带着它就是表示我们是有知识的青年吧。

从照片中看出,当时我还不算消瘦,精神状态也不错,看来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没有把我拖垮。

我突然注意到自己的发型,这不是我熟悉的经常理发的发型呀。前额的头发长短不一,两鬓的头发不是逐渐过渡,而是黑白分明,由白突然就变黑,明显是个盖头。显然给我剃头的人的理发技术不怎么样。

我平常习惯短平头的发型,而这些照片中我的发型我也说不上是什么类型。

就是这个发型使我回忆起许许多多的往事。当时村子里没有理发店,剃头都是知青自己互相剃头。知青中间就属贾晓坡的理发技术最好,一般大家都是找他来剃头。

这可能是由于他家里有兄弟好几个,平常互相剃头练就了一手剃头的好手艺。而我家里却只有我一个男孩,平常都是到理发店去剃头。

找贾晓坡剃头的人很多,他倒也是很热情且来者不拒,但我却不太好意思每次都要麻烦他,毕竟每个人白天干活都很劳累,业余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我也想学学这剃头的手艺。
利用回津探亲的机会我买了两套理发工具,一个理发推子是粗齿的,另一个是细齿的。我想有了理发推子,就也能学着给别人理发了。

但回到农村后,发现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首先我从没有理过发,谁愿意用自己的脑袋让我试着理呀! 没有办法只好用自己的脑袋与别人交换,互相学习理发。照片中我的发型可能就是XXX用我的脑袋练手的结果吧。

理发看似容易,其实不然。我掌握不好的主要问题是:
  • 1. 我的观察力不够,审美观念不强,什么发型好看,什么发型有缺陷,有时看不出来,自然理出的头不会好了;

  • 2. 理发时推子应该把持平稳,同时还要用四个手指克服弹簧力使推子的上齿与下齿来回做运动,把头发剪断。


我总是在用四指移动上齿的过程中不能保持整个推子的稳定,因此常常夹头发,渐渐的没有人愿意让我来练手了。

这两套基本崭新的理发推子也就成了摆设,后来又成了废物。如今这两个推子齿已经有了锈迹,只能作为纪念品保留了。嗨,折腾了一顿理发也没有学会。

我从杭州退休后,返回天津照顾父母。当他们不能自己去理发店理发时,我就推轮椅送他们去理发;当他们坐轮椅去理发都困难时,我就开汽车送他们去。虽然理发店离家里仅仅几百米,但去一趟也是不太方便。

有一天突然想起我下乡时不是也曾经给别人理过发吗?干脆我给父母理不就得了吗。妹妹听说后拿来一个电推子。使用起电推子这下可方便了。

不用像操作手动推子那样,在移动上下齿剪切头发时把握不稳了。从此以后父母的头都是我来剃,反正都是退休的人,理的稍差一点也无所谓。

年轻时没有学会的理发手艺,终于能用上了,虽然手艺还是非常有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