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半“烧包”的封面怎么写?到底哪天烧才好?搞错了祖先收不到

 三农小毛 2023-08-28 发布于湖南

导读:七月半“烧包”的封面怎么写?考、妣有啥区别?别再搞错了!

在我的家乡“七月半”中元节是一个十分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最近这几天村里就特别的热闹,甚至比过年都要热闹,因为很多不管是在外面打工的,还是把房子买在城里的人都赶回来了。

而在最近几年,家家户户就都在为中元节做准备。因为中元节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烧包”。这是在中元节当天的晚上,在祭祖的时候把事先准备好的纸钱放在一个纸袋子里面,然后把它一并烧掉,这也是七月半送祖习俗一种形式。

袁枚《新齐谐·烧包》:“ 粤 人於七月半,多以纸钱封而焚之,名曰烧包,各以祀其先祖。”而见过烧包的朋友们应该很清楚,就是这些纸袋子外面都是要写上享用人的姓名的,并且还有很多的讲究。

老辈人就常叮嘱年轻人,烧包封面可不能写错了,不然祖先就收不到,这样他们在地下就没钱可花。那中元节烧包的封面该怎么写呢?孝考和孝妣又有啥区别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大家也别再搞错了。

中元节包袱书称呼怎么写?

小时候我也没少和爷爷一起写这样的封面,当时爷爷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很多村民都是目不识丁的,所以他们在中元节前都会把要烧包的封面拿到我爷爷家,就让爷爷帮忙来写。因此每年这个时候爷爷都是最忙碌的,常常早上写到深夜。

毕竟在以前的封面都是纯手工一个字一个字写的,不像现在好多都已经印刷好了,只要填上姓名和一些关键字就可以了,方便了很多。

首先是故字处:这个就和墓碑是差不多的,中间第一个是“故”字,之后就是添加上先人的姓名。

其中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写姓名,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而女性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为在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写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

另外很多人比较疑惑的是考、妣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人听说过一个词语“如丧考妣”,其中的考妣就是父亲和母亲的尊称。

但在后来多是特指已故的父亲和母亲。需要注意的是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或者是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

另外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是不能直接写男或者是女的,而是要把男先人称“老大人”,而女先人则称为“老儒人”。但如果是长辈给晚辈写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

还有就是孝字处,这主要是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其难点在于,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切不可搞错了。

最后写好了以后,还要记住在背面要写上一个“封”字。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这样在邮寄的路上就不会被别人拿了去。有些地方比较讲究,还会特意用印章盖章的。

如果是购买的印刷的有封字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中元节烧包,是七月十四还是十五日?

其实这个在各地的习俗不同,所以时间也是不同的。在我的家乡这边绝大多数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烧包,只有极少数的会在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当天烧包。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新亡人的话都是要在七月十四这天才烧包。而去世的人在三年之内的称“新亡人”,超过3年了的就是“老亡人”。

以前的一种迷信的说法就是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在烧包的时候还要准备几个没有写封面的纸包,并且把它放在另外一个地方一起焚烧了,说是给哪些孤魂野鬼的。以上就是对中元节包袱书写方法的简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你的家乡还有这个习俗吗?又是如何写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