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新政让旗人种地,旗人不从,汉人反对,官府敷衍,皆为此故!

 历来现实 2020-08-08

清朝就像是一个大国企,其发家之根本——他们的旗民待遇相当于原始股东,只要朝廷不倒,大家子孙长大后都安排工作(旗丁),无需土里刨食,领受铁杆庄稼,都有饭吃。

效益好、人数少的时候当然没问题,到了中晚期,问题出现了,效益差了(老是对内镇压、对外赔钱,哪样都要糜耗巨资),人员多了,人口自然繁衍,数量呈几何基数式增长,坐吃山空,赤字明显,不改革是不行的,必须减员增效。

效益的问题不好解决,相对易于操作的是减员降薪,早在肃顺掌权的时期就提出过削减旗民薪俸的办法,得罪了不少旗人,最后,改革没有进行下去,连自己的脑袋都被慈禧和鬼子六给革掉了。

肃顺虽然死了,问题依然存在,今天不面对,明天就能爆发给你看。慈禧掌权多年后,危机一个接着一个,但主要手段仍是增效,靠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

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当等到庚子国难后,赔银9.8亿两,分39年还清,朝廷每天一睁开眼,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就不见了,增效的脚步跟不上赔钱,慈禧只好捡起政敌肃顺扔掉的办法,开始实行新政,从旗人的铁杆庄稼上面开刀。

关于旗人的出路,清政府采取了以下四种方式:

一、办厂劝学。开设各类培训学校和加工厂,与民族资产阶级争利。

二、择优征兵。

京师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两三万号人,包括各地培训上岗的警察,基本都是从旗人里的精壮青少年择优录取的,本质上其实还是八旗制度的缩小版和升级版。

三、自谋生路。其实一些中下层旗民不用号召,早就开始探索这条道路,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旗人,还是有勤劳的传统,出去开开荒种种地,总有一碗饱饭吃,比半死不活的吊着强。

以上三条均不流行。或者说,起到的作用杯水车薪。

办厂劝学都需要钱,朝廷本身还缺钱呢,办了厂子还需要跟民间的工厂抢生意,这种官办工厂欠缺运营能力,对旗人的就业率提高不大。

参加军警只是小范围获益,无法扩大覆盖面,扩大后跟原有的八旗制度又有什么区别?

自谋生路在绝大部分封闭的满城行不通,旗人闲散惯了,你让他们去跟汉人做买卖开店种地都拉不下面子,丢不起那人,出租房屋“吃瓦片”倒是能接受,关键也没有那么多房子。

真正拉开架势普遍推广的还有一条——劝业归农。

朝廷并没有像题目中臆测的那样逼着旗人去东北种地,硬来肯定行不通,在花花绿绿的江南已家族传承二三百年,你现在让我去东北吃冰溜子,真要强行推广,估计起义的就轮不到汉人了。作为朝廷来讲,旗人驻扎在各地才能对各地区局势有所威慑,戳在那里就比不戳强,回东北,岂不是相当于自毁基业?

话虽如此,毕竟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清廷各地的督抚也确实上奏过“移旗实边”的建议,但在各地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仅在奉天受到过当地旗人普遍欢迎,奉天当地本身很多旗人也爱劳动,当地政府给田地、给牲畜、给种子、给房子、给路费,让往土地广阔的延边一带整体搬迁,奉天一带的旗人还是很拥护这项政策的,报名者很踊跃。

同样的政策,北京一带的旗人就怨声载道,死活不肯去长白山深山老林那块“龙兴之地”,朝廷也没办法,不能强制拆迁。

除了旗人的观念很难转变,他们几百年的传统习惯也无法改变,且不说入关之后吃的是铁杆庄稼,入关之前咱们何曾种过地?让咱种地咱也不会不是?直到解放后,有汉人看到旗人种田,都跟看光景似的,该插秧的,人家却撒种子;该撒一粒的,人家撒一把,种上以后就不闻不问了,大有靠天吃饭的意思,能养活家人才怪。

“劝业归农”这项政策在执行之中,要求地方上筹资买地,再分给旗人,仅这一条,地方上就叫苦不迭,原因很简单,一是没钱,二是有钱也买不着地,土地资源在中原和江南都是稀缺资源,汉人都被无地逼着去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四海无闲田,哪儿有多余的卖给你?

各地督抚手中仅有的官地也多半或早已出租,或用于马场、操场军事训练,算是军队产业,各地督抚在操作收回时也阻力重重。

端方曾经提出过类似于“买断旗人工龄”的建议,给予旗人一次性补偿十年薪俸,以后就不发补助了,旗人固然有被一下子推出去的悲苦,但朝廷也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没有被推广。

感觉不爽的不只是旗人,当各地在探索买田授给旗人时,又遭遇了汉人的强烈抵制,各地报社(尤其是租界)在报纸上纷纷痛骂这是非法占田,强买强卖。

看出来了吧,从各级官府,到旗人,到汉人,全都怨声载道,再加上清政府又没钱,文宣工作也做不到位,所以这种新政直到清政府倒台,也没有得以全面真正的执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