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绍兴师爷的“末路”:临时工是如何转为在编公务员的?

 浩然文史 2020-10-24

清代师爷(左)

大家看古装剧的时候,在地方官府中总会出现一个名为“师爷”的存在,他在官衙中就是个奇葩,因为他不是正规的政府官员,却一直陪在县令或府尹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办理日常政务,但又不是普通的衙役。绍兴盛产师爷,遍布全国的“绍兴师爷”,就是从绍兴走出来的。其实这些所谓的“师爷”,是地方官府缺乏编制的情况下,不得不聘用的一些辅佐人员,“吏员”制度影响中国千余年之久,直到清末,一场巨大的变革终于将其终结。

一、困扰帝国数千年的官制

清政府之所以在清末官制改革中特意提出“幕职分科治事”的改革方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饱受固有的“吏员体制”的束缚。要知道古代帝国为防止地方坐大,一直采用所谓的“内重外轻”的原则来制定官制,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所分配到的正式官员编制名额是少之又少。甚至于就连掌握一省或数省政务的督抚,署衙内却没有一个正规的属官名额。

这一点,不仅对今人来说很难理解,就是身临其境的当时人,也很看不过去。西方人观察中国的官员体制之后,也十分惊讶,他们认为中国政府以如此稀少的官员,去管理上千百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清代以如此少的正式官员管理着庞大的帝国

既然朝廷对在编官员的数量这么限制,而地方官员又不能因为手底下吏员少就不工作了,那就得找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要说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办法还真找到了,就是“幕府体制”。简单来说,就是各地一把手在编制之外聘请当地有能力或有威望的 “专业人员”,或充当政府的财务人员,或官员的“智囊”,或充当地方防卫力量如捕头等,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就是一群“临时工”。

《武林外传》中的捕头和捕快

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政权对抗的过程中,就大量招收人才充实自己的幕府,后来的官场大佬李鸿章,就曾是曾国藩帐下一员。但像曾国藩这样招收的幕僚大多是有功名的读书人的,还是很稀罕的,因为大部分地方官员帐下的“师爷”等编外人员,大多是没有功名的人,他们凭借一技之长而走进官场。

晚清官场中大批重臣当年是曾国藩的“幕僚”

二、新政下的官制变革

在传统的“幕府”官制之下,地方官的压力的确大大减轻了,但大量编外吏员进入衙门,也会使政府的实际运作操控在他们手中。中国古代官员的流动性是很大的,一任县令可能仅任职一年或者几个月就会离任,这种情况下官府便成了“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师爷”。

朝廷辛辛苦苦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处理政务中根本派不上多大的用场,甚至可能被地方吏员架空,例如咸丰年间,福建布政使张集馨在赴任后,竟因“吏员”的勒索与督抚的放任而被迫离职。这种弊端在跨入近代以后更加明显,显然不符合清政府要推行新政的意图,改革官制迫在眉睫。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师爷和知府

面对如此繁重的官制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为妙呢?

1907年,朝廷决定实行“设立幕职与分科治事”的办法,希望解决传统的幕僚体制。具体来说,就是将朝廷任命官职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允许地方政府自行扩充编制的数量,从而使有才能的幕僚转为正规官员,而将冗吏裁撤。

这种办法其实在唐朝就有人提出,但唐代中晚期的藩镇割据使得藩镇节度使拥有完全任命当地一切官员的权力,而且根本不需要向朝廷报备。鉴于藩镇之乱的弊病,朝廷将任免官员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到宋代即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冗官冗吏问题。

唐代中晚期的诸多藩镇

而在1906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归国之后,改革官制的问题再度提上朝廷新政议程,在听取多方意见和协调各方利益之后,1907年7月,清政府颁布了《各省官制通则》,正式宣布官制改革开始。

五大臣出洋考察

三、改革的实际效果

1907年7月颁布的文件中正式要求各省督抚衙门需设立“幕职”,以协理政府公文与日常政务。具体来说,即在督抚之下设秘书1人,担负承接督抚政令、监督协调各方政务之处理的任务;秘书之下则设立交涉、吏、礼、民政、度支、学、军政、法、农工商、邮传10个科室,每个科室设参事员1名,处理省内各方事宜。

新官制的推行无疑改变了之前地方政府编制极少的情况,而且通过划分科室,整合原先功能不明确且冗杂的吏员系统,使其各尽其能,并与中央各部形成对应,从而更好地辅助地方督抚处理中央下发的诸多事宜。

《绍兴师爷》中的方师爷

毫无疑问,清政府的这项改革算是十分成功的,因为这次改革不但没有损害太多幕僚的利益,反而使他们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光荣的“国家公务员”。正因为如此,改革所遭受的阻力十分小,幕府职官从此拥有了正规的晋升渠道,而原先的科举出身的正途官员名额也不会因此减少,所以他们对此也采取欢迎的态度,可谓是皆大欢喜。

清末政府官员群像

文史君说

官制改革一向是政府改革过程中十分头疼的事情,因此这必然会触及到大量固有官员的利益,而此次的幕僚改革之所以推行得较为顺利,很大程度上在于清政府并未大量裁撤吏员,反而给其正规编制与合理的晋升渠道。我想这种改革方式是十分值得后人借鉴的。

参考文献

岑红:《论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时局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