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超级致富宝典 2020-08-08

最近的我,追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河神2》,本来该写的文章,该拍的小视频,却被一拖再拖。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总在三分钟热度、间歇性的堕落之间徘徊,羡慕着别人的自律、别人的时间管理、别人的平衡,而自己却越拖越焦虑。

庆幸这两天读了《只管去做》这本书,让我重新把自己拉出来。

整理这篇读书笔记,希望能够梳理自己思路的同时,也对你有所启发。

你在焦虑什么?

人们所有的焦虑,都是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作者总结了一个焦虑者三问,很多人都被这3个问题困扰着:

1、总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2、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怎么才能实现。

3、知道该怎么实现,但就是做不到。

那么这些焦虑到底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摆脱这些焦虑呢?

1、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

我之前也是这样的,想要去做知识分享,但是总觉得自己还是新手,没有准备好,就不敢开始。而事实上,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就是在一次次的完成中,我们才逐渐变得完美。

2、知道的太多了。

你可能读过很多书,上过很多课,不停的输入。而这种输入反而也成为了一种障碍,觉得这些事别人都已经做过了,而且比自己做的还好,自己做这些还行吗?还有可能借拼命的输入,来逃避输出。

3、自我怀疑。

怀疑自己写出的文章是不是不专业,怀疑自己拍的视频会不会被别人笑话,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等等,不断的自我怀疑,最终的结果就是放弃。

而作者在这里给出的建议是:如果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那么现在,放下脑袋里所有的杂念,只管去做!看看会发生什么。

给五年后的自己写封信,你会写些什么?

让我们列自己想做的事情,恐怕每个人随手都会列一大堆。但是想一想你的年度计划,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是不是很多都搁浅了呢?

作者在这里提出一个观点:走脑的计划很容易半途而废,而走心的计划才动力十足。

半途而废或者三分钟热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一个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愿景。

而先给五年后的自己写封信,具体描述一下自己期待的五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让我们跳脱现在的束缚,畅想出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而这个走心的愿景,也会带给你实现各种计划的动力。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有了愿景之后,制作目标九宫格,包括工作、生活,各方面,这可以让目标更加平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不能一头独大,否则就是一种失衡的状态。

比如有一些全职妈妈,全部的时间、精力和关注,都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

而且,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像是自己的情绪遥控器一样,孩子听话了就高兴,孩子调皮了就愤怒,孩子学习不好就焦虑。

妈妈觉得为这个家付出了一切,孩子却觉得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控制我,老公也感觉不到妻子的关心,夫妻关系也逐渐淡漠。

全职妈妈在“家庭生活”这块占比很大,却把其他方面忽略了。

而目标九宫格,就像是一个人,脚下踩着的是三个根基,包括健康、财务、社交。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人左右手握着的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人头顶上是三种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享受,体验突破的愉悦享受,还有休闲娱乐的放松享受。

做好九宫格以后,把愿景分门别类地放到九宫格里,然后把美好的愿景孵化为明确具体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合理,避免假大空全,符合smart原则。

抬头走路与低头走路

当你盯着这张黑点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是不是觉得黑点周围的颜色逐渐模糊了?

我们把这种专注于一件事情,忽略周围事情的状态叫做“低头走路”。

而当你停止看黑点,观察整幅图,不深入某个细节,会发现所有的颜色又重新回来了,又能够看到全局了。这种状态我们称为“抬头走路。”

一直低头走路,就会撞到电线杆;一直抬头走路,就会掉到坑里。

恰当的做法,是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不断的切换

人们的所有的目标只有两类,一类是项目,一类是习惯。

对于项目类的目标,作者推荐:

一、使用甘特图,从全局把控项目的进度,“抬头看路”。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二、使用倒推项目清单,搞定清单里的事,“低头走路”。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这两个工具具体怎么使用才能落到实处,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详细阅读,微信读书上就有这本书。

