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湘文艺】唐珍/漫话“中元节”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漫话“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的“中元节”,是铭记和祭祀祖先的一个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元节”在我国初始于梁代,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和“地藏王菩萨私放母亲”的传说。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一日地府地狱之门打开,放“亡灵”鬼魂回乡接受供奉,因此,民间便有了这个主要以记念祖先和祭祀亡灵的节日,所以,中元节也有“鬼节”之称,在民间还有“七月半寸远三个鬼”的说法。
有关“中元节”传说和祭祀活动还有很多,各个时期和各个地方也不尽相同,由初始于梁代佛、道两家的集中祭祀逐步演变,流传至今的为各家各户的祭祀。
在南方这个节日是比较重要的,家家户户自7月1日开始至15日晨、午、昏一日供奉三次茶、饭敬祭祖先,15日晚以最隆重的家宴进行祭祀,黄昏时,在屋外空坪地焚烧封成“包封”的纸钱和“纸制用品”送祖宗亡灵回归“地府”。如果某家有“新亡人”(即农历7月1日后至次年7月1日前死亡的亲人)祭祀活动就更为隆重。7月1日后至15日前还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请来当地的“和尚”或“道士”做佛事追荐超度亡灵(俗称应七),亡灵的“三亲四戚”还要每人送一包“纸钱”给亡灵,直系亲人在送纸钱的同时还具送“灵屋”“摇钱树”“金元宝”等纸制用品,所有纸品上写明送、受双方的姓名与称谓等。“新亡人”之直系亲人还要将全部纸品写成单子(俗称包单),佛事临尾在亡灵灵位前宣读并每个驳卦寻求亡灵答复。此后,在屋外选择一块比较平坦开阔之地铺上柴草和垫子,将全部纸品码好集中焚烧,至此,中元节祭祀活动才告结束。
传说十七日凌晨子时是祖先和亡灵回归地府的时辰,这天他(她)们将洗晒衣服收拾行装,传说茄子树是亡灵晒衣物的地方,因此,凡家里种有茄子的这天不能采摘茄子以免弄坏衣服等,当然这是“鬼话”无从考证,只是相传而已。
“中元节”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铭记和祭祀祖先的情感载体,中华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
”三教的极力推崇。孝老敬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美德,因此,这个主要用以祭祀祖先和亡灵的传统节日也一直流传至今。至少我的家乡虹桥及周边乡镇一带,每年的中元节期间这个风俗至今还在沿续着。据老辈人讲,过去有的地方为了搞好这一活动,以姓氏或“房头”成立一个“自治组织”,名曰“烧包会”,有专用田产,田产所得收入全部用于本年的中元节祭祀活动,后来,随着田土集体化,“烧包会”就不复存在,改由各家各户自行开展祭祀活动。据了解,近年来,不少地方“中元节”虽然还在,但一些祭祀活动逐渐淡去,中元节祭祖、“送包”等活动已经不再进行。
“中元节”是一个祭祀祖先和追荐亡灵的节日,“烧包”是后人追忆“亡人”和祖先而开展的一种祭祀活动,无可厚非。但有的地方却好似变了“味”,“送包”之风愈演愈烈,一个地方每出现一个“新亡人”,7月1日一到,送包之风就开始成风,由亲人发展至亲戚朋友,涉及关系也愈来愈复杂。每个送包人一个“纸包”伴随一个红包,红包中的礼金也愈来愈重,由最初的“几角几元”上升到现在“几十几百元”,一个“中元节”过去,各家各户用于“送包”的钱就花费数百或数千元,一个亲戚比较多、人际关系比较好的“新亡人”家庭除去祭礼开支还可赚上数千或数万元。因此,一家欢乐几家愁,就成了近年部份地方老百姓“中元节”的真实写照。
传统美德应予发扬,不良陋习应当破除,今年,虹桥镇党委政府率先向全镇人民发出倡仪,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停止向“新亡人”的送包活动,号召以自家和文明方式祭祀追忆祖先。笔者为这一倡仪叫好,期待这一倡仪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据了解,今年,虹桥镇的干部群众积极响应,“送包”活动大为减少,明年起这一“陋习”将彻底淡出。

作者简介

唐珍,平江县虹桥镇人,工作单位:虹桥镇人民政府。从事办公室工作,曾在《乡镇论坛》《湖南日报》《当代秘书》《岳阳日报》《平江文艺》等报刊发表过文章。

本期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