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今年的立秋节气正好在中伏第三天,民间叫“伏包秋”,就是伏天像一个包袱一样,把立秋包在了中间。 民间有“伏包秋,冷飕飕。秋包伏,热得哭。”的说法。 所以今年秋天就应该是冷飕飕的感觉了! 立秋,都有哪些习俗呢? 1、啃秋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是咬秋。 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除暑气、避免痢疾、不生秋痱子。 2、食秋桃 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 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龙眼又称为“福圆”。 4、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 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 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5、秋社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 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敬社神”、“煮社粥”。 6、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通常体重要减少一些。 秋风一起,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伏天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贴秋膘”由此而来。这时候就可以吃肉,吃鸡,吃鱼了。 7、称水 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 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 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 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立秋将至,暑气未消,护“一处”,防“二事”,"吃“三宝” 护“一处”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此时养肺事半功倍,初秋,一定要多喝水,润肺脏,促排毒, 此时,可以泡一杯,苦苣地节茶,代茶饮,不仅可以润燥,还有有助于肺部健康。 蒲公英具有“天然下火草”之称,可以去火消炎,对抗“秋老虎”引起的上火症状,亦可改善咽喉不适,排出身体毒素。 地节,具有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增强免疫力之效,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之佳品, 地节其含有的维生素A,可以很好的对抗秋燥不适。 苦苣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排毒。 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等功能,对于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此四者搭配,可润肺利咽、生津止渴,去火消炎,对抗秋燥不适。 防“二事”1、防秋老虎 俗话说,“有一种热,叫做回笼热;有一种虎,叫做秋老虎。” 今年立秋,但是酷暑还没过,虽然天气会变凉一些,但是“秋老虎”不可不防。 正确穿薄衣,在早晚时节,做好保暖,中午可适当减少衣物,此时避免长期吹空调,导致身体受凉。 2、防秋燥 立秋将至,空气的湿度逐渐减少,皮肤、鼻、咽容易感觉干燥。 “秋燥”会使人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小便池黄,大便干结等。 此时要多注意自身的调养,内心安宁、心情舒畅。 在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晚睡。 "吃“三宝”1、丝瓜 丝瓜,性寒、味甘,入肝、胃经,具有消暑利肠、祛风化痰、凉血解毒的功效。 丝瓜的清香味也很足,而且还有利尿凉血、解毒通便的作用。 并且在立秋将至的时候正是吃西瓜的季节。 如果过立秋,立秋后的丝瓜开始变老,丝瓜老后纤维化,称丝瓜络。 2、莲藕 俗话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立秋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 在莲藕的选择方面,最好选择米黄色的莲藕食用。 凉拌,炒吃都很好,有养生作用。 3、秋梨 《本草纲目》记载: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 所以,立秋之后,食秋梨正应时节,养生功效也更好。 生食雪梨,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作用; 熬雪梨水喝,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