如何培养一个好习惯

介绍过项目类目标,接下来是习惯类目标。

首先需要知道培养习惯的四阶段: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带着新鲜感和热情开始,用方法和技巧突破,吸纳渴求和奖赏的能量来突破,最后是伴随着喜悦的习惯成自然。

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对照这幅图就可以知道自己处于哪个阶段,下个阶段需要怎么做,而不是过了三分钟的热度就选择放弃。

  • 《习惯的力量》中提到习惯回路

书中提到,习惯是这样产生的,首先我们会收到某种暗示,然后就会产生惯常行为,接着获得奖赏。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因为这种奖赏,下次我们收到同样暗示的时候,还会产生惯常行为,整个回路是由某种内心渴求所驱动的。

  • 培养习惯,还需要燃料

一个是热情,一个是痛苦

因为有热情,基本上不用培养,因为每天都渴望着去做这件事;而痛苦,比如因为太胖,和女儿参加亲子运动会摔倒被嘲笑,下定决心减肥,也是一种燃料。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现阶段是否适合培养这个习惯,即考虑时机。比如,你想培养做早餐的习惯,但是下个月需要出差,这个习惯就不适合放在这里。

是最想培养哪个习惯,可以参照这3个维度,进行打分,选出一个自己目前最想培养的。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 习惯培养的启动仪式

确定好之后,制作一张习惯卡片放在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 循序渐进,记录反馈

然后循序前进的制定计划,并做好记录,积极反馈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意味着我们每天的精力、情绪、时间、状态都是不一样的,作者这里提出了一个培养习惯的三条命,允许自己每个月有三次“挂掉并复活”的机会,没“挂掉”一次,就涂黑一 个小人。三个都黑了,就重新开始培养这个习惯。

你如何度过一天,就会如何度过一年

普通人的状态,基本就是下班了,也累的瘫在沙发上不想动了,根本不想做别的事情了。

“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做啊”,这也是很多人的计划半途而废的原因。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精力,没有大块的时间,没有立刻去做。

作者提出了一个每天都可以使用的4D工作法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1.Do it now:立即去做的事情,写在自由区,优先完成。

2.Delay it:计划去做的事情。固定时间做的事情放在手机日历里,今天必须某个时间段做的放在左侧时间轴,什么时候都能做的放在自由区,将来去做的事情放在月历里。

3.Delegate it:授权去做的事情。授权给别人要约定好日期,设置一个提醒,进行跟进。

4.Don't do ti:尽量别做的事情。 一般不会出现在清单中。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对突发事件进行优先级排序,并承担这样处理带了的后果。

2.2分钟原则。2分钟能够解决的事情就立即去做。

3.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个空隙,在这个空隙,你可以从被动变为主动,而不是被事情一直推着走。

4.预览今天要做的事情,确定优先级别。

5.写下来。所有事件呈现在眼前,你会更有条理。

运用这样的方法,每天的工作一下子就清晰了,处理起来也会有更高的效率。

写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有点晕了,我估计很少有人能看到最后。(自己总结的时候都觉得好难┭┮﹏┭┮)

总结来了:

1、愿景——写信

先是写一封给五年后的自己的信,调动五感去写,要找到怦然心动的感觉。

2、愿景孵化为目标

然后在九宫格里把五年愿景孵化成今年的目标

所有的目标只有两类,一类是项目,一类是习惯。

3、项目类目标如何实现?

对于项目类的目标,一边抬头看路,制作好甘特图,一边低头走路,用倒推分解法做出项目计划。

4、习惯类目标如何实现?

习惯类的目标可以写一张习惯卡片,用四步法来制作培养习惯的计划。

5、如何落实到每天?

最后,不管是项目还是习惯,落实到每一天的计划当中,可以使用4D工作法。

附:手绘思维导图总结

读完《只管去做》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

看完这篇,如果什么也没记住,那就记住四个字吧:只管去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