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刊电子版投稿邮箱:Lql15193676218@qq.com 主编微信:WSLQL123456789 欢迎投稿(诗歌,散文,诗词,小说,摄影,绘画,剪纸,刺绣,器乐等艺术作品)附个人简历一份,生活照一张 杂谈 正确家事观之我见 文||曹华 家事,古代指大夫家族内部的事务,后渐渐用以泛指家庭事务。家事观,受制世界观,应该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家事活动过程中所表达的各种各样的观点。所谓正确的家事观,个人认为是被大多数人接受、认可并推崇的观点。 笔者曾经从事家事审判工作二十多年,每遇到一起家事纠纷案件,就努力去思考发生该纠纷的根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纠纷,除了调解未果开庭,最后判决结案外,更多的是考虑针对具体问题,如何妥当指出不正确的家事观,让当事人相对比较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家事观不妥,来引导当事人自行化解纠纷,这是当时的工作常态。究其最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当事人不正确的家事观导致发生纠纷,家事中的离婚、继承、抚养教育、赡养、财产分割等纠纷亦都是由此引发。 良好的教养、生活道德习惯,能促进形成正确家事观的典范,不引以为戒,不去努力改变自己家事观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夫妻反目成仇,分道扬镳,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的严重后果。 家事纠纷中,首先是最司空见惯的离婚,虽然听起来都是同一名称,同一类别,但是经过仔细分析会发现,没有一件离婚纠纷发生的根源相同。除了一些既成事实的达到法定离婚情形之外,大多数离婚纠纷,都是可离或没必要离的情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诸如三观不合、性格不合这类情况,没有原则性矛盾。三观,无非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不合、性格不合,从根本上说,其实是家事观不接近,未能调和统一,所以这种状况完全可以改变、改观,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各自的不足,能够相互积极主动的去努力改变各自的家事观,争取家事观协调一致,夫妻关系肯定会很快得到改观。人们在生活中,家事观点,不同修养、不同认知程度、不同家庭环境成长的人,生活、工作过程中都会随时随地会随情、随景、随事由感而发一些个人不同观点,这可以理解,但能不能被配偶或者家庭其他成员认同,是家庭氛围和谐与否的关键所在,家庭氛围不和谐,配偶双方不发生矛盾纠纷才怪!而家事内容丰富繁杂,无法一一具体到个案,只能从最常见的衣食住行、子女抚养教育、老人的赡养、扶养、家庭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家事观来分析其优劣。 穿衣,不能强行要求哪个家庭成员必须穿什么衣服,持这种观点,是自己具有强迫症的典型表现。穿衣应尊重其本人意愿,穿干净、舒服,不破不旧,适宜于各自年龄特点,美观大方得体、感觉舒心即可;饭菜饮食,不同的人口味和喜好不尽相同,尽可能照顾到家庭的每一成员,注意个别人的禁忌饮食,求同存异。比如有吃盐、辣椒轻的,饭菜里面就少放点,吃盐、辣椒重的人,再在自己的碗中添加,有不动荤菜的人,可以另外做点素菜……住的方面,年龄大点的人喜欢睡硬板床或者农村热土炕,就别硬给安排席梦思,可以尊重老人意愿,老人喜欢与儿子儿媳分开生活居住,只要条件可以达到,也可以支持,条件不允许时,也要充分与老人沟通好,争取宽容与理解;行的方面,对于象农村距离街道或者市县比较远,如果自己有机会,可以提前与老人沟通协调,顺便带去转一转,看一看,瞧瞧病,买点生活必需品…… 时代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家庭成员之间的继承纠纷、财产分割纠纷也不断涌现,如果纠纷成员之间能够正确对待,各自努力培养自身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生活技能,而不是去投机钻营的紧盯祖辈遗留的资产,纠纷自然就会很少发生,或者杜绝发生。 教育抚养方面,笔者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下午去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听到一位老人问另一位熟人干啥去?老人说:“我接我爷去”。答话的老人又反问:“你这时候又干啥去?”答:“你接你爷去,我也是接我爷去。”双方哈哈一笑。诚然为了孩子的安全,接送幼儿上下学,是家庭中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过分溺爱。当时从这样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一种辛酸与无奈的倾诉,心里感觉莫名酸楚。现在想起来,这种毫无尊卑意识的畸形“小祖宗式”教育抚养孩子思维,肯定是培养了孩子任性、倔强、由着性子做一切,任其发展,不可想象。同时体现出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至上,家事活动几乎全部以孩子为中心展开,如果孩子是家中的小祖宗、太子一样的地位,小祖宗、太子的母亲无形中就会飘飘然,犹如“皇后”一样,长此以往,唯我独尊,也助长了这样畸形家事观的持续发酵。以如此无奈的语气流露给同龄可以相互理解的老人,内心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好多言外之意蕴含其中,不便直说,隐晦的透漏出,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失落的老人在家中缺少了起码的尊重,心里想着只要家庭中少淘气,从内心来说,哪怕把孙子叫爷爷都行,善良与世无争、委曲求全的老人只好接受现状,这是一种哀怨,更是病态。