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毕玉芝|好嫂子,素雅芬芳暖人心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好嫂子,素雅芬芳暖人心

       我有一个好嫂子,姓刘名素芬,她的好就像名字一样,素雅芬芳,感人情,暖人心。

今年60岁的她,勤劳能干,敦厚仁慈,温柔善良,宽容大度,勤俭持家,孝敬老人,慈爱儿女,和睦邻里,团结兄弟,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她用火样的热情,牛样的付出,海样的胸怀,将娘家、婆家融合成一个温暖的大家族。

不善言谈的她,从不讲大道理,就是用她的身体力行,无言地孝敬着老人,感化着弟兄,教育着晚辈,用她全部的柔情和身心爱着这个家,爱着她所有的亲人们。不记得失,任劳任怨,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上有三个八十多的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嗷嗷待哺的孙女外甥等待呵护,二十多亩土地需要耕种,许许多多的人际关系需要打点,里里外外的的事务需要处理,她都能做的很好,充分展现她的能力和才智。而最关键的是她有一颗甘心付出,无私奉献的心灵。

最让人称赞得是,她养育了三个懂事,明理,正直,勤奋,体贴,孝顺的好孩子。两个女儿出嫁后,再婆家的表现那是有口皆碑,都是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尤其是对孩子们对爷爷奶奶,姥娘的孝顺,那是远近闻名,人人称道。

她孝顺。公婆没有女儿,自打结婚进门的第一天起,她就用女儿的细心和柔情去照顾他们。平日里随时留心,处处注意,从生活到精神都无微不至。她常常忘了自己的生日,却把公公婆婆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并尽心操办。玉皇堂村子挺大,她和公婆是东南角---西北角的住着,可她一天要是不跑上几趟,心里就不踏实,每当看到她来来回回的身影,忙忙碌碌奔波的样子,村里老少爷们无不在其身后翘起大拇指。

今年83岁的母亲五年前,因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她就和哥哥弟弟共同担当起照顾抚养的义务,并毅然担起所有的洗洗涮涮。过去慈善和蔼的母亲,自从生病后,有时会像孩子一样发脾气,但她从不上火,总是和声细语地劝慰,直等到母亲气消了,火没了。血栓后的母亲表达不是很清楚,但只要母亲一有要求,她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这是多年来照顾陪伴的察言观色,化成了现在的心有灵犀。虽然现在她上有老下有小,忙的不可开交,可只要一有空,她就陪母亲锻炼,给母亲按摩,耐心地教母亲慢慢地练习说话。

村前的柏油路上,经常的有这样的场景,她左手拉着孙女,右手拉着母亲,一会扭头和母亲说说话,一会弯腰逗逗孙女笑,老少三代温馨和乐,嫂子就是那承前启后的中流砥柱。

她能干。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地里家里的活,她是样样会干,事事能行。下地,她能和男人一样耕种犁耙,浇地施肥,翻晒扬场,在家里洗衣做饭,养牛喂鸡,还有一手量体裁衣的好女红。三个老人,三个孩子,20多亩地,所有的事物,基本都是她都一人打理。因为她要替出丈夫出门打工。过去一年四季,她基本都是四点多起床,先收拾好家务,给上学的孩子做好饭,她再下地干活,有时候午饭就带着点,在地里吃几口,晚上回来,打发老人孩子吃好睡去,她再整理好家务,洗出一天来家人们穿赃的衣物。现在种地大都机械化了,不是很用多少劳力,但抢收抢种的时候,还是能将人累层皮,但她依然干着,撑着。尤其是还要养老人带孩子,这样她就起的更早,睡得更晚,干得更多。都说人勤地不懒,经她手种的庄稼都格外的茁壮和茂盛,眼馋的邻人都说庄稼是偏向她,是她用了仙法。其实谁又知道她比别人多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流了多少的汗水啊。

她能干,也会巧干。她能在田地的边边角角,种上时令的蔬菜,瓜果,也会在房前屋后点上玉米,撒上韭菜。特别是秋天到了,门前,道边,那是色彩缤纷,硕果累累,满园芬芳。就是到了冬天,她也会巧手遮盖几个塑料小棚,让大家吃上真正绿色环保的新鲜菜蔬。

能干的她还喜欢养花,一年四季,她的院子里、屋子里都是郁郁葱葱,鲜花不断。有时我想,她哪来这么旺盛的精力,让她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打理如此井井有条?是她热爱生活,热爱她的亲人,她愿意付出,乐于奉献,不计得失,任劳任怨。

