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城老照片的联想(十)

 开信有益 2020-08-08
  (感谢网友独行侠代为文字录入)
                                奚本金
         三 资 联 营 小 火 轮
     水路运输是我国最古老,最主要而又最悠久的运输方式。早在公元420年南北朝以前,当时的南江航道水源四通八达。

     “城因水兴,水为城用”,江南古城的发展与繁荣,城镇的形成和兴起,都与水路运输有密切相关。
     隋时,宣城已有“川泽沃野,陆海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之誉。唐朝著名诗仙李白曾七次乘舟沿水阳江而上,经宛溪河至宣州府,泊舟于道叉河(今澄江路别士桥)畔,登敬亭山、饮老春酒,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当时唐代“官员争往宣州为宦,文人争向宣州一游”,可以说宣城“依水而建,以水而兴”。

     时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芜宣小轮公司的客班小轮,在水阳江通航,往返于芜湖、宣城之间,此为县内小轮(时称小火轮)专营客运之始。
     光绪三十年(1904)芜湖“三北轮船公司”(三个集资合办)“泰昌”、“源丰”两艘客班小火轮通航于芜宣之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有芜湖慎祥公司的“快利”(载客27人),“新华”(载客24人)、“新利济”(载客70人)三艘客班小火轮通航于芜宣之间。

    民国九年(1920)芜宣航线有私商李端甫的“宣城”号小火轮通航,抗战时期,上述小火轮全部停运。
    抗战胜利后,本县商绅黄晓恩等集资购置“东阳”、“江晓”小火轮复航于芜湖、宣城之间。
    民国三十六年(1947)芜湖私商许伯华置“新苏杭”、“快安”航行于芜湖、宣城之间。
    1950年皖南军分区加派两艘小轮担任芜宣之间的客运。
    1953年宣城航运办事处承接宣城内河客运业务。
    1964年芜宣小轮客运,交由芜湖长江航运管理局。
    1974年宣城县水上运输合作社的红星九号客轮(船体木质、栏杆、支架为钢质,上下两层,仓设客座  173位,安装20马力柴油机两台),专营宣城、水阳、马山埠之间的短途客运。
    进入80年代,乡镇水运队、个体水运户日渐增多。
    至1986年起国营航运公司的客运停航。
    客运载量1953年77540人次,到1985年322745人次,至1997年降为166000人次。
    1987年公司下辖城关、新河水阳三个分公司,一个黄砂站,一个直属船队,共有职工1046人,运输工具有:拖轮11艘、拖驳101艘(其中水泥驳43艘、钢驳42艘、木驳16艘),机驳8艘,挂机船253艘,个体水运户木驳船541艘,机动船991艘。  
    至2007年共有货运1811艘,客运80余艘。


    既有轮船通航,顺便谈下港口及码头。
    宣城港,港区位于城北三岔河(宛溪河与水阳江汇合处)至济川桥止,全长3.6公里,中水期河面宽50米,水深3--4米,旺水期水深可达4--5米,枯水期水深1米。
   记得60年代时,枯水季时,芜宣航线只停靠鲤鱼滩,距宣城港20余华里,可想而知当时人们出行的艰辛。
   码头:解放前有别士桥,杨泗庙、洋码头、济川桥四处,以及东头湾、盐码头、粪码头三处自然码头。因河床逐年增高,码头移位,解放后,旧有码头已不能使用。由芜湖和地区航运管理部门,又新建有北门老码头,东头湾、新码头、轮船码头、吊机码头等。

  附:老照片:航行在原北门铁路桥下的小火轮


[ 本帖最后由 奚本金 于 2008-3-25 16:49 编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