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易石秋|故乡的梨树故乡的梨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

一个有性格的公众号

ID:dfsw123456



东方散文

夏季版


故乡的梨树故乡的梨

易石秋

春节过后回乡下老家拜年祭祖,看见邻居门前一树柑子又大又圆,黄橙橙的挂满枝头,比正月里的花灯还要惹眼,仿如一幅绝佳的风景画,让被凄冷的北风蹂躏了整整一个冬季的原野顿然生色,比之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所描绘的秋日胜果更多出一份诗意与温情。尽管此时残冬将尽,春天正漫着匆匆的步履向我们走来,但苍松翠柏之外,枯枝败叶与衰草披离仍然是大自然的主色。而连续几天的阴雨,使天气显得有些阴冷,再加上因祭祖活动引发的绵绵无尽的怀宗追远之意,心中竟然也生出丝丝冷涩来。然而有了这一树的装点,心中立即又平添出一股融融暖意,因为它所调和的绝不只是一种自然的风景,还包括一种经济的和文化的心态,这么漂亮诱人的水果高居门前竟然无人问津,任其“芳树无人果自落”,这在我们儿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只怕是尚未等到果子成熟,肚子里早就已经馋虫涌动了。

不过那时我们故乡还没有柑橘树,甚至很多人还根本不知道柑橘的模样与味道,自然无法想象看到这样图景的心里感受,更不知道面对此情此景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不过以当时的情形推测,想要等到它全部红透的可能性都不是很大,更别说任凭它自生自落了。当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源于凭空推断,绝对有类比之物来作为支撑,这样想着,眼前的柑子树似乎已经幻化成为了我们那时最为常见的梨树,那满树的柑子当然也就成为了圆鼓鼓黄灿灿的大黄梨了。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当时面对着那一树树的大黄梨的那种垂涎欲滴的心态,即使把脑子用紧箍咒紧紧地罩着,我们也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保持淡定的,更别说能够做到瓜田李下各避嫌疑了,像这样一大树的果子还这么张扬地挂着而无人问津,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于是故乡的梨树故乡的梨又穿越记忆的时空,活脱脱地在我眼前浮现起来。

不知是认识有限还是对于土质的误判,抑或是传统习惯使然,当时我们家乡的人们普遍认为我们那里最适合栽种的果木就是梨树,因此堂前屋后田埂地头到处栽满了梨树,大大小小的梨树林遍布于村村寨寨山山坳坳,成为我们那时最司空见惯又最诱人联想的风景。北宋词人晏殊曾经以“梨花院落溶溶月”来描写院落的精致、人情的美好与记忆的美丽,表达对远人的无尽追忆,充满了诗情画意柔情蜜意,勾起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想象与联想,更是让我们感到格外的亲切,总觉得家乡的风物与文学的境界原来这样的相近。

而当时初中教材里彭荆风的散文《驿路梨花》中的那位梨花姑娘更是善良美好的象征,开满梨花的驿站也成为了美的开创地与传播站,特别是其中“有梨花就有人家”的断语更是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不谋而合,尤其让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与温馨。确实当时在我们乡下满院梨花那是最平凡不过景观了,无论哪个屋场,无论哪家哪户,几乎没有不栽上几棵梨树的。因为在当时的我们看来梨树最为经济适用,它的栽种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参数,不仅成活率极高,也无需做任何管理与维护,它的春华秋实就如季节本身的转换一般的自然,真正是无论旱涝都可以坐等收成,让你大快朵颐之余还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是当时我们山乡里重要的活钱来源,所以普及率特别高。

对于当时的故乡来说,梨树的生理特征较之其他果木有着不小的优势,它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寿命可以长达100年以上,几乎是一劳永逸,特别适合在大集体体制之下缺乏时间自主支配权的农人。它的枝干也特别发达,有的梨树可高达10来米,树冠的直径距离可延伸至数米,每当花繁叶茂时节就如同一把把巨伞张开着,开花结果与遮风挡雨两不误,成为故乡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梨树还特别能结果,有时一颗大梨树能收获几百斤梨子,除了解馋之外还可以作为难得的经济作物销往外地,特别是颇受当时稀有水果资源的城里人欢迎,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来源,直让人趋之若鹜。并且见效很快,甚至根本用不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更用不着十年树木式的深谋远虑,一颗梨树栽下去两到三年就可以开花挂果,不用急功就可以近利。果期又特别长,盛果期可以长达50年以上,真是功在当下,惠及子孙,是短期效益与长远打算完美结合的典范,所以备受青睐。

