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孙殿镔|姥姥的春节往事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

一个有性格的公众号

ID:dfsw123456

东方散文

春季版

姥姥的春节往事

孙殿镔

一年,大年初二晚上,三人小聚。仁是我初中的同学,伟是我初中和师范的校友,还是舅舅唯一的儿子,我的表哥。

期间,我们谈起了我的姥姥,伟的奶奶。姥姥87岁了,还非常健康,走起路来速度不亚于青年人,耳朵有些聋了,说话声音很大。她性格开朗,胸怀豁达,笑起来嗓音响亮,中气十足。

伟谈了姥姥一件过年时的往事,很有意思。

姥姥比姥爷大五六岁,结婚时只有十六七岁,那时的媳妇难当,姥姥几乎整天小心翼翼地在这个大家庭中劳作,生怕招来麻烦。那时,姥姥的小姑子,我的姑姥姥,还没有出嫁,年龄与姥姥相近,两个人倒很谈得来。

姥姥刚过门的第一个春节,大年三十晚上,她与姑姥姥准备和面包饺子。姥姥是新媳妇,干这活儿,就像学生面临高考一般,尽心尽力,唯恐出现什么差池。

怕什么,偏偏来什么。厨房里,油灯如豆,光线昏暗,姥姥端着刚刚盛好的一盆白面,一转身,不小心与姑姥姥碰到一起,整整一盆面都倒在了地上。那时,一盆白面非常金贵,一家人过年的饺子都指望着它呢。两个人都吓傻了,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时间仿佛凝固了,她们抱头蹲下,低声抽泣起来。

哭也不是办法,干脆再把面捧起来吧。昏暗的灯光下,两个十六七岁的小女子,用颤巍巍的双手,仓促地把面一捧一捧地捧到盆里,留下薄薄的底下一层面,忍痛割爱,扫到簸箕里。她俩忙碌着,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泪,当然,也顾不得面里会不会混进什么。

接下来,揉面,包饺子,一切似乎正常起来。

饺子煮好了,在热气腾腾的水汽里,姥姥把饺子一碗碗盛好,姑姥姥将饺子端上了年三十的全家宴,大家开始吃起来。面少了,饺子就少,她俩最后给各自的碗里舀了三四个饺子,躲在不起眼的角落,忐忑不安地慢慢吃着,已吃不出饺子的味道了。大家饺子就酒,谈笑风生,一切风平浪静。姥姥和姑姥姥暗自庆幸,彼此看了看,偷偷抿嘴笑。

吃着吃着,突然,老姥爷“啊”了一声。大家一看,只见老姥爷放下碗筷,从嘴里吐出一小块瓦砾,嗒的一声掉在桌上,他右手伸出食指和拇指,又从嘴里捏出一颗牙来。

大家都很吃惊,紧张得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家长;姥姥她俩更紧张得要命,不敢抬头看老姥爷。

老姥爷却泰然自若,只轻轻地问了一句:“咦,这饺子里怎么会有这么硬的东西啊?”那语气像是问别人,更像是问自己。

没有人搭话,老姥爷看了看大家,姥姥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得看了看姑姥姥,姑姥姥只将头垂得更低了。老姥爷最后的目光落在她俩身上,大家也看过来。“我当时都马上想承认了!”多年以后,姥姥仍心有余悸地对伟说。

这时,老姥爷一拍桌子,顺势将瓦砾攥手里,笑着说:“嗐,原来是个钢镚儿啊,呵呵,看来我还是蛮有福气的,我让她俩在水饺里就放了这么一个宝贝,还让我给咬到了。哎,老喽,牙口不好啦,反倒赔上一颗牙!哈哈,没事儿,没事儿,你们大家继续吃吧。”

大家也笑起来,夸赞老家长的福气好,全家宴的气氛缓和了许多,姥姥她俩也如释重负,安心地吃了剩下的一两个饺子,也品出饺子的香味了。

事过多年,老姥爷早已不在人世,每到过年,姥姥总会想起这件事,笑呵呵地一再谈起。只是没有了当时的紧张和惶恐,有的是侥幸之后的放松和对老姥爷的感念。

小时候,经常听娘谈起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老姥爷。据说,他身材高大,力气大,胆子更大。他一个人能将场院里三四个石碾子叠罗汉,一根手指能挑起一枝步枪且保持水平,鬼子飞机飞过村子上空时,老姥爷跳上房顶指着飞机咒骂而最终安然无恙。从小,我就对老姥爷充满了仰慕和神往,姥姥讲述的这件春节往事,则让我觉得这位从未谋面的先人更可亲可爱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孙殿镔,小学教师兼校长,山东省聊城市高新区许营镇尹堂村人。挚爱着教育事业,与同事一起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传播思想里的正能量,是他的爱好,更是他的责任。“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是他喜欢的格言;“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则是他的座右铭。


东方散文,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视野求广,语言求美。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主编:刘莉

 微信号:buxiangxin6666

东方散文合作平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凤凰网,一经采用,全网推出。

微信号:dfsw12345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