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吃豆比吃肉长寿

 图书 馆员 2020-08-07

多吃豆比吃肉长寿

2020-08-04 10:20

受访专家:□武汉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许淑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注册营养师  王曦  戴民慧

李爽

蛋白质是人体最重要的三大能量营养素之一,我们身上的毛发、皮肤、肌肉、骨骼等都由它组成。提到补充蛋白质,人们会直接想到牛肉、牛奶、鸡蛋等动物蛋白,然而《英国医学杂志》近日刊登的一篇新研究指出,动物蛋白可能对于长寿没什么太大贡献,每天多吃3%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却可以降低5%的全因死亡风险。

植物蛋白利于降低多种慢病风险

蛋白质常见于肉类、牛奶和鸡蛋中,但在大豆、豆制品、谷类和坚果等植物性食物中也存在。研究人员对32项评估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风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体随访时间长达32年,涉及71万多名参与者。研究者使用数学模型比较蛋白质摄入量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发现与吃低蛋白饮食的人相比,高蛋白质饮食与全因死亡风险低相关。但其中令人惊讶的是,根据评估,大量食用动物蛋白对全因死亡风险的降低没有任何好处;而摄入植物蛋白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8%,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12%;每天多吃3%含有植物蛋白的食物可降低5%的全因死亡风险。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一种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蛋白质有关。动物蛋白的摄入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浓度的增加有关,而植物蛋白与之无关。研究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的增加与癌症、心脏病,甚至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有关,与年龄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也有关。研究还发现,无论体重如何,摄入动物蛋白都与高血胆固醇水平有关,摄入植物蛋白则与低血胆固醇水平有关。

其实,不少研究都发现了豆类等植物蛋白比动物蛋白更有益健康。近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针对41万人的新研究发现,用豆类等植物蛋白取代部分动物蛋白,可显著降低死亡率,例如取代鸡蛋能降低22.5%,取代肉类则平均可降低14%。2019年,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上报道的一项研究称,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和以乳品为主的饮食,带来的患病风险几乎是一样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带来的患病风险比前两者都小。研究者特别强调,就长期健康而言,少吃肉类,尤其是红肉,多吃豆腐等植物蛋白,有助长寿。

蛋白质好坏有个“金字塔”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注册营养师王曦告诉记者,蛋白质有“三六九等”之分,具体来说,动物蛋白和豆类食物中的大豆蛋白都是优质蛋白。国际血脂专家组发布的共识专门提出了“蛋白质来源金字塔”的概念:位于塔尖顶端的是植物蛋白,主要包括大豆、豆类、坚果。往下依次是鱼肉;鸡蛋和奶制品;禽肉;未加工红肉;加工红肉。豆类能“站”在塔尖,凭借的是其诸多优势,例如精氨酸利于舒张血管;甘氨酸有抗炎效果,还有助降血压;大豆蛋白和异黄酮有降脂作用。

鱼、禽、瘦肉、蛋、奶是“蛋白质来源金字塔”的中坚力量。鱼类中的牛磺酸可降低血压,生物活性肽能降血脂,还有抗氧化、减缓免疫细胞损伤、降血糖等益处;奶制品有抗炎作用,其中的亮氨酸能改善机体的糖耐量,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有助降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但是,并非所有肉类都是优质蛋白。长期摄入过多红肉、加工肉类,会导致摄入的热量和饱和脂肪超标、胆固醇异常及体重增加。同时,还会增加动脉硬化和胰岛素抵抗等多种症状的早期发生率,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接踵而至。

武汉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许淑芳表示,众多研究之所以更“看好”豆类,除了蛋白质营养本身外,可能还与豆类食物的多个营养优势相关。

饱和脂肪含量低。大豆、坚果等食物中虽然也含有脂肪,但多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对调节血脂、清理血栓、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等,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膳食纤维丰富。每百克大豆可提供15.5克膳食纤维,制作豆浆时产生的豆渣,主要成分就是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延缓食物吸收,改善肠道菌群,增加胃肠蠕动,让人在较长时间内有饱腹感,并利于抑制血糖上升。

某些豆制品含丰富钙质。大豆本身钙含量达191毫克/100克。大豆加工成豆腐、豆腐干、豆腐皮等豆制品时,还会加入含钙的凝固剂,其钙含量也较高,如每百克北豆腐(约含30克黄豆)含钙量达138毫克;小香干经压制浓缩工艺后,含钙量高达1019毫克/100克。对于不喜欢喝奶的人来说,豆制品就是很好的钙来源。

适量多吃豆,控制动物性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常吃鱼、禽、蛋和瘦肉类,可保证优质蛋白质供应,推荐每人每天应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畜禽肉类40~75克、水产品40~75克、蛋类40~50克,大豆和坚果类25~35克,奶及奶制品300克。

