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忠华|梦里又见小人书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梦里又见小人书

马忠华

偶然,在一个亲戚家里看到一本小人书,我如获至宝,连忙捧在手里,滋滋有味地看起来。看完后,我问:“这本小人书能不能送给我?”亲戚干脆利落地拒绝:“不行,我那么多小人书就剩下了这一本。”一句话,使我十分懊恼,只好怅然若失地放下小人书。旁边的小侄子奇怪地问:“叔叔,您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看连环画?您家里的文学名著那么多,都还没看完呢。”望着小侄子那天真的面庞,我无言以对。唉!孩子,你怎么会理解我的心情呢?你不知道,我那如诗如画的童年,就是在小人书的陪伴下度过的。小人书,整整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这些60后、70后人的一生。对你的父辈们来说,小人书在我们心中的地位,绝不亚于现在的动漫、游戏和明星在你们心中的地位。

心里默默地想念着,我的眼眶,禁不住有点湿润了。呵,小人书,久违的小人书!没想到,三十年后,你那叠彩多姿的身影,又一次跳进我的梦中。梦里花开花落知多少!曾几何时,我回忆的种子,落进了那一页页栩栩如生、绚丽多彩的画册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于是,便绽开出了我那个苦涩的而又终身回味无穷的童年,开辟了我必将一生以书为伴、以文为侣的人生之路。

那时候,正上小学,时间是八十年代初期。刚刚摆脱十年浩劫的中国人,物质生活十分贫乏,然而精神生活却又是那样富有。我们的童年,便在一种吃穿都不太富足甚至有点寒酸的状态下快快乐乐无拘无束地展开了。小人书,就像遍地的杜鹃花一样盛开在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中,像满天星斗一样,闪耀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校园里,小人书风靡一时。那时候,我们管小人书叫“花书”——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当年我们最钟爱的“花书”,其实就是小人书,又叫连环画。直到今天,我们这一代许多人,尤其是家乡的老人仍然习惯地叫小人书为“花书”。而“小人书”和“连环画”这样的学名,在大家眼里,似乎是个洋词,很少提起。小人书,以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价格便宜、小巧精致、便于携带成为大人小孩们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从一年级到初三的学生,甚至不少的高中生和中专生乃至许多没有读过书的大人,无不喜欢买卖、交换、收藏小人书,并且经常攀比看谁收藏的小人书又多又好。被大家评为“藏书家”的小孩或大人,非常受人羡慕和尊重,自然也就成了大家纷纷结交的中心人物。而这位“藏书家”,也以此为荣,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晕乎乎得意忘形,飘飘然不知所以。为了能借到他的小人书,伙伴们不惜省下大人给的零花钱买来水果糖或者面包“请客”。就这样,有时候还不一定能借到呢。记得我上二年级时,村里有个大哥哥上四年级,不知从哪里得到一本《武松打虎》。立刻,认识的不认识的学生群起而围之,又是缠又是磨,那家伙就是声明“绝不外借”。我用自己刚买的《保卫延安》来换,可他不换;后来出了三倍的价钱,央求他卖给我,那家伙仍然一口回绝。我恍然若失地回到家里,一连几天吃的不香喝的不辣,睡梦中总是武松打虎的矫健英姿,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想象,不知武松后来怎样了……

小人书,不但陪伴我们走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而且也成了联系小伙伴们之间感情的纽带。课外时间,交换小人书是最平常的事了。一般来说,经常交换小人书的同学之间的友谊,要远比其他同学深厚;同学之间有了矛盾,一本小人书,立刻就会让双方“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化干戈为玉帛;有什么事情需要别人帮忙,不用多说什么话,一本小人书,就可以让他慷慨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小人书,不但维系了同学之情朋友之义,而且还提高了我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使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在老师面前可以和学习尖子平起平坐,甚至有时候比学习尖子更受老师格外垂青。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也对小人书喜爱之极乃至痴迷。

老师们经常向学生打听:谁有小人书,谁又得到一本新书。我们有了小人书,往往顾不上自己先看,就拿给老师看,然后在老师一叠连声的夸赞声中喜滋滋抬起高傲的头颅,神气十足地走回教室,斜睨着眼睛扫了那些学习好但没有小人书的学习尖子一眼,那神气,就像骄傲的孔雀公主或白马王子。上课了,有人偷看小人书被老师发现,不要紧,老师绝对不会批评你,只是把书没收,声明“暂时由他保管”。过一段时间老师把书还回来,已经“新颜换旧貌”,不知被翻看了多少遍。也有几个老师告诉你,他把你的小人书“弄丢”了,给你另外一本作为赔偿,或拿几块水果糖把你打发了事。曾几何时,没人在课堂上偷看小人书,老师没收不到小人书,心痒痒的受不了,终于忍不住问我们:“这两天怎么没人在课堂上看花书?”我们会心地一笑。老师看到哪个同学有异样的神情,便连哄带劝,甚至搜书包,在这个同学的哀叹声中把小人书“抢”去,还回过头来露出一脸胜利的、得意的坏笑。犯了错误?没关系,只要拿出一本新的小人书“进贡”给老师,立刻就能博得老师“龙颜大悦”,得到“特赦”。老师们的作为,引得我们更加狂热地购买小人书。多年以后上了高中上了大学,我才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唐明皇宠爱丰满的杨贵妃,于是,以胖为美就成了盛世大唐的沸腾的潮流;歌星影星球星们的穿着打扮,往往引导着最新的社会时尚。——这,就是明星效应。只不过,相比而下,我觉得,那时候的我们所追求的“明星崇拜”,其精神境界要高尚的多。

