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雅韵】红叶/七律·岳阳印象(诗两首)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七律·岳阳印象(诗两首)

作者:红叶

南津古渡

南津潋滟影悠悠,

水墨龙龟画里头。

细雨斜风临水动,

晨钟暮鼓梵音留。

日升东阜烘云彩,

月破苍穹照晚舟。

看尽南湖山与水,

同操棹桨泛中流。

题记:

古渡即南津港,位于岳阳市南湖西北角,始于唐代,唐时为沟通市肆与南乡的通道。
南津古渡东接南湖九孔桥,西靠洞庭,南望圣安寺古刹,北连千亩湖。因古称渡口为津,且地隅城南故称南津渡口,当地人称“南津港”。
据传,李白等人曾从此过渡到对岸龟山一带游山观湖,唐宰相杨炎还专程渡至南岸龟山圣安寺拜访过法劫和尚。宋代诗人王十朋游览岳州时,从城陵矶入洞庭湖口,曾泊船于此,并作“岳阳城下风波恶,过客舟船不容泊。遥从湖口入南津,看尽湖山与城廓。”一诗。
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南津港义渡,地滨洞庭,旧有堤,数圮”。义渡船仅限于南津港北岸至龟山一带的摆渡小木划舟,以方便南北两岸往来的行人与游客。后因战乱几成废墟。
注释:
棹(音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

万年桥

紫荆堤上万年桥,

历尽沧桑岁月遥。

水漾南湖红光影,

风邀北港绿丝绦。

三睛连缀风云共,

两岸通达日月昭。

清吏崇廉荞裹腹,

铭恩后世仰弥高。

题记:

万年桥位于南湖之东北港湾口的紫荆堤,呈东西走向横跨南湖(古称㴩湖)。万年桥因其三孔联缀,俗称三眼桥。
万年桥始建于宋朝庆历年(公元1041-1048年)间,最后一次修葺(1875年)距今亦有140余年。
万年桥全长40米、宽12米、高15米,桥身由麻条石砌成,桥中有三孔,每孔跨径13米,高度15米,宽6.5米,长56米。桥面用麻石板铺就,两边护以80厘米高的石栏。桥两头各有石狮一对,栩栩如生。全桥建筑精美,万年桥构造坚固,历经沧海桑田,任凭风吹浪打,仍不裂不损。桥东北面的螺蛳山上,有尚书墓。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工部尚书方钝主持重修三眼桥并且修紫荆、枫树二堤。张德容《重修三眼桥记》记载:“明嘉靖间,知府萧晚修之,而邑人方钝赞焉。”方钝死后葬在螺丝山上,后人撰联:“日受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相传,方钝奏请朝廷重修三眼桥,因国库下拨款银有限,加之官吏层层盘剥,民工吃稀饭小菜,食不饱肚,都向方尚书诉苦,工程进展也受阻。时值钦差大臣和岳州府台到三眼桥查勘,当钦差大人到达工地,适逢民工用餐,见老方尚书和民工吃的都是黑糊糊的粑粑,从方钝手中接过一块咬了一口,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才知这种粑粑是用苦荞做成的,十分感慨地说,方大人吃苦荞,真是苦苦修桥啊!钦差大臣回京上奏皇帝,特拨一笔银元犒劳修桥之人。这“苦修三眼桥”的故事至今仍在岳阳传为美谈。
注释:
1.日月昭寓“日受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之意。
2.廉吏指明代工部尚书方钝。
3.荞即苦荞麦,一种粗粮。

作者简介

红叶 ,湖南岳阳市人,早年修工科,闲来习文字。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