正常情况下,人体不能储存蛋白质,多余的需要随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足量摄入即可,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成长发育期的儿童、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消化能力减弱的老人、免疫力差或虚弱的人,要尤其重视蛋白质补充。如果日常饮食无法满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关补充剂。肥胖超重、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群,应尽量选择豆类、鱼类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由于豆制品在消化过程中会产气,可能引起腹胀,且大多富含嘌呤,痛风患者和肠胃不好的人群建议少吃或不吃。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伤、蛋白质过敏等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限制或减少蛋白质摄入量。

上述研究还强调,虽然多吃豆类、少吃红肉更有助长寿,但多数植物性食物中,都没有完整的蛋白质,它们通常缺少一种或多种必需氨基酸。因此,将互补蛋白质搭配在一起才行。例如,大米配豆类;全麦面包上涂花生酱。许淑芳表示,鱼、禽、瘦肉和奶制品含有豆类中所没有的营养素,所以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都要均衡摄入。只是如今国人的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及脂肪摄入量迅速增加,我们希望大家将大豆蛋白重视起来,适当增加摄入,尤其是大豆及其豆制品,同时控制红肉、加工肉类等的摄入量。平时可以将豆制品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弥补谷类食物中不足的氨基酸和矿物质,提升混合食物蛋白质的利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豆类食物,蛋白质含量是有差别的。红豆、豌豆等豆类属于杂豆,还包括芸豆、绿豆等,主要含大量淀粉,是不错的高蛋白主食;大豆则包括黄豆、黑豆、青豆等,其蛋白质含量比杂豆高很多,除了直接煮熟吃,还能加工成豆制品。豆腐经过加工后,营养更容易吸收,也是值得推荐的植物蛋白来源。用卤水点的北豆腐,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都很高,南豆腐稍差些,内酯豆腐营养相对最少。豆腐脑是北豆腐制作过程中的半成品,其营养也很丰富,吸收程度高。但千叶豆腐、鱼豆腐等虽名为豆腐,含有的大豆成分却较少,营养价值也低很多。常吃的豆类及豆制品中,每百克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依次有:黑豆36.1克,黄豆35.1克,绿豆21.6克,红豆20.2克,北豆腐12.2克,南豆腐6.2克,豌豆2.9克,扁豆2.7克,豆浆1.8克。▲

心态好缩短病程,有信心才能治好病 

2020-08-03 09:52

受访专家:北京老年医院帕金森病房主任 吴玉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丽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 杨放如

面对重大疾病,人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陷入沮丧无望中。此时,患者能否快速恢复信心,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对疾病的治疗、康复及未来生活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近期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一项有关帕金森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与被动应对疾病的患者相比,主动应对者的病程更短、运动障碍更少、抑郁症状较少,且能保持较好的认知功能。

有无信心,结局迥异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在北京老年医院帕金森病房主任吴玉芙看来,这句话同样反映了信心对慢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以帕金森病为例,其病程可达十几年,需要不断调药,若没有信心,患者很难坚持下来。

吴玉芙介绍,一名有6年病史的67岁女性帕金森病患者,今年就遭遇了信心受挫-病情恶化-改变心态-状态恢复的转变。

年初时,因客观原因导致就诊调药不及时,老人的症状产生波动。信心丧失后她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放弃服药。病情很快出现恶化,老人不仅不能独立行走,坐轮椅都有些困难。老伴强行把她带到了北京老年医院。吴玉芙问诊时觉察到,患者不但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心理支持。入院后经过耐心开导,老人的信心逐渐恢复。重新调整药物,并增加康复治疗项目后,她的症状开始得到控制,原来颤抖不停的手可以拿起勺子自己吃饭了,也能从轮椅上站起来独立行走了,阴霾的情绪更是一扫而空。在做控制步伐训练时,护士担心她走得太快会摔倒,她却开玩笑说:“我肉厚,有弹性,摔不坏的。”

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是否有信心很可能会决定病情发展的结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就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

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曾在同一个重症隔离病房,邻床住着两位70多岁老人,他们入院时的病情差不多,最终结局却迥然不同。一名老人坚信自己能好起来,积极配合治疗。尽管时常胃口不好、喉咙痛到不易下咽食物,他仍坚持按照医生的建议“尽量多吃饭”。无论什么治疗,哪怕感觉身体不适,他也会尽量克服,配合医生。老人被收治入院时病情严重,需要高流量吸氧支持呼吸功能,但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他的病情逐步被控制,住院70天后就康复出院。

另一名心态完全相反的老人,虽然最初病情稍轻,却因为态度消极,不配合治疗,导致情形每况愈下。每次医生跟他说“情况有好转了”,他的回答都是“我没好,我可能好不了了”。入院不到40天,老人去世。“在治疗中,信心对患者的影响无法忽视。”张丽娜感慨道。

