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理上说。刘邦不应该丑化抹黑项羽。 1、 刘邦是项羽叔父的部下。 沛县起兵的时候,刘邦不过是个无名小卒,后来投奔项羽的叔父项梁才找到组织,走上革命道路。 2、 项羽跟刘邦是亲密战友。 刘邦投奔项梁之后,两人就成为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一起攻打城阳,一起在濮阳打败秦军,一起跟秦军大战雍丘,一起大战陈留。项梁死后,他们一起在楚怀王的领导下,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推翻秦朝暴政而奋战。在刘邦向西进军的时候,没有一支队伍敢跟他同行,只有项羽义无反顾响应前往。 可以说二人长期并肩作战,精诚合作,建立了深厚友谊。 3、 项羽对刘邦亲人网开一面。 公元前206年八月,齐国田氏起兵叛乱,项羽率军正准备前往平叛,此时刘邦却在背后捅刀子,带领汉军已占据关中要东进。 愤怒不已的项羽随即派韩王郑昌前去阻击,刘邦不仅让手下谋士张良伪造韩王郑昌书信,告诉项羽说刘邦只想占领关中,没有东进野心;而且假冒齐王和梁王的使者,告诉项羽说二人准备合力攻楚。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齐地城阳僵持的时候,刘邦统帅五路大军,杀向楚国。项羽闻讯惊恐万分,急忙带精兵三万杀向彭城,在彭城下击溃汉军,刘邦的父母,妻子也成为俘虏。 大家都知道项羽没有优待俘虏的习惯,而且还喜欢屠戮战俘。因此,大家都觉得刘邦家属这次落在项羽手里是凶多吉少;可是项羽这次却出人意料,不仅没有杀他们,还对他们十分客气。 不仅如此,刘邦彭城打败,退守荥阳,弹尽粮绝。这时刘邦求饶,希望看在昔日战友情分上,网开一面。项羽大发慈悲,放过了刘邦。 以上我们的分析,是出于常理。但做大事的人,凡事是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大人物。虽然刘邦不该抹黑项羽,但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他不但想把项羽搞臭,去项羽化。而且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将项羽批倒批臭,还踩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同时刘邦也是个不念旧情、忘恩负义的人,尤其是得胜之后。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举例为证。 1、项羽乌江自刎,竟然有五人因此同时封侯(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因为这五人肢解了自己的老战友项羽。 2、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数十万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仓皇逃命。项羽部下丁公穷追不舍,眼看就要抓住刘邦。 刘邦只剩下十几骑,已经插翅难飞。这时候刘邦认怂求饶:咱们两位英雄还要互相伤害吗?(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听后,冒着被项羽杀头的危险义释刘邦。 刘邦打败项羽夺取政权后,丁公却成为被追捕的逃犯。 丁公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见了刘邦,希望他看在过去交情的份上放自己一马。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邦这个负心的家伙却把自己抓了起来,在游行示众后砍下了他的头颅。理由是:丁公是项羽的部下,却放了我刘邦,分明就是吃里扒外,里通外国,是个不忠不义的叛徒,死有余辜。 3、 刘邦登基后,手下大臣不少是项羽的人,出于礼貌,他们在给刘邦的奏章中,把前领导称为"项羽",他们不过是叫了项羽的名字,称不上是怀旧。但刘邦看来大为不悦,下旨说以后一律把项羽叫"项籍",谁也不许再称"项羽",谁要是犯禁一律严惩。 可见,从刘邦来说,不但想污名化项羽,而且向把他抹黑、搞臭。 这也不能指责刘邦一个人,历史上所有的胜利者都是这样做的,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把自己说得像一朵花,把敌人说的是一坨屎。反正失败者没有话语权,不能辩解了。 但非常遗憾,刘邦没有如愿抹黑项羽。不是不想,而是不幸遇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个硬骨头,他原来是西汉的一个太史令,就因为不畏上,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意见,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的。所以他在编写《史记》的时候,力求客观、尊重历史。不取悦当时的统治者——刘氏皇帝们。 在记述楚汉相争那段历史的时候,不美化胜利者刘邦、不丑化失败者项羽,尽量实事求是。 而且司马迁还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同情、崇敬失败者项羽,把给项羽的专题名称叫做"本纪"——这可是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可见《史记》是公允的,《史记》对后世的影响也太大,刘邦抹黑项羽的努力,不幸被淹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