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无论你对婚姻生活满不满意,都应该看看克兰德

 萱小蕾 2020-08-06
文丨萱小蕾、图丨网络


如果是结了婚的人士,看过《月亮与六便士》时,多半会有许多共鸣,以及受到一些心灵上的冲击,甚至因此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思考改变和调整。
因为书中主人公克兰德的行为,其实会是很多人梦想或潜意识里想去尝试和经历的。
婚姻的状态有多种,对一些人来说像避风港,对另一些人来说像战场,或是无聊无趣无奈如静止的水一般,抑或是压力巨大的责任感和负担。
他们为了婚姻放弃了自我,放弃了自由,放下了梦想和追求,为了家人舍弃了爱好兴趣和喜好。
他们埋头工作赚钱或带娃照顾家人,日复一日不敢懈怠,不敢失业,不敢停下。婚姻对他们来说,看似完整完美,其实却是一种束缚和拖累。


如果是因为爱而结婚,因为爱的结晶而有孩子,并且又不必为了爱人和孩子放弃自己的梦想,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然而还有许多人,婚后被生活所困,活得像个陀螺,忘记了自己是谁。
这样的情形,书中的主人公也遇到了。他有个看上去幸福的家庭,妻子漂亮,两个孩子健康,工作体面,收入不低。一切稳定,按部就班,是许多人觉得安心安全的生活模板。
但是错就错在这是一种模板,即使最初克兰德是因为爱情结婚,婚后第17个年头时,这爱也消磨干净了。
若是能剩下亲情倒是不错,很多人有了多年婚姻后,不但感情没加深,反而积怨或反目,或不想再忍受对方而一拍两散。
克兰德应该也算是不爱了,但也不存在有什么大的怨,他只是不想再过这样朝九晚五回家上班的日子了,他突然离家出走,让许多人无法理解。


毕竟在外人看来,他事业不错,家庭条件也不错。你或许也以为他不爱妻子了,那就是爱上别的年轻姑娘了,其实也没有,他离开家的理由,居然是要去画画。
可是在他妻子眼里,他没有艺术细胞,也不会画画,完全是个俗人。
听起来这就像个借口,然而此后的克兰德,却真的是一直在画画,他画的或许并不怎么样,但他沉迷于此,并且并不是因为想卖画而画画。
他是单纯的想画,喜欢画。那种到了不画就不行的地步,所以直接放弃了家庭,选择了他的这个爱好。
画画并没有让他生活变得更好,他似乎也无意让生活变得更好,只是流浪和画画就行了,饥饿或疾病,他似乎都不怕。
他的解释是,他控制不住地想画,就像落到水里,不挣扎就会被淹死。意思是他若不开始画,他也会活下不去了一般。


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是那些痴迷某个兴趣爱好的人会理解,会懂得。就像爱好写作的人一天不写就坐立不安一般。
克兰德离家出走,没有给妻子留下只言片语,想必也是因为他知道妻子并不了解自己,不懂自己,所以即使她误会自己有了外遇也无所谓。
他的行为看似不负责任,其实也是许多成年人想要冲破这种责任压力的共同心理。
在婚姻中,我们得到的也许不少,伴侣,孩子,车子房子家,但同时好像又没有了自己。我们有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多个身份,唯独失去了“我”。
就像《三十而已》中陈屿说的那样:生活中的鸡零狗碎,会让一个人失去光彩。


我们在婚姻里面对鸡毛蒜皮,油盐酱醋,照顾孩子,照顾老人,将就伴侣,看似不经意,实则很疲倦。为了五斗米折腰,只顾低头看脚边的六便士,却没有时间和心思抬头看月亮。
所以《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中的故事让人沉迷的原因,可能就是克兰德做了我们许多人想做的事,不管不顾抛下一切去找自己,这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即使做不到,能看看别人做到,大概也是欣慰的。跟着故事中的克兰德去吃苦,去流浪,去享受孤独,去创作,去看到自己在孤独中逐渐明晰清澈的灵魂,想起来也算是一件热血沸腾的事。
当然,我们不是真的就要去模仿克兰德,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难以割舍的东西,我们看重什么,就留在什么旁边。


若是心中还有远方,却又顾虑重重,那就先在故事中感受一下克兰德那样的生活,你是不是有勇气接受承担?
若不是,或许我们则应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比如珍惜现在那个让你觉得有些腻味的婚姻生活,以免自己在一番冲动折腾后,无家可归,老无所依,老无所靠,孤独终老。
不过到底选择哪一种生活,还得看清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想要做什么?能找到自己想要过的日子,即使在他人看来过得不好,那也算是自己认可的一种成功。
就像克兰德,最终病逝在他乡,画的画也让后来的妻子悉数烧掉。他只是没有遗憾了,所以即使病了离开了,他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了。毕竟有时候,生命的质量应该大于生命的长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