最让人称赞的是,她养育了三个懂事,明理,勤奋,孝顺的好孩子。尤其是对爷爷奶奶,姥娘的孝顺,那是远近闻名。他们知道爷爷奶奶、姥娘需要什么,喜欢吃什么,周末回娘家,第一先去的就是老人们的家,从蔬菜到水果、零食,那是一应俱全。逢年过节、过生日不用提醒,他们会早早的买来礼物,送上红包,三个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耳濡目染的小儿子结婚后,也一下成人懂事,干事创业,尊老爱幼。只要是去个县城,赶个唐坊集,总是想着给爷爷奶奶,姥娘买点可口的零食和饭菜。

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嫂子对我们的好处。记得我还没有踏进蔡家的大门时,就常听老公念叨他嫂子怎样对他好,给他做衣服,给他做鞋垫,比姐姐还亲。那时我还有些怀疑,嫂子怎么能和姐姐比。谁知结婚后,亲眼目睹,亲身体会,尤其是对我这个妯娌,那是真真切切的好。当初我结婚后,老公还有两年在外进修,这长长地两年里,婆家对于我就是一个陌生的所在,是嫂子给了我温暖,让我知道这也是我的家。每次回去,嫂子怕我胆小,总是让哥哥去另一个屋子,我和她睡一起。给我做最好吃的,给我带最喜欢的食物到单位。知道我喜欢吃青玉米,

每年秋天,她就算着日子,眼瞅着玉米长到最好吃日子,将其掰下来,给我往学校送,其实她自己都不舍得吃一个。担心我一人在县城孤单,就时不时地去学校看看我,顺便送些土特产,以至于同事们都认为嫂子就是我的亲姐姐。

后来,我们有了孩子后,嫂子更是把侄子当儿子疼。做棉衣,做鞋垫。每次回去,那都是精心的招待,热情地伺候。后来,看着侄子年龄大了,早早地把侄子结婚用的棉絮留出来,是精挑细选,一朵一朵地采摘,留了一百多斤,是去了棉籽的暄腾腾地棉絮。放到那里就是一大剁!用她的话说,我在家种地,帮不了别的,不就是点棉花吗,自己种的,不花钱。我知道不花钱,但是它可以卖钱!在农村,棉花是经济作物,就它最值钱,但是嫂子为了侄子,不心疼,很大方。这不能不让我感动。其实这感动,一直存在,甚至想起来都有点愧疚。

当初,我们回家过年,嫂子怕我们冷,总是把电褥子从自己的床上抽出来,给我们铺,说农村冷,我们不习惯。而我们就那样心安理得地用着,现在想来,真是惭愧,我们是不冷了,可他们呢?后来,侄女们结婚,嫂子借机也给我们做新被子,说我们盖了多年的被子棉花都沉落了,不暄腾,不暖和。可是看看她床上的铺的盖的,不是当年结婚的,就是孩子们倒下来的。

就在去年,因为装修了新房子,我想把留在老家的几床旧棉被拆洗一下。嫂子知道后,不让我动手,她亲自拆洗,缝制,用旧棉絮弹弹后铺床,又给我做了好几床新被子,所有的买布,棉花,缝制都有她做,还不要我的钱。这样的妯娌哪里去找,这样的嫂子就让我遇到了,真是三生有幸,在婆家,嫂子是我最亲的人。每年过年,在家住三天,我能在嫂子家呆两天。在这里,嫂子会把可口的零食、水果拿给我,会把她最好的饭食让我吃,也不光是我,嫂子的娘家就是本村,她的两个在外工作的亲弟弟全家回家过年,也是吃住在她的家里。每当过年,她的家里人最多,谁到了都不愿意走,不光因为嫂子仗义,大方,热情,还有她家里干净、亮堂、温馨,做的饭菜好吃。更有临走的时候,每人一大包的嫂子亲蒸的大馒头,肉丸子。

现在,已经做了奶奶、外婆的嫂子,仍然一如既往的勤勉劳作,我们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我们也计划,再过几年,等我们退休了,就回到老家,和哥哥嫂子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共同承担起抚养老人的责任,一起种种菜,养养鸡,过过田园生活,畅叙姊妹情意,尽享诗意的人生!



作者简介: 毕玉芝  六三年的兔子,中学高级教师,教语文,做咨询,平时喜欢写点文字,常有文章发表或获奖。去年8月份,出版散文集《那根诱人的红头绳》,反响不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