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汉高周老师 2020-08-07

那些书法家们~第472篇

【原创】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文/卢秀辉

赵石八岁时在私塾的仿书被评为倒数第一,这件事强烈地刺激了这位颇有上进心的幼童。以此为契机,他刻苦学书法,终于在下次的仿书评比中获得了出色的成绩。大家为他的进步赞叹的时候,总觉得迷惑不解,一位老者说:“我每天半夜起来做豆腐,他屋里的灯还亮着,不知道是没有睡还是刚刚起床?小小孩童如此刻苦自励,必有出息。”他九岁时,向同村的会刻印者,求治姓名印,遭到了对方的白眼,即搜求印谱开始了自学刻印。他少年的行为,说明他有极强的自尊心,甚至有点过头。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这一切源于赵石早年丧母,父亲对他的漠视造成的。古人有谚语:“宁死当官的老子,不死讨饭的娘”。赵石只读了三年私塾,十岁就被开小药铺的父亲逼的失学,让童年的赵石去自家药铺学习经营药店。如果母亲在世,怎么会舍得如此做?父亲作为小商人,格局太小,对儿子也确实苛刻了。父亲可能觉得自己不好管教,干脆送他到金村小药铺去当学徒。当小学徒很辛苦,睡的迟,起的早,还要包干店里的所有杂活。赵石因为父亲对他的要求,在孩子的心里垒起一堵墙,更不喜欢学生意了。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童年的兴趣此刻成了他借以自我安慰的利器,他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给了篆刻。没有刀,他用大铁钉打磨;没有石头,他用砖头磨制。他日夜发奋,不是学书法就是练篆刻。他每天“辨色而起,临摹鲁公书数纸,然后启门”;晚上他负责收门,等干完活别人早就进入梦乡了,而他才开始在小油灯下学习书法、刻印。用“三更灯火五更鸡”来形容他这段时间的生活,一点不为过。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这种没有尽头的生活,让正处于青少年叛逆期的赵石看不到希望。家里没有温暖,店里也如此辛苦,自己又没有本事做出任何改变,他失望了。于是,他看破红尘,去苏州寒山寺剃度出家,打算皈依佛门。和尚们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把他劝回了家,不得已,他回到父亲药店继续工作。他有个名号叫“慧僧”,就是纪念此事。此时的赵石的痛苦,无以排解,只有更倾力于书法、篆刻。他不知道为什么学,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他或许什么都没有想,而书法、篆刻真的是他的精神寄托,不失为“精神鸦片”。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同乡李钟,是吴昌硕的第一位弟子,治印力追秦汉,师汉法;工篆、隶,兼写花卉。有一次无意中见到了赵石的篆刻习作,大为肯定,在听说了他的事情后,更是赞赏不已,送了他刻刀、印石和查篆字的《六书通》,李钟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当时吴昌硕住在苏州,有一次来常熟,李钟接待了吴昌硕。二十一岁的赵石,也参与其中,有幸结识了吴昌硕并从其游。吴昌硕对赵石的天资与才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劝他辞去药铺工作,以金石自食。经过吴昌硕的指点,他的治印终于突飞猛进。吴昌硕介绍他去常熟沈石友家工作,以增广见识。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沈石友在近世砚林是无人不知的藏砚大家,和吴昌硕是好友,为吴昌硕作了很多的题画诗。沈石友所藏,无论材质、形制都以品味格调为第一,不沾俗气。他玩砚台,更喜作铭文,或自铭,或他铭,或自铭他铭并举,妙语联珠,使每一方砚台都有寄托。赵石在沈石友家十数年,除刻制铭语外,遍览沈石友丰富的收藏,得以亲眼所见前贤金石书画、玉石瓷器、钟鸣古玩,随沈石友一起读书、学字、吟诗、作画,得益匪浅,诗文书画有了长足的进步。赵石由此进入了常熟的文艺圈。不久,赵石又结识了常熟大收藏家沈成伯,见到了他收藏的丰富的碑帖印谱、砖瓦封泥、古陶镜泉等。这两位收藏家,对赵石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让一个平民艺术家亲炙了大量的实物,不但丰富了眼界,为他打开了更上层楼的大门,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家,奠定了基础。从此,他每年都去吴昌硕家小住几日,向他求教,并名其室曰“拜缶庐”。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戊戌变法时,翁同龢被贬职回乡闲居,在他的日记里,记下了与赵石的第一次相见。那天,他去找外甥俞钟銮,“晚访金门,遇赵君石农,金村人,能篆刻,廿七岁,朴实可喜。”古文学家金鹤冲和赵石一起去翁家拜望过翁同龢,当面请益,受到了翁同龢热情的接待。翁同龢是状元,两朝帝师,影响巨大。常熟有一帮人专门模仿翁同龢书法以谋利,其中也有赵石。后人以为翁同龢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两方名印送给了赵石,以示同意他作伪。其实,两方名印是赵石自己翻刻的。

赵石为人虚心淡泊,敦厚豁达,耿直不阿,慷慨豪迈,视富贵功名为土芥。他鬻艺收润例后,约期必给艺件,从不故意刁难。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赵石的弟弟早亡,留寡妇遗孤五人,他挺身而出,担当起兄长的责任,养育他们二十年,他和妻子金汝珍无烦言、无累言,享誉乡里,受人称赞。他性格刚烈,胸中有不平之气必一吐为快。和赵叔孺不一样,他不愿负于人。他年方六十,患上了严重的肝病,当时,他手上有100多枚印件尚未完成。他自知不久于人世,对家人说:“余不欲负来世债也。”在床上支一短几,扶病奏刀,在病故前的三周内将印全部刻完。去世前,自立遗嘱,不发讣告,不设灵座,不立嗣子,不设孝女(赵石只有独女),不烧衣服,不烧银锭,不请僧道。赵石视死如归,自题寿坟曰“金石龛”,他的名叫石,妻子姓金,暗合俩人。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赵石四十岁后,终于形成了气象,开宗立派,在众多篆刻艺术流派中,自成面目、独树一帜。他在篆法、刀法特别是章法上,摆脱吴昌硕,成“自家须眉”,成就了“虞山派”。吴昌硕是他的艺术上面的恩人,吴昌硕的成全,催生了“虞山派”,催生了赵石。赵石平生治印在万钮以上,著作有《赵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拜缶庐印存》、《泥道人诗草》等。赵石以字古泥而行于世,世人只知赵古泥,而全然不知赵石。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赵石的书法,以颜鲁公入手,又参以坡公、米南宫。筋骨遒健,得翁同龢之髓,如其翻版。故,为翁同龢代笔,绝非虚妄之言。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无庸讳言,赵石的书法没有他的篆刻的成就大,他在自成面貌方面略显欠强。他早期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借松禅老人以存,故成习气,影响了他在书法上面的自立,使他不能更上层楼。而读书也影响了赵石的书法,他读书少是个不争的事实。读书对书法的影响,不仅是自开面目的问题,而是书法中洋溢的书卷气和那种傲岸独立的自信。书法问题绝不是技法问题,是思想问题。他的这些短板,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篆刻上面的开宗立派。

他三年私塾的底子,完全靠自学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家

赵古泥 (1874-1933),初名鸿,更名石,字石农,号慧僧。后来,爱封泥古朴趣味,改号“古泥”。晚年号石道人、泥道人。江苏常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