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16岁时写下这首诗,被人一改成千古名篇,但多年来少有人懂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8-08

也许是因为时间久远,我国的很多诗文典籍都有多个版本,而这就形成了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

比如“诗仙”李白著名的《静夜思》就有多个版本,为大众所熟知的是明朝时期的版本,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在宋朝其实《静夜思》的原文不是这样的,尤其是第一句和第三句存在很大的差异,宋代的版本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只是两个字的不同,但是意境和韵律已经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很多人认为这一版本更加接近李白的原作,但是也有人认为甚至还存在更为早期的版本。

不过众多版本的不同却并没有影响《静夜思》流传千古,这就和美酒一样,“酒香不怕巷子深”,美诗美文历经千年的岁月也更加醇香动人。

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属于这样的优秀诗词,只不过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这首诗还叫《草》,而且课本上的诗词原文也只有四句,但是真实情况却远远比这要精彩得多。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然后再为大家一一介绍这首诗词当中暗藏的玄机。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之所以为“耳熟能详”打上引号,是因为我们都在小学课本上学习过这首诗词,但是后面四句却很少被完整呈现出来,而且很多关键词句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释。

这首诗其实是“香山居士”白居易在16岁参加科举考试时的作品,从题目的“赋得”二字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古代的科举考试规定,只要是指定的试题,那么题目前面必须加上“赋得”二字。

16岁的白居易参加考试的诗词就能够穿越千年惊艳到我们,实在让人赞叹不已!然而,白居易的原文其实并非如上所述。

在唐朝有一位名叫张固的文人,他编订了《幽闲鼓吹》一文。根据张固的记载,白居易这首诗的最前面一句应该是“咸阳原上草”,而且后来的《苕溪渔隐丛话》和《唐诗解》这两本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可是等到了清朝时期,根据蘅塘退士编著的大名鼎鼎的《唐诗三百首》来看,“咸阳”二字却赫然变成了“离离”,而且也不知道是谁替换了这两个字。

根据目前的诗文典籍研究来看,清朝之前所用的一定是“咸阳”这个版本,诗句的意思通俗易懂。虽然换成“离离”二字之后却没有那么容易理解了,但是当你读懂这一句的意思的时候也许就会拍案叫绝!

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是一首送别诗,满含离愁别绪,而“离离”二字的改动则堪称经典。这一画龙点睛之笔具有两个作用:一是“离离”本来的意思,用以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而是与结尾的“萋萋”遥相呼应,让整首诗在结构和情感上浑然一体。

修改之后的诗词更加朗朗上口,情感充沛。春去秋来,草木枯黄,在送别的时候就连远方的古道都写满了不舍,但是等到春回大地也就是友人归来的时候又会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至于神秘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修改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修改之后却是更为惊艳,而且这一写法还可以追溯到《诗经》之中。

在千古名篇《诗经·黍离》一文中也曾经连用三次“离离”,用以形容作物茂盛的样子。我们再来一起重温一下这篇经典当中的名句:

《黍离》节选

先秦  佚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不光《诗经》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用了“离离”二字,唐朝的皇家公子李贤也曾写下“瓜熟子离离”的句子,清朝文人黄遵宪也曾写道“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这些用法都具有相似的意思。

少年时期的“诗魔”白居易怎么也没有想到,不知何时他的作品会被人擅自更改,然而这一改却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白居易当年因为这首诗受到了大诗人顾况的赏识,自此名扬天下。千年之后,他又凭借这首被改动的诗词名流青史,实在是一段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