说来奇怪,那时候,对于小小的我们,诱惑力最大的,竟然不是玩具和零食,而是小人书。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家里平时给的零花钱往往舍不得花,都用来购买小人书。家人对于孩子买小人书,也是非常支持的。那个年代,在家长们的心目中,没有什么“闲书”的概念。孩子迷恋、贪看小人书,从来都不会受到家长的反对。那时候,一般的小商店里都有卖小人书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全都是根据古今中外名著和当时流行的电影电视改编的。上四年级时候,有一次和奶奶去姚伏赶集,从黄河滩边整整步行十二公里的路到了姚伏集上,奶奶问我要什么,我很干脆地回答:“奶奶,我想买花书。”于是,奶奶领着我走进一家商店,我一口气买了四本《手枪队》,一本《三边一少年》,一本《山菊花》,一本《渡江侦察记》,两本《铁道游击队》。回家的路上,我蹦蹦跳跳,一会儿翻番这本,一会儿摸摸那本,奶奶也不厌其烦地给我换着往出掏书。虽然,那时候一本小人书便宜的只有五分钱,最贵的也就一元钱。我买这几本书,只花去了一元五角。但是,对于当时的农村人来说,这一元五角钱却是不少的数目。回来后,父亲见我花去了他这么多钱,却慈爱地笑了——正因如此,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比起现在整天挣扎在课业中,被师长动辄以“闲书耽误学习”为由而禁止一切课外书的孩子们,我们这一代,是真正幸福的一代。

正因如此,那时候,偷别人的小人书,也成了校园里的一种风气。好几次,我最得意最心爱的小人书,被人偷走,气得我直骂娘。实在气愤不过,看到哪个同学的小人书从书包里露出半角,就趁他不在教室里,两根手指头轻轻一抽,就踹进衣兜里,然后面红耳赤地听着别人骂娘……后来上了高中,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孔乙己说了这么一段经典名言:“窃书不算偷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学富五车的语文老师正色道:“不要笑!这就是读书人!”现在,当了老师,每当我给学生讲解《孔乙己》的时候,总是要给学生讲一讲当年我们互相偷小人书的故事。学生也会哄堂大笑。等学生笑完了,我严肃地告诉他们:“大家不要一味地笑孔乙己的迂腐。你们不理解,这就是读书人!请让我们向一个虔诚的、痴情的、可怜的读书人致敬!!”于是,我的学生们就默默无语,表情凝重而庄严。是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几人能够真正理解读书人?有几人能理解读书人的痴情、心酸、无奈和悲哀?!

在文娱活动和网络盛行并充斥生活中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有几个人能够如此爱书呢?如今的孩子们,又有几个认真地读过那些名著呢——他们有限的课外时间,全部贡献给了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也有一些人喜欢看文学作品,可是,他们是在网上看的,不是阅读传统的纸质书籍。能够经常买书、藏书的人,又有几个呢?——更不要说像古人那样以书会友,以书为友为生命。书,几乎成了被丢弃在荒漠的古堡中那把千年孤独的琵琶,只能在瑟瑟西风中反弹着千年孤独的凄凉琴音!每当看着书架上那些亲自一本本买回来的书,一种深深的愧疚便充溢着我的胸膛。几回回梦里吹角连营,儿时的小人书便会一本一本地浮现于我的脑海。我经常躬身自问,儿时的那种痴读小人书的劲头哪去了?我对得起那些有着兄弟一般深厚情谊的小人书吗?

依然记得,周末的黄河滩上,我和两三个小伙伴手捧小人书,小小的脑袋凑在一块,忘情地翻阅着小人书,不知不觉就忘记了天,忘记了地,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等一本小人书看完了,一声惊呼,才发现,羊儿跑得无影无踪。好不容易把羊儿找回来,一顿暴打。依然记得,有多少次,羊儿趁我们看小人书的空隙,跑到人家地里偷吃庄家,惹得看护庄家的老汉提着棍子凶神恶煞似的满河滩追打我们。依然记得,那个黄昏,我坐在院子里看金庸的《雪山飞狐》,骡子从圈门挤了出来,跑了,父亲大怒,一把夺过手中的小人书,撕了个稀巴烂。泪水涟涟中,我和家人飞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骡子找回来。但是,我的小人书却不复存在了。直到今天,每当想起父亲撕烂我的小人书,心头上总不是滋味。而父亲,也为此愧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当了老师后,看到哪个学生不爱惜书,心头那个痛恨啊,忍不住就要大发脾气。

