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子也能不风流,林语堂:谁说包办婚姻就一定不幸福?

 历来现实 2020-08-08

自古才子多风流?林语堂用自己一场幸福的包办婚姻来否定了这个答案。

既然爱情留不住,不如一起种棵树。

——林语堂

要论林语堂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那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他是四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文学家,也是将中国儒家道家哲学推广到世界的第一人。在他身上的头衔实为数不胜数,"幽默大师","民国英文大师第一人"······

他仿照红楼梦的写法用英文原著了一部长篇小说鸿作《京华烟云》,使他四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又将中国的《西厢记》等传统文学译成英文,将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文学散播至全世界。

自古才子多风流,然而在群星璀璨的民国文坛,大师们的风流佚事经常会成为人们饭后茶点时热衷的话题:郭沫若弃下发妻,远赴日本,使原配夫人七十载独守空房;郁达夫风流成性,一生中与五位女子有过爱恨纠葛,曾跪娶杭州第一大美人王映霞,却仍造成了王被抛弃的命运;鲁迅先生一生未亲近原配的朱安,却给婆婆养老送终;还有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和陆小曼的缠绵纠结,都无疑让后人给他们这些大师扣上了"渣男"的帽子,也不论大师们的才华有多么出众。

难道只有朝秦暮楚、拈花惹草、始乱终弃这些成语标签,才能有效匹配民国大师们的才情名气?

如何评价这些人,我们后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一一指摘赘述,但是唯有林语堂,能让后人提到他的时候,不同于提及其他民国才子一般,向他投去的只有钦佩的目光,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更是源于他不同于其他大师们的爱情观,因为他与原配妻子廖翠凤奉父母之命成婚,却将这场婚姻过成了一场岁月绵长的喜剧,与那个大时代下所有的包办婚姻都显得格格不入。

年少懵懂时的心动

在遇到自己的妻子廖翠凤之前,林语堂也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他意气风发,和所有的同龄男孩一样,都对着爱情有着懵懂好奇的心思。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小都是在基督教学校里接受的教育,自然摒弃那些与西方嫉妒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包办婚姻。他的初恋情人被他称为"橄榄",他们两个是自小在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可是长大后,林语堂要离乡求学,这段恋情便随着距离无疾而终。

林语堂的第二段恋情可能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初恋吧。大学时,他结识了自己好友的妹妹陈锦瑞。陈锦瑞和她的哥哥都出身于豪门,而此时的林语堂只是个贫苦牧师的儿子,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恋情也埋下了注定失败的伏笔。最后陈家父母棒打鸳鸯,火急火燎地把陈锦端许配给另一个富家公子,才将这段恋情划下句点。

这段恋情的失败又一次将林语堂打入谷底,他整日闷闷不乐,又一次甚至在半夜,于母亲的怀里放声大哭。

两段恋情的无疾而终,一度使林语堂对两性之间的感情心灰意冷,但是直到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廖翠凤,他才肯相信,这世间还是有缘分与真情在的。

包办婚姻却造就一段良缘

廖翠凤是当地首富富女儿,是由陈锦端的哥哥引荐两人相识。当时陈锦瑞的哥哥对于这位好友的经历深感愧疚,就将自己世交廖家介绍给林语堂认识。

廖翠凤是当地钱庄首富家庭的女儿,家境显赫,却丝毫不嫌弃林语堂的出身,早就被他的才气所折服。说起当时两人的相恋,廖翠凤可谓是民国女追男的典范。在陈家大哥的推荐下,林语堂与廖家公子,也就是廖翠凤的兄弟交情甚好,经常受邀来到廖家做客吃饭,此时的廖翠凤早就情定于林,时常会偷偷地从自家窗户里看他,并刻意让他发现,还会亲手给他洗他的脏衣服。

廖翠凤对林语堂的爱情,就如所有思春期少女那般的害羞却又浓烈。廖翠凤的母亲察觉到了女儿的这一般心思,便问她:"你不嫌弃他是个穷小子吗?"

而廖翠凤的回答却又是那么真挚而热切:"穷又有什么关系,我爱的难道不应该是他这个人?"

林语堂刚刚从一场身份地位悬殊的失恋走出来,听到廖翠凤的这一席话甚是感动,一位富家千金竟然不嫌弃自己出身寒苦,再加上廖翠凤为自己做下的种种,不由得让他心房一跳,当即就决定和廖翠凤结婚。

在新婚当天,林语堂在征得自己妻子同意后,一把火烧掉了一纸婚书,因为他说:"只有离婚才用的上结婚证。"以表自己的忠心。

而此时的陈锦端看到自己的昔日恋人娶了其他女子为妻,心下甚是悲伤,一下子推脱掉了自己父亲给自己指下的婚事,任性地跑向美国留学了,直到留学归成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着老友的名号马不停蹄地跑到林语堂的家里,试图挽回他的心。

廖翠凤面对着昔日的情敌,却也显得落落大方,她热情招代了陈锦端的来访。可如今的林语堂心里只装下廖翠凤一人,丝毫不受陈锦端的影响。两人恩爱异常,陈锦端看到此景,心里甚不是滋味,便觉得期望落空,失落地离开了。

