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签约作家】赵呆子|沈魏,怎么就成了“网红”?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沈魏,怎么就成了“网红”?

这两天,上海流浪汉沈魏火了,火得一踏糊涂。

他蓬头垢面,穿着邋遢。但他谈吐不凡,不仅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且常常手握圣贤之书,言谈中必引经据典。

他形象言行的巨大反差,使其一下子具有了新闻传播的内动力。再加上“抖音”这种新媒体的直观真实和惊人传播速度的外动力,他无法不火。

为沈魏这个网红,“今日头条”推波助澜,推出一个话题讨论:“流浪者”沈魏这件事大家怎么看?

回答者各形各色。

有人说,不在乎仪表,不在乎他人的议论,只在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没有束缚纯粹的灵魂的自由。

有人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苦行僧!比现在你们看到的佛家,道家的出家人更纯粹!

还有人说,他是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社会的一股清泉。

更有人说,他是个流浪的大师。

既然都认为他是个大师,趋之若鹜的自然就多了,记者争相采访,路人争相“抖音”,甚至有靓女,与他靠近了再靠近,争相与其合影。

可他“大师范儿一起说,很讨厌的。

沈魏的流浪汉生活真的是活出了自我?真的有大师的风范?

咱且先看一下他的身世。

随着他的网红,猎奇者开始淘挖他的身世。很快,网上便传出来说,他本是复旦大学高材生,后因一场车祸失去妻女,因此看破红尘,从此放浪形骸,流浪以生。

但又很快,他本人直接否定。

他澄清说,他自幼与外婆一块儿生活,与父亲脾气不投,且天生有两大爱好,画画和捡破烂儿。

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长大后,却从事了审计工作,画画的爱好就此断送,但还不耽搁捡破烂儿。

可社会无情,他的这一爱好又常被同事和家人当作精神病行为,最终被单位办了病退。

可病退并不耽搁捡破烂儿,白天捡晚上回家便是。

可家运又不济,他认为有两次通过搬迁可以获得住房的机遇,均被无情的兄弟错失,所以家也没有了,无家可归,又天天捡破烂儿,如此,生活终于成就了一个流浪汉。

流浪汉就流浪汉吧,每个城市里都有,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他偏又爱读书,且还自认为是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抱负,最好能象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他现在的样子,似乎算是实现了抱负吧,公众面前,大谈社会病和治疗措施,这正是杜甫一样地忧国忧民呢。

沈魏自己说的身世和理想,应该不会大错。

可我怎么就听不出他有着大师的范儿?也听不出他活得很自我呢?

首先,虽不知他看书多少,从“抖音”中看他的“高论”,与他的形象反差很大,但说是“大师”,未免有点吹得大了。虽然如今“大师”这个词的水分确实有点大,但仅引几句圣人的话,评论以下当下一些社会现象,就说是“大师”,那“大师”就真成灾了,况且他一些地方说得还张冠李戴呢。

其次,从他自述身世的情况来看,他不仅活得很不自我,而且烦恼怨气还不少。从中可以听出,他对他爹是不满的,他对兄弟是不满的,他对单位是不满的,他对当下的生活状况也是不满的。总之,当前的状态并不是他想要的。那么,他怎么就活得自我了呢?

我真的看不出他是什么流浪大师,我也真看不出他活得很自我。

可公众为什么非要把他误读了呢?

仔细想来,大概缘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反差效应。反差不仅是他成为网红的新闻价值所在,而且是误导人们认知的最主要原因。流浪汉一般是没有文化、生活无能者,而他完全超出了大家对流浪汉的认知范畴,正如智障者舟舟当指挥家一样令人惊叹。其实稍做深思,不难判断,有点文化的流浪汉是不一般,但与“大师”还相差太远。

二是移情作用。即在特定的新闻事件中,掐头去尾,把自己对当今社会不满和生活压力与沈魏的生存状态相比,不明真相地移情而自惭形悔,认为自己没做到,而他做到了,从而盲目推崇、吹捧,再加上自媒体的助推,一下子让一个流浪汉站在了“美的彼岸”,使人追羡不已。

又一场自媒体引起的大众狂欢。

狂欢嘛,总有一阵子的,过了,一定还是平常的日子。

我相信,不会有几天时间,一切也终将得归平静。沈魏,这个名字不会再有人提起,他是否还在流浪,他是否还在读书,他是不是“大师”,已不会有人在意。

由于新的网红要来,即使不来,大家还都有自己的生活,有几个会学了他,去当“流浪大师”呢?

想想,总有些伤感。

沈魏,好自为之吧。

【作者简介】赵呆子,原名张国昌,登封人,1970年生,199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歌、小说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