那时梨树也是我们山村景色最具特色的装点之一,每年农历早春二月,整个天候尚自处于春寒料峭之中,有时甚至还看不到嫩嫩的绿叶绽放,性急的梨花就已经挂满枝头,不用诗人去发现与夸张,就名副其实地千树万树梨花开了。那可比陶渊明笔下“夹岸数十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威风得多了,简直是漫山遍野,这时整个故乡几乎就是一派雪的世界花的海洋。梨花彷如洁白的天使,白得那么晶莹剔透圣洁无暇,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它都是“总向风尘尘莫染”,让你叹为观止感慨万端。特别是历经绵绵春雨的洗涤之后,花枝缀满雨滴,珠圆玉润,宛若杏眼含春,我见犹怜,给人一种别样的风情,难怪白居易的“梨花一枝春带雨”能够引发人们如此之多的联想与感慨了。梨花还带有一股淡淡的瓜果清香,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只要轻轻一闻,眼前就能浮现出果满枝头的情景,充满了一种甜蜜的幸福。如果说梅雪争春要弄得“骚人搁笔费评章”,最后不得不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来各有抑扬的话,那么故乡的梨花绝对是名副其实的“香雪海”了。

最诱人的梨花景观自然是门前一条自水库蜿蜒而下的小水港了。水港两岸都是稻田,田埂之上满是梨树,宛如两道防护林带,绵延数百米,蔚为壮观。也许真的是近水花先发吧,每次其他地点的梨花尚在含苞,此处的就已经怒放,彷如两道玉带逶迤于两岸的村落中间,成为绿水青山之中最好的点饰。两边相互对望之下大有梨花深处是村庄的感觉,花中窥人,人成花影,花人相映,自有雅趣,比之桃花源里还要意韵悠然。

每当盛夏时节,梨树已是枝叶扶疏,它颇有些雍容地站着,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臃肿,但绝对可以让你畅享大自然的绿意与阴凉。那时梨子已经渐趋成熟,我们坐在大梨树周边,守望着满树的梨子就像守望着满满的幸福,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希冀。此时一边闻着梨子成熟期的淡淡的香甜味,一边享受着绿荫的抚慰,感受着习习凉风的吹拂,那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特别是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空闲下来之时,常常带着我们坐于梨树下乘凉,一边闲话梨子的收成,一边讲着他们过去经历的种种,有时也讲一些通俗的古代读物或者悠远的故事与童话。尽管他们见识有限,很多时候都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让我们觉得既新奇又温馨,经常在凉爽的晚风之中伴着他们的絮叨酣然入梦。

最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梨子成熟的季节,那梨子又大又圆,十分密集地挂满枝头,名副其实的千树万树压枝低了,似乎张口可及。并且种类繁多,以黄皮为主,兼有白皮、青皮、红皮,色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水分又十分充足,一口下去,蜜汁四溅,香甜直透心脾,堪称三日尽是梨味,弄得早已等得望眼欲穿的我们已经很是迫不及待了,恨不得痛痛快快地饱餐一顿。那时是集体经济为主,即使自留地有一些私货,也数量有限,品种单一,远不如队里一垄垄一排排一片片那般的激动人心。但是既然是集体,自然有集体的规矩,偷食者是要受到处罚的,所以尽管几乎要望出血来也只能干瞪眼。但孩子毕竟只是孩子,感性永远大于理性,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去偷,即使那要冒着被管教、罚款甚至被体罚的风险也在所不惜。当然馋人自有妙计,也许就是在那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人多力量大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常常是三五成群,有的把风,有的上树,有的二传,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四散奔逃,倒也很少有被当场俘获的机会。即使有时真的被发现了,也法不罚众,更何况在那个人口成为社会红利的年代,谁家没有几个孩子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大声呵斥几声不了了之了。