这种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来自于多方面,一方面,老一辈人从生活条件艰苦艰辛中一路走来,自身条件有限,总觉得没能给自己的子女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发展环境,总觉得对自己的子女有所亏欠,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条件极大改善,以前没能给予子女的关怀与呵护,现在退休了,就全身心的奉献给孙子女,恣意娇惯;另一方面是儿子儿媳以工作忙为由,看到别人家孩子由爷爷奶奶带领照顾,学习一些不良的极端社会恶习,把孩子的头疼热冷吃住行作业辅导等一切责任与义务强行全部转嫁给老人。老人承接了小夫妻的这种业务与馈赠,家庭就依然比较和谐。还有的成家不久的小夫妻因各种条件限制,不能全部转嫁这种负担和麻烦,或者无法得到家庭中老人的这种帮衬,小夫妻不能正视抚养孩子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困难阶段,不去积极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互相攀比偷懒潇洒,就会闹得家无宁日,甚至时刻以离婚相威胁,导致家庭危机不断,没有和谐温馨可言,小夫妻相互之间抱怨老人,互相埋怨,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沟通困难,轻则长期冷战,以冷暴力充斥家庭生活。重则不顾形象,时常大打出手,三天一大打,两天一小闹,这样的小家庭心能聚在一处、能维系多久,就不得而知,婚姻即使勉强维持不离,也是名存实亡的婚姻。 赡养方面,“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说起来轻松,真正做起来难。现在有不少“纸烟各抽各,开水尽饱喝”式家庭,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子女关系淡漠,家庭关系冷漠,即使成家立业子女照样吃喝的时候回家,子女需要重大开支的时候,向父母张口就要,给够所要的数额,欢天喜地,一旦达不到子女的心理期望值,顿时摔碟子扔碗,无休止啃老。父母生病住院需要资助、照顾的时候,有的子女就这样那样的借口,没有一点担当,不予管护,更别说出钱出力了。这就是没有从小引导教育形成正确家事观的典型代表。 继承纠纷也是家事纠纷中的一种,法律规定相同,但不同地域的习俗不同,比如我们本地,一般习惯是出嫁之后的女性通常不去主动继承父母的遗产,秉承“嫁出的女,泼出的水”这样的定势思维。本来老人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临终遗留一定积累的财产给自己的子女,这不但是对子女发展的一种有力资助,对故去老人更是一种念想,一般都会理性对待,较妥善分割。相对于婚姻纠纷,虽然大大减少,但是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究其原因,亦是一些心胸狭隘,见钱眼开的子女不正确的家事观导致发生纠纷。 总之,公婆就是老人,子女儿媳就是孩子,孙子女更是孩子,无论是直系血亲或者姻亲,尊老爱幼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神圣的父母子女、孙子女关系亦不容亵渎,地位不容置换。有的女性结婚二十多年,很少甚至不叫公婆为爸妈,嫁为人妻多年,又做人母,不说为了老人尊严,自私一点为了教育孩子懂得这种尊重必不可少,也得低头称呼爸妈吧,公婆家很少甚至不会去,自己的父母家倒是经常回,可以想象其家庭关系状况。俗话说:“叫的好了,就应的好。”相互尊重,相互扶助是传统美德,未能互相提携,是一种遗憾。家庭中,无权无德指令谁绝对听命或服从,只有妥善沟通和协调才是理性思维和恰当方式。子女儿媳在维系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处于枢纽位置,尤显重要,在为人处事当中对家庭中的孙子女起着潜移默化、传承影响的关键教育作用,子女儿媳在家中只看到缺点和不足,甚至无限夸大,喋喋不休,唠唠叨叨,怨天忧人,抱怨不断,不去深刻检讨自己,指责声不绝,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孙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和正确家事观的形成,没有正确家事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未曾感受到过多少温馨和谐家庭带来的温暖,心理发展相对有阴影,甚至扭曲,成年后再去面对自己的小家庭,很难建立自己正确的家事观,很可能也会形成恶性循环,让人不寒而栗。俗话说:“后院水向前院流”,就是这个道理吧。所以,每个人必须深思并重视自己作为子女儿媳女婿在家庭中的关键而重要作用,放纵自己蛮横无礼,也许父母为了子女小家庭完整会默默承受,并以你为中心,随你的喜好而改变,但是这样会毁掉下一代,甚至下几代人正确家事观的形成,进而也会影响到幸福家庭的建立。其实,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相信每个智商健全的人初衷都是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温馨浪漫,子孝媳贤,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谦逊的态度,不认真扎实不断学习形成正确的家事观,一切皆为空想,梦想变不成现实,也许会噩梦连连,代代相传。不论自己贫贱富贵,不论职位高低,在家庭中尊重老人,不丢分,相反会加高分。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心疼呵护备至没错,但是不能溺爱,溺爱孩子和不尊重老人区别不大,无论对老人、对孩子、对家庭,有百害而无一利! 作者简介:曹华,生于1971年6月,现在镇原县法院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