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宝有约|林伦伦:茶话潮汕语保甘与苦

 风吟楼 2020-08-07

林伦伦,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人,当代著名方言学家,中国语言文学二级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之一、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与地方文化等,著有《普通话对照·新编潮州音字典》《潮汕方言熟语辞典》《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澄海方言研究》《潮汕方言历时研究》等著作3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曾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中国文联民间文学作品——山花奖,三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获广东省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奖。

林伦伦教授

Q

林老师,您好!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称语保工程)。在语保工程实施期间,您作为核心专家组专家和广东省首席专家之一,多次参与了工程的中检、预验收、验收工作,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参加上述工作的体会?

林伦伦:语保工程的启动是百年难逢的好事!我从1981年写作大学本科论文时开始调查和研究汉语方言,40年来第一次遇到有国家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这真是天大的喜事。虽然2015年我还在大学校长的岗位上,难以亲自上阵、负责调查点的调研工作,但我积极参加了若干个项目的中检、预验收和验收的工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一是调查点的负责人都非常辛苦,但都很严谨、认真。项目的第一次调查基本上都是在酷暑里完成的,发音人和录音录像的师生都很辛苦。汕头市澄海区调查点的调查人林晴是有7个月身孕的准妈妈,但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丈夫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下,坚持连续录音录像三周;老男发音人每天骑车来参与调查,十来天后最终因身体吃不消而改为其他发音人。潮州市饶平县调查点的负责人徐馥琼博士在调查中途也突然病倒了,但仍坚持不撤退,病情稍微好转,便又继续调查。其次是验收工作的严谨、严格,不论是中检还是最终验收,语保工程的专家组无论从所调查方言的用字、记音的内容到音频视频的技术要求,都比我们平常个人的调研项目高,除了较高的技术参数之外,有些要求可以被视为严苛,例如背景布要平整,一点褶皱都不能有;发音人眼睛要平视,不能老眨眼等等,但调查点负责人都坚持做到了,该修改的修改,该重录的重录。因为大家同心协力、严谨认真的工作,广东的语保项目全部顺利完成,广东省语委也被评上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集体。

Q

您所编纂的《新编潮州音字典》,不仅收录了7000多个常见字,还把收集了100多个潮汕方言俗字和已考释出来的100多个本字悉数收入,这本字典凝聚了您多年的心血,能否请您同我们分享一些编纂字典时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林伦伦:潮汕方言区是个方言工具书编辑出版较早、具有良好的学习母语方言习惯的地区。19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就编写过英语和潮州话对照的字典、词典和学习潮州话的教材;本地学者也于1913年就出版了同音字表式字典《潮声十五音》,后来又出版了偏旁部首字典《潮汕字典》,这两部字典的发行量在近百万之多。新中国建立以后,广东人民出版社又编辑出版了《潮汕新字典》。1960年,广东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广东省的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海南话四种方言的拼音方案,我的老师李新魁先生用潮州方言拼音方案注音,编著了《普通话潮州话对照常用字典》。1985年我从中山大学硕士毕业以后到汕头大学工作,便利用任教之余做调查,继续完成《潮汕方言考释》一书,发现了不少此前的字典未收录的字音、义项、俗字和本字,便在《常用字典》的基础上,参考了《潮声十五音》系列韵书式字典和《潮汕字典》等偏旁部首字典的成果,在众多的中学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大学生的帮助下,编著了这部《普通话对照新编潮州音字典》,并于1995年出版发行。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吧。发行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每年都发行1万册左右,持续了十多年。现在由于胶版已经坏了,书店已经断货。我计划根据25年来的调研成果,再编写一本全新的有声字典。

《潮州音字典》的各种版本

编著字典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工具书行当里有个笑话,说要整谁,就让他去编字典、词典,这个活儿真的不是大家都愿意去干的活儿,因为必须细致、严谨、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记得我编写字典索引时,卡片摆满了床上,没做好就不敢收起来,只能跑到办公室去睡办公桌,真的苦不堪言。另外就是校对时下的功夫太深了。小六号字的正文,74万字的书,前前后后校对了5遍,我眼睛本来很好,没有近视,但是校对字典把眼睛看坏了。40岁未到,眼睛就老花了。还有,字典交稿了,颈椎病也发作了,前胸后背都剧痛,开始以为是心脏病,后来拍了CT片才知道是颈椎增生和错位,造成了肌肉的放射性神经痛。