当然也有名正言顺地大快朵颐的时候,那就是风雨大作之时。这时那些承受能力再强的枝条也有不堪重负的时候,于是梨子就如断线的珍珠散落下来,旱地上、水田里、水港中到处都是风雨的战利品。果实一旦跌落野外,当然就已经脱离了集体的桎梏,见者有份了。这时我们就成为了田地里的淘金客,不过已经远没有“千淘万漉虽辛苦”的感叹,根本用不着“吹尽黄沙”就能自由自在地收获着满满的幸福了。

也许优胜劣汰无处不在吧,有时即使没有任何风雨,有些成熟梨子也会自己下落。似乎天上真的不时会有金馅饼掉下,于是孩子们在渴望之余就傻傻地站在树下望天施舍,也许只有到了这时候你才再也绝对不会认为守株待兔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这种在今天看来似乎滑稽至极的镜头,成为了那时一道独特的风景,至今都穿越着遥远的时光隧道,丰盈着我们的记忆,温暖我们的心。

最后的高潮当然是城里的大车来收购,那时交通很是不便,我们那儿才开通简易公路,平时就是那么一两只“土狗崽”(我们对手扶拖拉机的戏称)耀武扬威地奔来奔去,少有大车经过,心中甚是郁闷。只有这时候才有三五成群的大车过来,不仅充分满足着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们的好奇心,就连老人们也很少见过这种阵势,都过来围观,常常是水泄不通,场面壮观极了。那些劳力们则一担担地把梨子往车上运,一过秤就是钞票,看到他们手上蘸些痰,一张张仔细地数着,数者与观者激动得都有些颤抖了,因为在那时的乡下,我们平时着实极少见到过这么多的现金。最让我们高兴的是,这时的大人们都变得格外的豪爽与慷慨,一副见者有份的神态,无论各色梨种任由我们饱尝,吃得我们直打饱嗝,几乎都要堆到嗓子眼里来了,眼里却还牢牢的盯着梨子不放,因为我们深知这已经差不多是最后的盛宴了。

可惜的是分田到户之后,嗜田如命的农人们不知是因为短视还是误解,总认为田地里的梨树影响了其他作物的耕种,把它们全都锯掉了。等到他们发现田埂上的梨子甚至比田里的稻子收入更高之时,有关梨树与梨子的记忆早已成为了故事。待到他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觉得还是培植经济作物重要时,进城务工已经成为新的潮流,生活已经逐步小康化了人们对于水果已经司空见惯了,那故乡原来十分罕有的柑橘如今都只能充当装饰,梨树就更是明日黄花了。

不知是梨子远离了故乡,还是故乡远离了梨子,抑或是时代前行的步履太过匆匆,反正故乡的梨树故乡的梨只能永存记忆之中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易石秋,男,1965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岳阳市一中任教至今。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岳阳市高中语文首席名师。业余爱好写作,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字200余篇,出版文集5部。


东方散文,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视野求广,语言求美。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东方散文平台为东方散文杂志唯一选稿平台,凡是获得东方散文周冠军,文章即可有备选纸刊的资格。

鉴于东方散文作者水准整体提高,周冠军竞争日趋激烈,原来制定的签约作家的办法已经不太适应今天平台的发展,故修改如下:

一、从周冠军中评选出的月冠军依然为东方散文的签约作家。

二、在东方散文组织的各项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作者,即可签约东方散文。

三、自2017年1月开始,凡是获得两次以上的周冠军(含两次),即可成为签约作家。

签约作家东方散文杂志社发签约证书,同等水平稿件签约作家作品优先入选纸刊。笔会活动优先参加,平台年底集束推出优秀作者的作品时,签约作家优先。

东方散文合作平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凤凰网,一经采用,全网推出。

获得

主编:刘莉

微信号:buxiangxin6666

平台微信号:dfsw12345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