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名面孔 莫言(文)

 西城诫子 2020-08-08

今天的山东名面孔,来自风筝的故乡--山东潍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墨子发明了风筝的雏形---木鸢,从此,墨子的家乡潍坊成为风筝之乡。

如今已是世界风筝文化交流中心。让潍坊闻名世界的,除了风筝,还有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红高粱》。《红高梁》以九儿与余占鳌的爱情故事贯穿讲述了,山东潍坊高密的百姓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潍坊高密正是《红高梁》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

莫言生于1955年,因为时代原因,只有小学学历。1976年莫言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文学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由此开启写作生涯。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媒体曾经到高密拜访莫言的父亲,老人坦诚的说,家里孩子多,对莫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期待和培养。谈起梦想,莫言说童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

由于时代的原因,莫言只有小学学历,十年的农村劳动,给莫言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莫言样样精通,而高密老家则是他创作的根基和源泉。


《红高梁》里九儿的原型,正是莫言的奶奶,一个敢爱敢恨的山东女人。然而当张艺谋选择同为山东人的巩俐出演九儿,却不被莫言看好。但是,巩俐出色的表演却给莫言带来了惊喜,她通过《红高梁》摘得金熊奖,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迈出了国际巨星的第一步。

继《红高梁》之后,莫言以每两三年一部作品的节奏,坚持创作。在他的很多作品都提到了一个地方--高密东北乡。莫言获奖后,带动了家乡的发展。平安村和隔壁的大栏村,合并建立了东北乡文化发展区。

从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红高梁》,到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坚持写作将近三十年。从获得诺贝尔奖到今天,又是笔耕不辍的十年。

长达40年的写作,成为他登顶文学最高奖项的云梯,而他脚下的根脉,仍然留在家乡的热土之上。

作者:西城诫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