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立秋,这些事你一定要注意!否则冬季百病缠身!

 winriman 2020-08-07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气候逐渐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到秋季的少雨干燥。但是立秋并不意味着炎热天气的结束,正所谓“热在三伏”、“秋后一伏”,三伏天一般在小暑和处暑之间,今年立秋还处在中伏,因此立秋后还有“一伏”多的炎热天气,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才真正的凉爽起来。

《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天气逐渐由炎热转为寒凉,在自然界中,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由蓬勃生长转变为收敛成熟,秋季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凋落,而庄稼慢慢成熟。

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秋天开始,人们把立秋当作养生的重要时刻!

立秋三候

立秋三候: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1
凉风至

《礼记》作“盲风”至。“盲风”的“盲”其实就含有内修之意。

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2
白露降

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聚成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3
寒蝉鸣

寒蝉(知了),《尔雅》曰寒螀,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岁序总考全集》:“凉风至。凉,薄也,寒也,西方凄清之气曰凉风。

前小暑节言温风至者,温厚之极也,此言凉风至者,严凝之始也,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修身者应当注意身国内立秋的三候信息与能量变化,以及物相与质象系统各自不同的“应景”变化,特别是金气的动态。

只有真正掌握质元精气能量的动态,才可能了解其中的物元,把握住这个肺金之虎的动态。

立秋习俗

东汉崔宴在《四民月令》写到:“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从唐宋时起,就有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面朝西。据说一秋可以不犯痢疾。

1
感恩祭祀

《礼祀·月令》中记载,在周代,立秋当天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

汉代仍然延承周朝习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临安岁时记》中记载,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还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

明清也是延承了宋俗。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2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唐韩偓《不见》诗记载:“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

3
贴秋膘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要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肥瘦。

至今,民间还有些地方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好,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但是要注意病从口入,吃出来的病是自己的无知。乱吃去贴这个秋膘,不见得理想。

4
啃秋

真正到了立秋、处暑以后,西瓜就要避免食用。这些东西就进入了非时令瓜果的状态,如果过多食用,对身体相反有害。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示“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秋气之应,养收之道

《黄帝内经》里有这么一段话: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有时觉得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这些话,放在当今社会也一样值得遵循。秋天的气息悠闲清净,暑气正在消散,随着天气变得凉爽,我们的心也静了,从容平和。

自然而然地早睡早起,秋天的早晨总像蒙着一张白白的纱,有清凉的风。因为再没了夏天的黏腻,于是从此以后就盼起了天亮。

常常听到秋天应该「收」,就是要把夏天里耗散的阳气和心神呀,都收回身子里来,好好保护。体内慢慢变得温热,人也就有了食欲,那些因为极热的天气吃不下的饭,睡不着的觉,都补回来了。心情变得爽朗愉悦,这就是秋天带给我们的礼物。

立秋养生

立秋虽至,夏日暑热并未完全褪去,三伏中的末伏仍在其后,空气也愈发干燥,润燥养肺是此时养生的重点。

中医认为,肺脏主宰人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个丞相。而秋季正是养肺的季节,立秋之日,养肺才是重中之重!

肺与五季秋相应,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五行属金、五化为收,在志为悲,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肺金克肝木。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主治节(主管人体24个节气的变换,与自然界24个节气的变化相应)。

立秋养生总的原则:除了遵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总原则外,还应特别注意养肺、养阴、养津、养收、润燥、护肝,以及防燥邪伤肺,肺过克肝。

1
饮食方面

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往往胃口不好,饮食清淡,体重会稍有下降。立秋之后,秋风一起,胃口慢慢好起来,便有了多吃一些肉、“贴秋膘”以弥补夏季损失体重的说法。秋季是进补的好时机,但是我们要注意不可盲目进补,要根据季节特点、自身体质虚实等进行进补。

首先,秋季天气干燥,初秋炎热仍在,但日渐转凉,因此饮食方面应注意少食寒凉之物。中医讲秋季应肺脏,燥邪易伤肺、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肺、益胃生津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蜂蜜、粳米、枇杷等食物以生津润肺。

其次,秋季仍应继续顾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由夏季胃口不佳、饮食清淡简单若是猛然食欲大增、大肉进补,恐超过脾胃承受能力,导致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出现腹痛、腹泻、胃脘不适等症状。应注意饮食营养均衡、按时三餐、每餐七分饱、少寒凉辛辣油腻之物。

