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白来勤 |浆水鱼鱼儿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秋季版


白来勤,西安人,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西安市灞桥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出版有诗集《圣像与阳光》、散文集《生命礼赞》《墙缝芦苇》及长篇小说《紫金城里哟呵嘿》《雨霖铃》等多部。曾荣获“太行山散文奖”“中国西部鲁迅杂文奖”“陕西职工文学奖”“西安社会科学奖”“白鹿文学奖”(政府奖)等诸多奖项,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一些省市的高考、中考试卷或模拟试卷和教辅资料、特色教材。

作者简介
浆水鱼鱼儿


浆水菜是西安郊区农村群众喜食的一种自腌酸菜。用浆水菜的汤即浆水可以做成各种带汤的食品如浆水面等,都十分好吃,而最好吃、做法最特殊的要算“浆水鱼鱼儿”了。

说起“浆水鱼鱼儿”其实并不是江海河湖中的“鱼儿”,而是形似“鱼儿”的面食,要说这种面食,首先得说西安农村的另一种饭,叫做“搅团”。搅团一般是用新鲜的玉米面熬成糊儿状,做时要用一棍子(最好是擀面杖)在锅里使劲搅,玉米面糊儿烧熟后粘成一团可热吃也可放凉吃。热吃时舀一块放在预先调好的浆水汤汁里,谓之“水围城”,凉吃时切成块状或条状调上油盐酱醋蒜茸香菜及其他佐料亦可,当然也可以放凉切成块状投入热浆水臊子里烩着吃。玉米面团经过浆水汤的浸泡,味道清爽适口,十分好吃,做成搅团后可再趁热加工成“鱼鱼儿”,则更好吃。

“鱼鱼儿”,关中方言叫“蛤蟆骨朵”,意即小蝌蚪。此叫法十分形象,贴切,因为做出来的“鱼鱼儿”很像蝌蚪。搅团做好后,趁热倒进一特制的漏斗盆里,该盆底有粗细均匀的小孔若干,在盆下放的锅里或盆里提前盛好清水。此时必须二人操作,一人端盆,一人用勺子或锅铲使劲挤压漏盆里的搅团,搅团则顺漏盆挤压出来,变成一个个小蝌蚪形状的“鱼鱼儿”。然后再把这些“鱼鱼儿”捞在碗里,浇上提前配制好的浆水汤汁,味道鲜美,清凉可口。夏天凉吃之,十分舒服;冬天热吃之,回味无穷。故每年苞谷(玉米)收获后,关中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先磨一些苞谷面粉,打上一顿搅团,漏些“鱼鱼儿”,饱餐一顿“浆水鱼鱼儿”。

不过说起过去吃“浆水鱼鱼儿”,实在也是村人的无奈之举,因为粮食短缺,细粮更少,吃粗粮玉米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故民谣形容西安农村人的饭食曰:“早上喝糁糁儿,上午糁糁喝,晚间一揭锅,玉米把皮剥。要吃改样饭,玉米面打搅团,只有辣子没有醋,舀碗浆水酸溜溜。”由于玉米面搅团、鱼鱼儿的确不耐饥,过不了多大一会儿,肚子里又饿得叽里咕噜叫,所以农村人又将搅团、鱼鱼儿之类玉米面食物称为“哄上坡”、“三里饿”,既形象又生动,意即刚吃饱,上个坡或走上三里路,撒上一泡尿,肚子又饿了。我小时候就很不爱吃搅团之类玉米面面食,不光嫌其生涩难咽,更觉其咬起没嚼头,囫囵吞咽没味道,加之缺油少肉不耐饥,总是避而远之。一次到已出嫁的大姐家,她就给我打了一顿搅团浆水鱼鱼儿,我窝了一肚子火,回家就给父亲告状说:“俺姐明明知道我不爱吃搅团,专门打了一锅搅团整我呢,我今后再也不到她家去了!”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娃呀,你不知道,你姐家早就没啥吃了,就打搅团的玉米,还是咱家送的呢!”

缺吃少喝的艰难岁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被送进人们的记忆,过去乡下人常吃的浆水鱼鱼儿,现在也登上大雅之堂,城里人吃多了鸡鸭鱼肉,也爱吃乡下饭“尝尝稀罕”,调节口味,抑制“三高”,尤其爱吃浆水鱼鱼儿。一些精明的乡下人就把这种农家饭搬到西安城里,在早市夜市小饭馆里经营,生意倒也十分红火。不少大饭店也为之眼红,便不惜“委自枉屈”办起“杂粮食府”,经营起昔日乡下人会做喜食的浆水鱼鱼儿,还美其名曰“粗粮细做”,尽管其口感与农家做出的“正宗货”相去甚远,但比竟给大都市的饮食行里刮起一阵纯朴的乡风泥土味,一时食客倒也趋之若鹜。前不久与几个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学相聚,进餐时不约而同的想到吃浆水鱼鱼儿,其中一位这几年在外挣了大钱的同学一人竟吃了三大碗,临别意犹味尽,说味道不行,不如三十年前他妈妈做的好吃,还相约在适当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尝他妈妈做的浆水鱼鱼儿,“那才叫爽!”

其实今天的浆水鱼鱼儿的调料、辅料远比过去的高档、好吃,但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常听人们说这样一句口头禅:“咋就吃不出过去的香味儿滋润味儿呢?”我以为主要是过去吃饭是为了果腹,如今吃饭是为了享受;过去人们的副食很差,肚里没有油水,如今吃的天天像过年,好东西早吃腻了,舌头上的味蕾也变得刁钻了,稍微不中意的味儿都能辨认出来……但不论怎么说,吃奶骂娘呵呵,恐不大应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