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哥也要学《论语》341-350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勇哥也要学《论语》34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29

【释意】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糊涂,仁慈的人不会担忧,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感悟】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概念。《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一个“智者”或者说“知者”一定是一个清醒的懂得取舍的人。当今社会我们痛苦的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知道什么可以做,知道什么不可以做。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一个人有了达到了“仁”的境界,他的内心就会无比宽厚、慈爱,许多细节可以不计较,许多得失可以不计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内心安静、坦然。就是你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很小了!

真正的勇敢,不是外在的强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你内心平静,无欲无求的时候,你才能足够勇敢,才会勇往直前,才会无所畏惧。

勇哥也要学《论语》342——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9.30【释意】孔子说:“可以同他一起求学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修道;可以与他一起修道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推行、发扬)立道;可以和他一起立道的人,未必懂得权变的智慧。”

【感悟】学、适、立、权,四个境界,层次分明。当今世上,求知识的人多,修心性的人少。人生在世,朋友遍地,知己难求。一个人,如果遇到一个既可以“共学”,又可以可“适道”;既可以“立”,又可以“权”的朋友,实乃人生之大幸啊!可是,多少同学不同心,多少同学不同“志”,伯牙易学,钟子期难觅啊!

勇哥也要学《论语》343——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án)言,唯 谨尔。10.1

【释意】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非常温和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和朝廷上,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感悟】说话是一门艺术,要因地制宜。本乡本土,邻里乡亲,所谈无非油盐酱醋,家长里短。一个志向远大的君子,是不会让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浪费自己的精力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少掺合。但到了宗庙朝廷之上,所谈论的就是家国大事,说话就要干脆利索,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勇哥也要学《论语》344——朝,与下大夫言,侃(kǎn)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yín)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10.2

【释意】(孔子)上朝的时候,(君主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看到君主来了,一副恭敬而紧张的样子,但很快又平静下来,显得仪态严肃从容。

【感悟】说话,要看对象,要分场合,这不是圆滑世故,而一种基本的礼仪要求。和同级交谈,亲切和蔼,不摆架子,不盛气凌人;和上级交谈,认真庄重,又要保持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对领导表示适当的恭敬,不是谄媚,更不是自轻自贱。尊重是一种风度,是一种礼节,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附注】1、侃侃:说话温和快乐的样子。何晏《论语集解》引孔融注:“侃侃,和乐之貌。”

2、訚訚:说话中正的样子。何晏《论语集解》引孔融注:“訚訚,中正之貌。”

3、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恭敬而不宁的样子,仪态严肃从容的样子。朱子《论语集注》:“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勇哥也要学《论语》345——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10.3

【释意】国君安排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轻快(不敢怠慢)。他出列,向两旁的同事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服随着身体的动作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他疾步而去的时候,身体端正却像鸟儿舒翼一样。宾客走后,他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走远,不再回头看了。”

【感悟】食君之禄,终君之事,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孔子接到君主的任务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的,态度非常端正,既不失东道主的热情,又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气节。“宾不顾矣”既显示接待任务圆满完成任务,又说明宾客非常满意没有什么未了的事情。孔子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负责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附注】摈:同傧,接待外宾的傧相。
勃:庄重。
躩:快速。
揖:作揖。
左右手:向左、右拱手。
衣前后:衣裳一俯一仰。
襜:整齐。
趋进:快步向前走。
翼:翅膀。
顾:回头看。

勇哥也要学《论语》346——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mò)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cù)踖(jí)如也。10.4

【释意】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象没有容身之地。站,不敢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面色便庄重,脚步也快,言语好象中气不足。提起下摆向上走,恭敬谨慎的样子,屏住呼吸好像不敢呼吸似的。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放松上点,怡然自得。走完了台阶,快步地向前走,好象鸟儿展开了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感悟】入朝议事,应该有个议事的样子。孔子在这方面把握得很到位,神态、语气、动作、心理活动都拿捏得很到位。有人认为孔子这是在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其实,孔子所做的这些难道不是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的细节吗?有的人只知道批评形式主义,但他自己连形式都不要,何来的实质?外在的形式,是内在的素质的体现,一个注意细节、关注形式的人,才更容易有所成就。

【附注】公门:朝廷大门。

鞠躬:害怕而谨慎的样子。

容:容纳、容身。阈(yù):门槛。

位:君主的座位。

摄齐(zī):提起衣服下摆。齐(zī):衣裳缝了边的下摆。

降一等:下一个台阶。

逞:放松。

没阶:走完台阶。

勇哥也要学《论语》347——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sù),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dí),愉愉如也。10.5

【释意】(孔子出使外国,)手里拿着圭,恭敬谨慎的样子,如同不胜其任。向上举时宛如作揖一样恭敬,向下拿时宛如授人东西一样谨慎。面容庄重,如临战场。小步快走,好像沿着规定的路线似的。献礼物的时候,和颜悦色。私下会见(外国君臣)时,显得轻松愉快。

【感悟】出使他国,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自己背后的国家。你是什么样,你的国家就是什么样。

【附注】

圭:玉器,上圆下方,举行典礼时君臣手里都会拿着不同等级的圭。这里指出使外国,使臣手里拿着代表君王的圭。鞠躬如也:恭敬谨慎的样子。如,用在形容词后,表示事物或者事情的状态。勃如战色:勃,变容,变色。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蹜(sù)蹜:小步快走。享:献。觌(dí):会见。

勇哥也要学《论语》348——齐(zhāi),必有明衣,布。齐(zhāi)必变食,居必迁坐。10.7

【释意】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的地方也一定要搬迁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感悟】虽然我不信这些,但我很敬佩孔子。他所做的,从表面来看是一种形式,可有可无,但如果是从内心里存有虔诚敬畏之心,这就不再是形式,而是仪式。

勇哥也要学《论语》349——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10.14

【释意】本地方主迎神驱鬼,(孔子会)穿着朝服站 在东边的台阶上。

【感悟】《论语》中曾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论述,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子也生气地批评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子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当乡人举行“傩”礼的时候,孔子还是穿着朝服立于“祚阶”,以示重视和参与。礼有许多种,乡人之礼可能入不得流,但也寄托了人们良好的愿望——我想,这也是孔子这样做的原因吧!

【附注】傩(nuó):古代在三月、八月、腊月里举行的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活动。八月、腊月的“傩”是天子主持,老百姓不能参加。此处所指应为三月的“傩”。

 阼(zuò)阶:大堂前面靠东面的台阶,主人之位。孔子立于此,表示对乡人“傩”礼的支持。

勇哥也要学《论语》350——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0.9

【释意】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也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超过了三天,便不吃了。

【感悟】有人说孔子太讲究,生活太腐败,好好的祭肉都浪费了。其实,我觉得并非如此。祭肉放过三天不吃,是因为在古代贮藏条件有限,可能会变质。与其吃了可能变质的肉造成身体的不适,还不如直接把它给扔了,免受病痛的折磨。孔子这样做虽算不上明智之举,却也在情理之中。

【附注】不宿肉: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祭典,第二天再祭,称为“绎祭”。绎祭之后各位助祭的大夫、士才把自家的肉带回去。这样,肉至少放了两个晚上了,不能再存放一夜了,会变质的。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