林语堂与廖翠凤两人却丝毫不顾疾,一直与陈锦端以友人的身份保持来往,就如同开头那段林语堂的话那般,做不成恋人,却和自己的妻子交到了毕生挚友,林语堂也曾这般坦然介绍陈锦端给自己的女儿:"呶,这是你爸爸曾经喜欢过的锦端阿姨"。

林语堂在成婚多年后,已为人父的他也经常作画,并大言不惭地告知大众这画中的女子便是陈锦端,但他所作的一切,却都是在自己尽到做丈夫与父亲的责任的基础上,也得到了妻子廖翠凤的理解。

相濡以沫直到生命尽头

热恋时再如何缠绵悱恻,等到婚后热情退却后是否还能一如往常,这个很多人都逃不过的魔咒,却由林语堂亲手打破了。

婚后的林语堂仍然坚持学业,不嫌弃他贫苦出身的廖家自然更是出手豪阔,为了支持他的学业,出资1000块大洋送两人远赴美国留学。而在两人登上赴美的轮船时,就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两人的蜜月便是在这艘轮船上度过的,在船上,廖翠凤盲肠炎突然发作,痛得她生不如死,只得在床上打滚。但是这时若要下船在当地的医院里做手术,恐怕留学的钱就要所剩无几,留学的行程难免也会耽搁,考虑到这一点,廖翠凤毅然拒绝了丈夫的要求,拒绝下船,硬撑着到了美国。

直到下了船,廖翠凤的盲肠炎再度发作,林语堂不顾妻子的反对,将她交到美国医生的手里做了手术,结果伤口感染,仍需手术治疗。在廖翠凤住院期间,林语堂一直守在她的身边。出院时,北半球二月大雪纷飞,寒冷异常,考虑到汽车颠簸,爱妻心切的林语堂最终为她寻来了一个雪橇,一推一拉地将她接回了寓所。

之后的林语堂又一次踏上了异国求学的道路。他曾在德国,法国多地留学,一直是廖翠凤陪伴着他。而此时的廖翠凤已习惯了"林语堂妻子"的这个身份,从一个娇生惯养的首富千金进化成一个每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主妇。她甚至是当掉自己的珠宝与衣服,来供林语堂读书看报;她喜爱花样艳丽的鞋子,却在穷困潦倒时期,背着丈夫去捡别人丢下的鞋子穿······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离家出走后,开启同居生活。当初再怎么爱得热烈的两人却仍是逃不离生活琐事的摧残,直至最后涓生对子君的爱消失殆尽,以子君的自杀作为悲剧收尾。显然,林语堂和廖翠凤躲过了这样的悲剧,两人的感情还是像刚结识那般美好。

林语堂在自己的自传里回忆起那段日子,他感慨道:

"那个时候没有钱,也没生活经验,只有年轻人的冒险精神,有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还有对前途的信心!"

并毫不隐晦地用"甜蜜"一词来形容他们的感情。

林语堂与廖翠凤一生共育有三个女儿:长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和幼女林相如。

三个女儿在这样和谐充满爱意的家庭里长大,又继承了林语堂的才华,自小就在文学方面端倪出了不朽才气。面对自己的女儿们,林语堂也显露出了"幽默大师"的一面,会和自己的女儿们一起吹肥皂泡,还会和她们一起堆泥人,摆在客厅里装饰。他丝毫不隐晦自己对女儿们的爱,经常写诗给自己的女儿,虽然有时诗的内容不乏有矫揉造作之嫌,让女儿们都难以启齿,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从未缺席过孩子们的成长。

在民国,大师们的包办婚姻的原配大多都没有好下场的。鲁迅的原配妻子一生无性无爱,在周家孤独终老,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也在这场婚姻中处处遭到徐的白眼,免不了最终离婚的悲剧。而面对着这一现象,林语堂只用了一句话就让廖翠凤吃了定心丸:"我不要她们,我只要你。"

甚至有时林语堂还醋意大发地对旁人说:"我身边的女性朋友对我妻子比对我还要好!"

两人步入暮年,却仍还像年轻时那样,打情骂俏。林语堂会在廖翠凤发小脾气时温柔地捏一下她的鼻子,哄她开心,还会经常给她作诗,传达自己的爱意。

林语堂与自己的家人旅美将近30年,却始终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廖翠凤便陪着她从福建小镇,到美国,到欧洲,到台湾,再到香港,飞过了整个地球,也一直伴他左右,为他生儿育女,料理家事。

林语堂次女林太乙回忆到自己的父亲说:

"文章做不好没有关系,人却不能做不好。我觉得看一个文化人,就要看在这个文化里长大的人是变成怎样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比较之下,所有其他的成就--艺术、哲学、文学和物质生活--都变得毫不重要了。"

也许就是奉着这样的准则,林语堂不同于其他民国大师那般,能在这场包办婚姻中成就了自己的幸福与浪漫,哪怕是自己的初恋企图挽回自己,自己也能义正言辞地拒绝。因为在他心里,没有什么身份是比做一个家庭的丈夫与父亲还要幸福的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