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航计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
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航计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 01 新阶段,新使命 以教与学的转变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目前,在高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方面,已经和正在做四件大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进入新高考、使用新方案和新教材,上述后两项任务正在成为中国大地上广大高中学校和教师的普遍任务。因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体现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而且依赖于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当前阶段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所有学校的课堂里,把已有的顶层设计转化为教与学的行动。所谓“行动”,既包括在日常课堂上教师们主导教学的具体行为,也包括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方式。这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案能不能真正落地、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能不能真正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育人方式能不能真正改变的关键环节。 02 回归学习本质,理解新课程 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从而努力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对于问题的探求。在学习过程中,促使学习者在对外部世界探求的同时实现对自己精神家园的一种建构,这才是学习的本意。学习不再只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人的脑袋里去”,而更应该是在持续地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 如果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理想的学习首先是让学生探究并体验学科知识,发展对学科的内在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其次是让学生探究并体验现实生活,学会热情而有创意地生活。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应该是情境化的、问题化的,是同生活结合的。学生不能只是学科知识的复制者,而是面向未来的生活者。同时,要让学科探究和生活探究凸显出所追求的意义。教师经常会问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花更多时间去探究,教学有效性体现在哪里?其实,在现有知识传授的有效和无效上还应该有一项“意义”原则。所谓“意义”,就是人生活的目的,就是完善自我、完善与他人及社会、自然的关系。这个意义是在所谓“有效”与“无效”之上的:更好地实现这个意义就是有效;当这个意义无法实现的时候,再多的用符号表达的知识记忆都是缺乏灵魂的。 03 从传递到探究,会用新教材 显然,高中课堂教学应该超越传递,走向探究。教学不是把一堆外部知识忠实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一丝不苟的训练。所有的学科,不论是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展开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表达并实现自己的思想和意义,让学生表现出有兴趣,表现出能持久,表现出与众不同。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要在教学中创造鲜活的、智慧的、符合人的学习成长规律的过程,而不是把教学作为一套机械、僵化、背离人的学习和成长规律、不去关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操作程序。因此,需要教师把教学变成一个持续的、与学生共同探究和体验学科与生活的过程。普通高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就是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最终在孩子身上留下什么“痕迹”,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都要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分解和转化的具体目标,进行高中学科教学的重新设计。从设计到实施落实需要整个高中教育系统形成共识,需要在实践中共同学习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具备的各种能力。正因为如此,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绝对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可以完成的。 然而,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安静和专业地去对待,需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最终目标迈进。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
|
来自: daoge6302 > 《教育教学理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