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首“苏诗”,读懂东坡的豁达与潇洒

 海曲上人 2020-08-06

苏轼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二百多篇散文作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文体丰富,涉及诗、词、赋、论等。此外,还有书法被列为“北宋四大家”之首,与文同、米芾开创墨画一派等,以其开天辟地之才华纵横于多个领域,深邃宏厚,赞为“苏海”毫无过誉。

清代文人赵翼曾这样评价苏轼:“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卷五)

苏轼写诗无论描景抒怀、咏物言情都得心应手,如歌咏西湖的千古绝唱之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他才华过人,笔触奇妙,常常发掘出不同常人的表现手法,如《鹤叹》用“三尺长胫阁瘦躯”活脱描出病鹤无精打采之态;他还善于在诗歌里另辟蹊径,将平常日用间的人生哲理诉诸诗歌,但又不显得生硬晦涩,如游览庐山时写下著名的《题西林壁》。

岳麓君从“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苏轼集》中摘选了12首苏轼的经典诗作,一起来欣赏!

十二首“苏诗”,读懂东坡的豁达与潇洒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苏轼集》,岳麓书社出版

1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作于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弟弟苏辙送其到郑州,回京城开封后给他寄去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的诗,苏轼接到信后依照原韵和作。前四句虽然描写鸿雁,却是感叹自我,形象生动又寄意深沉。后四句应和苏辙诗中投宿寺庙的怀旧之情,并寄语弟弟深刻的人生态度——即使颠沛奔波也要乐观向上。

2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作于治平元年(1064)。苏轼科举考试中举后“三年京察”,入第三等,并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此后苏轼罢官返回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临别留赠。董传此时生活贫困但饱读诗书,苏轼作诗称许董传的才华,并祝愿他科考中的,尤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写作大量歌咏西湖美景的诗歌,这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的上半首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有晴天的绰姿,也有雨天的美态。下半首却转而以貌取神,用经典传神的比喻描写西湖的神韵,从而成为歌唱西湖的名句。清代学者王文诰称赞这首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因为其不写西湖一时一地之景,而是全面写照并赋予生命色彩。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望湖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为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美景后,到望湖楼上饮酒后见景而作绝句五首,此其一。全诗描写西湖风雨忽至的情景,前两句呈现骤雨忽至的动景,后两句描写风吹云散的静景。可谓风光鲜明,景致含趣。

十二首“苏诗”,读懂东坡的豁达与潇洒

5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作于元丰三年(1080)。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至黄州,暂居于定惠院,跟随寺庙僧人一起生活,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全诗语言平实简洁,抒情却是复杂矛盾,既是自我解嘲,又是自我安慰。

6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据《王直方诗话》记载,苏轼贬谪黄州时居住在定惠院,东面杂花满山,唯独有一株海棠花不被当地人赏识。苏轼幽居此地后非常喜爱,经常在花下饮酒作诗。全诗前两句侧面描写海棠花的美丽和环境幽寂,后两句由花及人生而发感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虽然题为“海棠”,却是曲笔描写,伤时叹事之情绵眇至极。

7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从湖北黄州改迁河南汝州时,途中寻访弟弟苏辙因而游览庐山。西林寺又称为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的西面,据南山宣律师《感通录》说:“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全诗虽然描写山水,却是蕴含哲理,前两句描写庐山独特的地理风貌,后两句道出作者游览后的切身感悟,从而说明认知万物真谛的道理。语言浅显易懂,哲理深入浅出,亲切自然又耐人寻味。

8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是为惠崇所绘的两幅《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的两幅画名: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所在的时代比其晚,只是看见其画,所以题诗。全诗分别写岸景与江景,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色彩搭配,以及动静结合各方面,都恰如其分地与画境融合,生机与情趣并存,诗情与画意交融。

十二首“苏诗”,读懂东坡的豁达与潇洒

9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任杭州时。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人,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驻地也在杭州。苏轼曾上表推荐其为“慷慨奇士”,并与他诗酒唱和。全诗凝练地概括出残秋图景,却又反衬出菊花之节、橙橘之盛,进而歌赞刘景文的品格,将写景、咏物、赞人融为一体,气势开阔旷达。

10

《食荔支二首》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作于绍圣三年(1096)苏轼被贬广东惠州时期。此诗表面上是描写对岭南风物荔枝的赞叹,实际上却抒发了乐观旷达的心态,同时“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一语双关,描述出苏轼面对出世与入世的两难心境。

11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作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被赦无罪,从海南经过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过润州准备到曾经购买房产的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就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见到画家李公麟所作自己画像而写。诗歌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却毫无建树功业的窘状,而暮年来抚今追昔,悲凉之余又有平静,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12

《春夜》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诗歌前两句描写春夜美好的景色,花香迷人,月色宜人。后两句则写富贵人家的生活,歌声醉人,从而委婉含蓄地讽刺醉生梦死、浪费光阴的现象。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你最喜欢哪首呢?留言区里来说一说。

十二首“苏诗”,读懂东坡的豁达与潇洒

本文解析摘自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苏轼集》,作者汪超。

十二首“苏诗”,读懂东坡的豁达与潇洒
十二首“苏诗”,读懂东坡的豁达与潇洒
十二首“苏诗”,读懂东坡的豁达与潇洒

《苏轼集》

作 者:汪超 导读、注译

定 价:¥26.00

精选一代文豪苏轼经典作品,一本书读透苏东坡。本书选择苏东坡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39首、词作69首、文章21篇,加以解析导读,并注释、翻译原作,以便今人能轻易理解其精妙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