最后,秋季可适当使用一些酸味食物、少吃辛散之物。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有助于收敛肺气,而辛味可发散泻肺,秋季养生宜收不宜散,故可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如山楂、番茄、猕猴桃、柚子等,少吃辣椒、葱、姜等辛散之品。应注意的是,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应少吃或者不吃水果。

2
起居方面

 谨防“秋老虎” 今年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还很难消。此时节,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预防感冒着凉。

秋季养生,起居方面也应顺应阴阳之气的变化特点,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立秋之时,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平时应注意天气变化。

3
运动方面

立秋时节,运动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运动安全、做好热身工作。运动之前根据自己的体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热身可减少运动过程中受伤。

二是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适量运动。立秋阳气渐收,选择的运动应平缓、运动量不太大,以免耗散阳气,可选择户外散步、太极拳、慢跑、爬山等,适量运动可加强心肺功能、强健体魄。

三是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秋季干燥、运动汗出可导致身体水分不足,应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水分。四是避免受凉。立秋后时有凉风袭来,运动汗出后不要在凉风中逗留,避免感冒。

4
情志方面

秋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容易使人多愁善感、悲伤忧虑,伤及肺脏,疾病内生。因此调畅情绪也是立秋养生的重点。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心平气和,使神志安宁,以缓解秋季的萧瑟对人体的影响,精神内守,肺气清肃,身心调达。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健体?

入秋后空气中湿度逐渐下降、燥气增多,初秋的天气属于温燥,会损害人体的津液、使人出现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少津液,小便黄、大便秘结症状。老年人在此时还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立秋后疾病的预防。

1
早睡早起需通风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天地万物开始收敛,人也要“收敛”,即养阴。中医认为:秋三月阴气始起,宜早睡早起。早睡,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可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早睡早起,会让人精神饱满,也有助于抵御悲伤情绪。

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尽量少用空调。可在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情志调养少悲忧

从五行的对应来看,秋季与悲忧的情志相对应,这主要是因为,初秋时节,大自然逐渐出现肃杀的景象,人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另一方面,气温在夏秋之交逐渐下降,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开始减缓,一时的内分泌紊乱也容易造成情绪低落。

因此,秋季养生重在做好心理调节,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多和朋友家人交流,莫让自己陷入到悲秋的情绪当中。当感到情绪低落时,积极运动是排解的好办法,比如慢跑、散步、登山等。

3
少辛增酸敛肺气

入秋后,天逐渐转凉,同时天高气爽,空气干燥,传统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因此 ,秋天养生应防止燥邪对人体的伤害,以养护好体内的阴气,“燥邪”首当犯肺,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故养肺润燥是关键。

中医认为辛味通肺,可以助长肺气,如果摄入过多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气太盛,导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状,因此立秋后尽量少吃葱、姜、蒜、韭等辛味之品。《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可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可以收敛肺气防秋燥。

另一方面,应适量多饮开水、淡茶、豆浆及牛奶等,多吃芝麻、蜂蜜、荸荠、萝卜、梨、莲子、百合、银耳等柔润食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是补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

4
运动养生宜“收、养”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01. 立秋过后适宜登山

登山是立秋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此外,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这会对关节造成较大的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02. 耐寒运动可选择

俗话说:春捂秋冻。立秋之后可以逐渐进行一些耐寒锻炼,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耐寒锻炼项目的选择包括:登山、步行、太极拳、洗冷水浴、骑自行车,锻炼者可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兴趣来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秋季人体的柔韧性和肌肉的伸展度下降,运动前要热身以舒展肢体,运动中不应突然加大运动量。

实践表明,适宜的冷水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支气管炎有一定的效果。洗冷水浴前一定要活动身体至发热,之后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让身体逐步适应,然后再用冷水冲洗全身,且要边冲边摩擦身体。冷水浴适合18至50岁的人群,有关节炎、风湿及心脏病的人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5
养胃少食冷,补水更重要

夏秋之季是胃肠疾病最易复发的时节,经过夏天的消耗,人的肠胃消化功能会有所下降,而天气凉爽,人们的食欲往往比盛夏时要好,容易暴饮暴食,加重肠胃负担。此外,天气转凉,胃肠容易受寒,抵抗力下降,也会造成病菌乘虚而入,导致疾病。

初秋饮食宜清淡,多吃些蔬菜瓜果,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冷的食品,少吃冷饮,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不要马上食用。还要注意饮食需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初秋天气,夏火未消,秋燥又来,饮食方面补水防燥非常重要。梨、葡萄、大枣、甘蔗、柑橘、石榴、柿子、百合、萝卜、荸荠、银耳等都属柔润食物,有益胃生津之效,是饮食的首选。