好心态帮患者闯过难关

能够左右疾病治疗效果的,除了采用的疗法,更重要是患者的配合度。在张丽娜和吴玉芙看来,凡是有信心的患者,治疗依从性都会非常好。2016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上发表的两项研究显示,与被动应对的患者相比,主动寻求信息并对疾病进程抱有积极期望的患者,更有可能坚持治疗。由于求生欲望强烈,心态积极的患者会主动履行医生建议,比如努力吃饭、按时吃药、坚持锻炼等,受益于此,治疗和康复效果都会大幅提升。

有信心的患者大多心态平和向上,有助于维护身体免疫功能,帮助重症病人战胜疾病。即便患上癌症,有信心的患者也更容易做到长期带瘤生存。2020年发表在《癌症医学》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被诊断为非转移性癌症的人群中,自我感觉消极的人比感觉积极的人,死亡风险高出3.62倍。

漫长的疾病康复过程中常会出现病情反复,一旦长时间努力后病情又回到原点,对患者的打击可想而知,此时,是否有信心坚持下去就显得格外重要。美国纽约大学全球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自信心可能有助防止轻中度中风幸存者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免受二次中风的伤害。

积极心态还是患者重塑新生活的关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接诊过一名非常有代表性的患者。他因主动脉夹层就医,一番抢救后命虽然保住了,腿却由于缺血时间过长不得不截肢。为防患者醒来后承受不住巨大的打击,治疗团队提前请来了心理医生,然而患者苏醒后,不仅没有特别沮丧,还反过来开导医生说:“看来我原来学错了方向,也许以后要研究一下材料学,装个假肢让生活更好一些。”两年后,患者给抢救他的医生发来了用假肢走路的视频。“安装假肢后的磨合过程非常痛苦,他经过一段时间康复就能独立走一段路,十分了不起。”张丽娜说,现在这位患者的生活已几乎恢复正常,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强大的自信心。

四步做好心理“武装”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杨放如表示,得病后往往是身心共受苦难,在身体治疗之外,必须从心态上做好“武装”。做到以下四步,有助于重拾信心。

第一步,接纳现状。衰老和疾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客观规律。患病时首先不要惊慌失措,要接纳自己的状态。若很难做到,可尝试反向思维,比如,总抱怨“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不仅无助治疗,更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在接纳现状的同时,还要对所患疾病有个正确认识,主动了解这是什么病,有哪些治疗办法,各种疗法的副作用和预后如何等,以降低对疾病的恐惧感。

第二步,配合治疗。治疗很难有百分百的满意度, 除疗效难以预料外,有的治疗方案会让人感觉痛苦,有的药物会有副作用。例如化疗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脱发等。患者应在详细了解后做好心理准备,坦然面对副作用及可能的不良结果。

第三步,适当做放松训练。听音乐或运动都是不错的放松身心方式。慢病患者可做健身操、八段锦、太极拳等,一方面能转移注意力,降低疼痛等不良感受,另一方面有助身体功能及信心的恢复。

第四步,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遇到无法排解的情绪障碍或心理问题,向亲朋适当倾诉有利于缓解痛苦;若情绪症状严重,如长期失眠、焦虑、抑郁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时,则应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专家最后提醒,自信心并不等于盲目自信。如果盲目相信自己没病或可以扛过去,不愿意配合医生,反而不利于健康。树立信心的前提是接纳真实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家人也应从物质、心理等各方面主动给予关爱,帮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脖子多汗,多是气虚

2020-07-30 09:55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 张琼 □住院医师 张洁

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或情绪激动时会出汗,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出过多,或仅局部汗出,就属于病理现象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汗出过多会使人体精气外泄而至气虚,临床表现为常常觉得气短、神疲乏力,进一步加重会影响气血运行。其中,出汗部位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当属项颈(脖子)。

《灵枢·逆顺肥瘦》记载:“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的循行都经过项颈,此处长期出汗或出汗较多,会使经气向上冲逆,影响气血运行,轻者出现脖子肌肉恶风、僵硬,重者引起头痛、失眠等症状,更严重者会导致心悸、目眩,整个人看起来很虚弱。

项颈汗出过多的人群,可尝试以下方法调理。

避免汗出当风。“风为百病之长”,风寒侵袭会加重项颈不适,因此要注意项颈保暖。办公或乘公共交通时,如果坐在风口处,最好披一件披肩,护着脖子。

吃些食疗方。项颈汗出过多,多为气虚者,这些人平时可多吃小米、大枣、山药等补益中气的食物。也可每日取适量百合、黄芪、西洋参冲泡代茶饮。

勤锻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项颈汗出过多可通过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适合各类人群,不会过度耗气伤津,是增强体质的好方法。

汤剂调理。项颈长期汗出过多,且伴有气短、乏力、目眩、心悸、失眠等比较严重症状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医方剂桂枝龙骨牡蛎汤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