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忠 ▏ 哲学 诗歌 民谚 (杂感)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哲学 诗歌 民谚

 

作者 /金 忠   摄影/ 金 忠等

2020.02.23 


(一)

“物极必反”是哲学;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是诗歌;

“善恶到头终有报,未知来早是来迟”是民谚。

千百年来,中国在似乎没有专职哲学家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在中国,哲学、诗歌、民谚常常融为一体,你可以在诗歌和民谚中体验哲理的力量,也可以用哲学的视野去观察感受诗歌、民谚的魅力,以上三句话就是同一内容的三种表达形式。“物极必反”是后来出现的,不是老子的原话,但体现的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40章和第25章说:“反者道之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是老子归纳的自然法则。为了行文和理解方便,我们先从民谚说起。

“民谚”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书面定义。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民谚传递着国人观察历史、观察社会、判断趋势的大智慧。例如“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善恶到头终有报,未知来早是来迟”等民谚,绝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随口一说,在现实社会中,它是被反复印证的规律。远的不说,看看中国近、当代社会发展史就会有深切的感受: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三十年间,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历史的、社会的,也家庭的、个人的,伟人毛泽东曾感叹这种沧桑巨变是“人间正道”!再看1949到1979年的三十年、1979到2019的四十年,中国社会乃至每个人的思想行为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上面引述的谚语都可以理解为是对这些变化不同层面的简要概括。老百姓举重若轻,再艰深的哲学原理、再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他们嘴里就是“顺口溜”。

相对于宗教而言,中国是诗的国度。无论是远古的《诗经》还是现代白话诗都寄托着国人的情怀。“诗,也叫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这是教科书对诗歌的解释。在哲学语境中,诗与宗教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人以哲人的眼光对诗和宗教进行比较:宗教和诗都是人幻想的表现,都作用于人的感性、感情,它们都把想象和现实混合在一起。区别在于宗教把它的教条看成是真的,而诗歌知道它所说的是虚幻的。诗歌所提供的不是现实,这是诗人自己知道的......在诗歌中,人们得到了感情的满足,但并不阻碍理性的发展和追求。中国有许多诗人把“物极必反”这一枯燥哲学思维化成了美丽的诗句。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陈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等等,这些富有形象思维的诗句包含着深厚的哲理,它告诉我们,时事是变幻不居的,万事万物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这个变化的节点就是“极”。

中国哲学认为,在自然或在人生的领域,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朝相反方向的另一极移动的趋向。这种“物极必反”理论对中华民族产生过巨大影响,帮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克服了无数困难。国人深信这个理论,一方面经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物极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原话是“全则必缺,极则必反”。老子早在《道德经》里就对这方面内容进行过多层面的阐述,如《道德经》第58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第22章又说“少则得,多也惑。”第23章指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42章还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这些看似相反的话语和观点,却深含哲理,中国老百姓心领神会,即使目不识丁,也是“心中有数”。

人心都是趋利避害的,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一个人或一件事处在上升和发展阶段,总希望这个“极”来的迟一点;相反,处在困难和“下滑”状态,总希望早一点到达“极”。

问题来了:请问什么是事物的发现过程中的“极”?而“极”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呢?


(二)

第一个问题好回答,回答第二个问题是有难度的。

我个人以为“极”是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在特定的环境里,可以拿时间换空间,也可以用空间换时间。在历史学里被称为“转折”、在经济学里又被称为“拐点”的那个时空点就是“极”。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什么时候、哪个时间点是“极”?我以为这个问题应当在“多维空间”里进行思考。老子在《道德经》里没有对“极”作具体规定,但是他认为“极”与事物发展变化的“时、空”有关系,也与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观态度和所处的客观环境有关系。他从主观、客观和“道”(规律)等方面对如何防止事物走向极端进行了阐述。为了防止事情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防止“极”的到来,老子在《道德经》第45章里从客观层面进行了阐述,他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在第22章里还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些话意思是说事物正反两个方面是可以互换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还强调了为人处世主观态度,在第7章里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简单的解释就是: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个人的事业。在第22章里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表述就是:“不固执己见,便能看清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你不去一争高低,则没有人能与你能与你相争”

人生在世怎样才能避祸?怎样才能保全自己?中国古代哲学体现的是“内圣外王”的气象,在春秋战国时代,国人的哲学人生是与国家的安全连为一体的家国情怀。《道德经》第29章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过分)。”在第32章中又告诫道:“知止所以不殆。”在第46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行止有度,不做过分的事情是预防走向事情反面的重要界限,这个界限。我认为就是“物极必反”的“极”。后人也这样认为,如唐诗中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样的句子,检点历史上所有朝代的兴起与衰败都跟这些品质有关,太平天国尤为明显。

如果谁一定要问物极必反的“极”何时出现?我以为这取决于事物所处的主观状态和客观情况,没有预先设定的界限。《道德经》第9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不要骄傲,不要恣意放荡。一个人要做到不犯颠覆性的错误,不走向自己目标的反面,就要做到温和、谦虚、知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强大的力量,保持上进的品质,保持知止的心态。

“物极必反”不仅是道家的观点,也是儒家的观点,孔子就认为“过犹不及”。《老子》和《易传》里有些看法是一致的或相近的。它们都认为:人若想做成事,不要指望一帆风顺,马到功成;若想不失去原有的东西,就要想到事物的反面。这就是《系辞下》所说的“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段话主旨是要求人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保持思变的心理和警醒的心态。

他们还认为谦虚,自居于下是重要的品德。谦卦《彖辞》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道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怎么理解呢?这段话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谦”的好处。用思辨的观点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自然之道,凡自持过高的必降为卑微,凡低微的会升高;为人之道也一样,凡君子总是把谦卑作为为人为事的基本(终极)态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关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等知识的总结和概括都是在这样的反思中兴起的。思考本身是感悟、也是知识。

关于“极”,《道德经》第16章还有一段很精彩的话:“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什么意思呢?从认识论看,这段话的大意是:认识了事物变化的常理(规律),人的思想就会明智。不按常理的轻妄举止,往往会惹出乱子和灾凶。明智的人就能包容万物,有包容的人就会坦然而公正;因为公正才能避免偏见,没有偏见才能全面把握和判断问题;只有思想全面才能胸怀宽广,胸怀宽广的人才能看见真理;只有掌握真理的人才能天长地久、与日月同在,终生不会失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有人说:在以往的两千多年里,西方哲学家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哲学里都能找到类似。我们谈的“极”,不过是沧海一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有人说:在以往的两千多年里,西方哲学家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哲学里都能找到类似。我们谈的“极”,不过是沧海一粟。(铜陵作者:金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