对小人书的酷爱和痴迷,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人书,激发了我强烈的文学爱好和读书兴趣。当现在的中小学生们连四大名著的人物都说不上几个,甚至初三学生在考试卷子上胡诌“李白是德国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罗贯中”等这些可笑的问题时,当年小小的我们,就早已经熟读很多的小人书,并从小人书中知道了很多很多历史故事,认识了很多文学人物,懂得了不少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至今记得,我读过的小人书,有四大名著,《手枪队》、《霍元甲》、《陈真》、《霍东阁》、《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保卫延安》、《延安保卫战》、《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说唐》、《杨家将》、《岳飞传》、《李自成》、《呼杨合兵》、《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苦菜花》、《薛刚反唐》……(各位朋友,请原谅我一口气举了这么多)正是这些小人书,决定了我一生爱书的习惯,直到现在,我有时候还去书店或地摊上买书。后来学文科,上中文系,小人书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引导作用。但是长大后的我,阅读那些文学名著的原著,故事和人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却没有小时候读小人书那样深刻而又栩栩如生。

小人书,培养了我丰富的想象力和不一般的写作能力。每读完一本小人书,我的头脑中就像演电影一样,总是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看到了西边的贺兰山上淡淡的雪痕,就想象自己也像胡斐那样“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回首望星辰往事如烟云。犹记别离时,徒留雪中情……”看到东边黄河彼岸的毛乌素沙漠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陶乐县城在朝霞映衬雾霭氤氲的沙窝边只留下了一抹淡淡的痕迹,我便想象着杨家将金戈铁马血战金沙滩,岳家军郾城大捷直捣黄龙府。看到皓月当空清辉四漫,那个聪明美丽、多情善良而又红颜薄命却始终坚贞不屈的银瓶小姐的凄美芳容便时时闪现在眼前,令我心碎。看到辽阔无垠坦荡如砥的黄河滩上冬风漫漫,黄河千里冰封明如银带,便会想象着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纵横万里冲荡欧亚大陆……当大多数同学因为作文写不出通顺的句子而受到老师的责罚,我的作文几乎篇篇得到老师的喝彩,并被当堂评讲。四年级的暑假,写一篇题为《小燕历游花果山》的童话,写完了一个工作笔记本,又把背面也写完了,故事仍然没有结尾。初一时,常常自创一些寓言、童话、民间故事、小品、相声,等等。在班级里举行的庆祝元旦联欢会等文体活动中,我的作品常常被班主任采用,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我在得意之际,心中更加充满了对小人书的感激。

小人书,陪伴着和我同龄的一代人甚至我的父辈们整整两代人走过了一个清苦而又纯真的年代,留给了我这一代人一个如诗如画的童年。在那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极度贫乏的年代,因了小人书,我们精神上得到了太多太多的慰藉。如今,将近三十年的漫漫人生历程已经走过,我,我们这一代人,也已经人到中年。但是,那个阅读小人书的童年却始终萦绕心间,回味无穷。多少个有小人书作伴的风风雨雨的日子,如酒,弥久愈香;如歌,余音不绝.。那一本本香飘四季的小人书,就像黄河滩上一颗颗浓香馥郁的沙枣树,扎根在我的心坎上,散发着童年的芬芳。

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那半箱子的小人书,已经全部丢失殆尽,有的被人借去后杳无音信,有的被大字不识一颗的母亲剪了纳鞋底,更多的,在我求学在外的日子里,被家里来客顺手牵羊拿走。小时候那个收藏小人书的渴盼与美梦,终于彻底绝灭!那一本本面容鲜活的小人书,又像一颗颗红艳艳的枸杞树,在我心坎上烙下了沸血一样的烧痛!这烧痛,是一个爱书少年童年的烧痛!

为了弥补心头上的缺憾,我曾经像个小孩子一样,逛了很多的书摊和书店,妄想能买到一些小人书,哪怕是旧的也好。然而,小人书彻底消失了,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我从书刊和报纸、电视电脑上遇到了太多的收藏家,然而,却没有见到收藏小人书的。——看来,收藏小人书,只能成为我终生散发芬芳、燃烧哀痛的余恨了。古人评价人生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虽然望眼欲穿,却仍然有着美丽的盼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然面容枯槁,却留下了衷肠不悔的甜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于得以有缘人生死相许。但是,我呢,小人书对我而言,却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我只能不断地幻想那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欢笑,那门前可爱的小河流,依然、依然轻唱老歌。那河畔美丽的蝴蝶花,依然、依然一样盛开。

只是,不知道,那门前可爱的小男孩,是否、是否依然翻看小人书?

作者简介:马忠华,石嘴山市作家协会理事,宁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二期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宁夏文学院第四期文艺(散文)研修班学员。曾在多家大型文学网站发表文学作品近三十万字,并担任网站散文、杂文编辑。在《贺兰山》、《回族文学》、《六盘山》、《草地》、《参花》、《石嘴山日报》、《银川日报》、《黔中文化》、《银川文艺界》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作品多篇。作品入选《“2013美丽宁夏网络征文”作品选》一书,其中《黄河之滨,金色的岸》获三等奖。另有作品获得教育部语言文字司举办的“我与汉语拼音”征文竞赛二等奖,石嘴山市“保护文化遗产 留住历史根脉”主题征文优秀奖。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