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中选了刘禹锡的一首诗,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提到,他被贬谪到巴蜀之地达23年之久。回到故乡,发现亲友凋零、物是人非。 他的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但是刘禹锡的人生也极富有戏剧性,他中年困顿坎坷,但到晚年却官至尚书,春风得意。 而与他遭遇相似的柳宗元却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无尽遗憾。 刘禹锡是怎么化解生命的苦难,把人生之“否”,走成了人生之“泰 ”? 近日,读他的《秋词》两首,发现他确有三点过人之处。 我们先看原诗: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乐观”二字,人们常常挂在嘴边,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乐观的呢?我们通过这两首诗来具体分析。 秋日来临,“无边落木萧萧下”,正易引起人满怀愁绪。 古人还描绘过这样的景象,“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秋天的声音,秋天的气息,秋天的感怀,都让人不由得带上浓得化不开的忧郁 。 但是刘禹锡却从这个悲怆的气氛中,成功地跳了出来,并把这些萧索之景都远远地推开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明净高远的旷远图。 《易经》所揭示了世界是阴阳合一的世界,消极的人只看见了秋天阴惨,但乐观的人却发现了胜于春光的明媚。 同样是秋天,柳宗元说“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刘禹锡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一个是被环境所转,“以物喜,以己悲”;一个是环境被他所转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对于秋天,历代文人都有悲秋的传统。 屈原的《湘夫人》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早已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曹丕《燕歌行》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但刘禹锡偏不这样认为,他要唱出自己的心声。 仙鹤在古代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传说中的鹤是一种仙禽,据《雀豹古今注》中载,“鹤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 “一鹤冲天”往往代表科举登第,也喻得道成仙。 诗中写鹤,也表明刘禹锡自信未来青云直上二百年。 “云”在古诗中有多种寓意,在这首诗中,比喻前进中的挫折与阻挠。这样的寓意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也有体现,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中“浮云”就喻朝廷小人。 刘禹锡也明白生活中,一定会有各种磨难与考验,但重要的是有战胜这些的勇气与信心。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就充分地表现出了他的铮铮傲骨。文章一开头就先声夺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个遭贬,被监视居住的人,能有这样的气度,也与他清高的个性不无关系。 刘禹锡的清高,不是轻视别人,而是自我完满、不外求的自信。是“试上高楼清入骨”的傲世情怀。 他的世界无论是“山明水净”还是 “夜来霜”,无论是“深红”,还是“浅黄”,一样让他陶醉与欣赏。 刘禹锡的两首诗,初读觉得很浅显,但细品却余韵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