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他是魏晋南北朝的大诗人,也是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之人,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论才华,我只服曹子建。 而这位让他心服口服的大才子便是三国时期第一奸雄,曹操的儿子,曹植。 后人对曹植的评价极高,钟嵘在《诗品》中将其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而清初的王士祯则将其和李白、苏轼相提并论,称他们是汉魏两千年来的“仙才”。 李白和苏轼是众所周知的大诗(词)人,而曹植可以和他比肩,足见其才华。 关于曹植,流传最广的当属他的那首《七步诗》,全文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一共有四个版本,教科书中学的是简化版的四句,我们这里还是引用“六句版”的,更能突出当时曹植被逼迫的心境。 曹植是曹操和夫人卞氏的第三个儿子,自小才思敏捷,颇受宠爱。 他曾和嫡长兄曹丕争世子之位,所以在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登上皇位后,一直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弟弟耿耿于怀。 于是便在大殿上命他七步成诗,若不然就要杀了他。 曹植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难自己,但又无可奈何,毕竟曹丕已经是皇帝,他们先是君臣,然后才是兄弟。 他怀着极度悲愤的心情,在七步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短短六句令人叫绝。 其实后来一直有人怀疑,这个背景的真实性。 从历史记载来看,曹丕不是一个无脑又残暴之人,明知曹植才华过人,还在大殿上,众目睽睽之下弄了这么个闹剧,不但成全了曹植的才名,还落得个骨肉相残的骂名。 但因为这件事最早是记录在《世说新语》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我们也知道是南朝人,离三国时期相去不远,所以他的记载也是有几分可信度的。 不管此事真假,曹丕上位后,确实曾多次打压曹植,即使不是诸如大殿之上的逼迫,曹植的心中恐怕也是充满了骨肉相逼的愤懑之情。 诗歌前四句写的是燃萁煮豆的现象。 锅里煮着豆子,等豆子的残渣过滤后,剩下的豆汁既能拿来做羹汤。 豆萁在底下燃烧着,豆子在锅里哭泣着。 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将自己比成“锅中哭泣的豆子”,而将兄长比喻成“豆萁”,一个“哭”字将他被兄长逼迫的悲愤之情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伤感。 面对兄长的苦苦相逼,他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短短10字,道出了千百年来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悲剧。 豆萁指的便是“豆茎”,晒干后可以用来烧火,而被它燃烧的豆子正是同根而生果实。 曹植和曹丕同父同母,所以曹植才会用豆萁和豆子这样的比喻,控诉了曹丕对兄弟的迫害,既是质问,也是规劝,若真的是他在七步之内所写,他的才华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纵观曹植这首诗不像他的《洛神赋》那般浪漫唯美,无论是语言还是意象都比较粗糙,但正是这样通俗却又语意深刻的诗句,千百年来广受好评,尤其是最后两句成了人们规劝骨肉莫要相残的金玉良言。 不过后来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郭沫若就曾作过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他认为在豆子熟的时候,豆萁早已化成了灰烬。 如果不是同胞兄弟,又怎会如此牺牲? 我一向不太喜欢郭沫若,所以总觉得他这是诡辩。 他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我还是更喜欢曹植的《七步诗》。 不知你更赞成曹植的观点?还是郭沫若的观点? - END - 作者:凯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