SUMMER


2020

《潮汕方言词考释》《潮汕方言熟语辞典》

Q

您不仅注重探求深奥的方言学理,也注重探索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您在开设的“林伦伦方言茶话”公众号中,时常会和读者分享一些潮汕方言文化知识,例如介绍潮语的古语词、方言俗语等,请问您如何看待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林伦伦:我一开始研究方言学,是按传统的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理论来做的。我的硕士导师是来自西南联大的高华年教授,他接受过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的严格的田野调查训练,他也是按照那一套来训练我的。但罗常培先生也很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国最早的文化语言学的著作就是他的《语言与文化》,里面运用了他在西南联大时期调研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这本书是高华年先生指定的必读书之一,对我以后研究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做方言史,研究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不知道地方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移民史知识,那就无从入手。反过来,方言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地方戏剧、民间文艺(曲艺、相声、小品等)、民间文学(歌谣、方言小说等)等等,没有了方言,这些东西都会随之消亡。更严重的是,方言的词语,尤其是熟语,是各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的工具没有了方言,不同地域群体文化性格的独特性就将不复存在母语方言还是连结亲情乡谊的桥梁,具有在海内外进行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的媒介作用。所以,我觉得母语方言值得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百花园,各地的方言与文化就是这个花园里姿态、颜色各异的朵朵鲜花。我们要努力保护、浇灌好它们,使它们能够开得更加鲜艳和灿烂。

Q

您曾谈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应该从大学讲起,而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幼儿园、小学抓起。在您看来,如何做才能吸引儿童以及青少年,激发他们对方言和方言文化的学习兴趣?

林伦伦:是的,母语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因为是母语方言,最好让孩子们从小就习得,而不是长大了才学习。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老师普通话水平都不错,但方言应用能力却很有限,这是我们原来没有想到的。我和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韩山师范学院黄挺教授、林朝虹教授带领一帮中小学老师编著了《潮汕文化读本》之后,以为接下来就是让老师们去教孩子们了。但实验课开设下来,不少校长就叫苦,80、90后的老师们,不少都不能用方言诵读古诗文,甚至连方言歌谣都诵读不了,更不要说教学了。于是,我们只好从老师抓起,办起了乡土文化教育教学研修班,到现在已经是第四期了。

《潮汕文化》读本

要从娃娃抓起,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是编写教材,要把方言和乡土文化知识与孩子们的兴趣、当代的信息技术和出版形式结合起来,要图文并茂、音像俱全,好读好玩好互动。教授们把关乡土文化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点,一线老师做课程设计,美术老师做漫画绘本,音乐老师谱曲编歌、录音频视频,几乎是全校总动员,才能做出符合少年儿童感兴趣的、兼具文学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教材。我们编著的《潮汕文化读本》2016年出版试验教学版,2017年经过广东省教育厅的教材审批委员会审查批准正式进入教材采购目录,发行近10万册,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现在,林朝虹教授又带领老师们,编写出版了秋季版和春季版的《潮汕童谣绘本》一套6册,也受到了幼儿园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喜爱。

Q

语保工程二期工作开展在即,您对广东省下一阶段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什么规划和建议?

林伦伦:广东省是汉语方言大省,而且粤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在港澳台还有众多的使用者,除了上面所述的母语方言的作用之外,在外国的不少地方,它们几乎就成了特殊的媒介语言,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应该做好这几种方言的保护和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我认为,可以继续编辑出版第一阶段语言资源的调研成果,建议编写与三大方言相关的幼儿园和小学的图文音像教材,并进一步与香港、澳门教育部门和国外的广府、潮州、客家会馆、商会合作,将语言资源保护理念推向世界各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