立秋养生四原则

1
润燥养阴,慎进补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以「润燥、补肺、养阴、多酸」为原则。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据《饮膳正要》载:「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入秋后宜食生地粥、莲子百合汤、雪梨银耳汤等以滋阴润燥、健脾祛湿,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萝等柔润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可补充夏季的消耗。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胃肠道疾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不宜摄入太多肉食,可以补充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等具有清补功效的食物,如茄子、鲜藕、绿豆芽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

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中药入菜肴应因人而异,以较为常见的气虚、阴虚、阳虚体质为例:

气虚体质:宜食用健脾益气药膳,主要有蜂蜜、白术、茯苓、白扁豆、党参、西洋参、红参等,避免食用萝卜、空心菜等食物。

阴虚体质:宜食滋阴药膳,主要包括山药、熟地、黄精、莲子、百合等,可以食鸭肉、瘦猪肉等滋润食品,避免食用辣椒、韭菜、羊肉等温补食物。

阳虚体质:宜食补肾温阳的药膳,主要包括肉苁蓉、干姜、羊肉、韭菜等,少喝绿茶,减少食用西瓜、梨等寒凉食物。

2
心境宁静忌忧郁

秋季情志养生也要以「收」为要,要保持心境宁静。秋应于肺,在志为忧,人们心情容易抑郁。

因为进入秋天,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情绪及精神状态的紊乱。

因此,秋季情志养生要做到:

清心寡欲、心境淡泊,抱一颗平常心,利于神志安宁,收神敛气;

多与阳光接触,明亮的光线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

勤于运动,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如打太极、八段锦等养生操放松心情;

培养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等陶怡情趣,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对于有抑郁症或抑郁情绪的人来说,还可以适当喝点绿茶或咖啡,适当多吃吃香蕉,有助于兴奋神经,改善心境。

3
早睡早起,防受凉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早起还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也有一定意义。

起居养生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不要贪凉,夜温低,注意增衣被,慎用空调,以免受凉。

4
适度运动,忌过度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凉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

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时期,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以身体发热,微微汗出即止。可以选择导引、太极拳、瑜伽,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

不适合选择运动量大的运动,避免运动后出汗过多,容易使邪气趁虚而入。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更要注意运动适度。

立秋饮食有讲究

1
多吃酸性食物

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2
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材属于热性,食后容易上火。

3
多吃鱼

秋天是需要进补的季节,但很多人都害怕大量进补导致肥胖,不妨吃点鱼肉,鱼肉脂肪含量低,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

4
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梨、芝麻、藕、菠菜、豆浆、蜂蜜等。

立秋,经络养生

立秋经络养生的核心同运动养生。但是,经络养生的目的是保持经络的通畅,纠正脏腑经络功能的中轻度失衡。

1
按揉中脘,健脾祛湿

8月7月是秋老虎作威的季节,暑气杀了个回马枪,甚至比夏天还要再热一些,而且经历过几场秋雨,天气变得更加潮湿,人体的阳气就更容易受到侵袭了。

湿气重的表现已经不必多说,疲倦乏力、头脑困重、关节沉重、腹胀腹泻,建议我们此时利用好健脾祛湿的穴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脘穴,为胃的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可治疗相关脏腑疾病。

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可以运化体内多余的水湿。所以我们可以在立秋节气坚持按摩中脘穴,起到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的作用,改善我们被暑湿影响的好胃口。

长久以往,脾胃的功能也会有很大的改善,如果平常有便秘或者腹泻的朋友,这个穴位也会是你好帮手。

定位: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也就是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操作:拇指按压穴位,按而揉之,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并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每次按揉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2
少商穴

少商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末端外侧,距指甲根角0.1寸。

本穴可清肺利咽、开窍醒神,治疗肺气不能肃降导致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指麻木、中暑昏迷等。

少商穴可按、可浅刺、可放血,按揉少商穴能预防感冒,针刺少商穴能治疗手指局部和肺经病变,放血则能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病症。

3
中府穴

中府穴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募穴,交会穴(手足太阴)。主腹胀,四肢肿,咳唾浊涕,风汗出等。

桑皮纸艾条 | 五年陈艾 手工卷制

原价48元/盒

夏日专享优惠

45元/盒(10根)

一次购买四盒送 纯铜按摩温灸器

点击小程序购买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