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签约作家】王淑萍|​​指尖上的传承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指尖上的传承

她们是一群平凡却又不甘于平凡的女性,眼角发梢长满了故事却不轻易吐露。她们笑中带泪,柔中含刚,处俗世而不俗,见识过生活的凌厉,依然内心向暖。在一份女儿的柔韧上叠加一份男儿的坚强,奔走于岁月的刀光剑影中,以盛开的姿态,度最好的时光。

——题记

一块绣布,一双素手,一枚银针捻在指尖,引着七彩的丝线,在或红,或白,或绿,或蓝的纯色绣布上翩翩起舞。绣一朵红梅迎春,绣一对鸳鸯戏水,绣一弯秋月,绣一树花开,绣一个人儿清风里走来,落在旗袍、荷包、香囊、围巾、抱枕、靠垫、屏风、鞋垫和各式各样的挂件上,栩栩如生。刺绣的女子不言不语,安静在时光里,一针一线,一起一落,那些镂刻着岁月轻痕的浅浅心事,就繁茂在眼底眉梢,化成一声轻叹,一抹微笑。

这不是烟雨江南,不是苏、湘、蜀、粤名绣,这是宁夏,是平罗,是沙湖绣。

1.

沙湖绣,是平罗县盛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征丽霞女士在借鉴和吸纳各种刺绣的基础上,在平罗的土地上创立的属于自己的刺绣品牌。

雅艳相宜的苏绣、生动逼真的湘绣、齐整艳丽的蜀绣、富丽堂皇的粤绣,中国“四大名绣”闻名于世,一针针一线线,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绣出了中国独有的绚烂,但那些隐于民间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刺绣,同样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沙的粗犷,水的柔美,苇的静谧,鸟的灵动,赋予沙湖一派诗情画意,也赋予征丽霞银针下无限的秀美与深远。她在沙湖之畔,轻挑慢捻银针,创作了《沙湖》《沙湖美景》《沙湖鸟翔》等作品,细密地勾画着沙湖的底蕴和美名,这份展现于方寸绣布、素手纤针之下的故乡情,为她赢得了“宁夏旅游商品设计奖”、“石嘴山市巾帼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平罗县巾帼创业之星”的美誉,而《黄河金岸》《手工包》等绣品则让她收获了“石嘴山有礼”、“平罗有礼”的奖项。

齐针、接针、滚针、套针、虚针、铺针、打籽针,征丽霞熟练地运用传统刺绣针法,绣山川河流,绣花鸟虫草,绣她热爱的每一寸风景。 以布代纸,以线当墨,以针为笔, 她将每根丝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几乎细如蚕丝后,穿针引线,用绵密的针脚绣雍容华贵的牡丹,绣高洁典雅的兰花,绣古色古香的玉皇阁,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立体地绣出山峦起伏的层次、水流潺动的波纹、人物细腻的肌肤,使整个绣品呈现出油画般的肌理和光影,全面地展示着沙湖绣的漂亮与精致。

2.

在平罗县盛夏文化产业公司的展柜里,有几幅绣品泛着岁月的陈旧,那是征丽霞母亲留下的遗物,她将它们与自己的绣品放在一起,表达着女儿对母亲刻骨的思念。

征丽霞刺绣的手艺最早源于母亲。母亲党洁贞生于1929年,虽没上过一天学,却天资聪颖,心灵手巧,不仅熟背《三字经》《弟子规》,而且做得一手好女红。征丽霞关于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用手指当笔,在布料上“掐”出轮廓,再一针一针绣出图案的身影。母亲出嫁时的绣袍、绣鞋都是自己亲手缝制。她至今记得母亲绣袍上精美的绣花,雅致的包扣。她说,小时候,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将脸挨在母亲的绸缎棉袄上,感受绸缎的丝滑。遗憾的是,母亲一颗玲珑的女儿心终是没能抵挡住日子的清贫,那件精美的绣袍经过一次次的裁剪,变成女儿们身上御寒的棉衣,绣袍上的花朵,零落成星。

母亲年老时,眼睛看不清绣品,但凭借着指尖敏感的神经,仍然可以熟练地找到走线的路径,并对她的绣品做出指点,哪些地方应该多走几针,哪些地方应该少走几针……如今,母亲走了,但从这细密的针线、针脚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温婉细腻以及指尖上的纹路和温度。

值得庆幸的是,征丽霞五姐妹将母亲的刺绣手艺完美地传承了下来。

1980年,高中毕业的征丽霞带着对绣花和服饰的喜爱,来到平罗丽华服装厂做了一名裁缝,工作认真踏实的她,多次受到厂里的表彰;1995年,她利用自己对服装和刺绣的独特感受开始自主创业,进行个体服装加工。精致的裁剪,精美的刺绣,独到的创意,她的生意如火如荼。

眼界决定高度。在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后,征丽霞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产业。2011年4月,以手工艺品制作、工艺品销售等为主营业务的宁夏平罗盛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成立。“盛夏,盛大的盛,宁夏的夏。”一朵非遗传承之花就这样在宁夏的土地上蓬勃盛开,这是古老技艺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心手相应温良敦厚的底子。

3.

传承技艺,也传递爱。在征丽霞的公司里,刺绣呈现出的美,不仅仅在于表面的精致、雅韵,更是一份渗入骨髓的情感——爱。

张淑珍,一个因烫伤毁容并失去双手的坚强女子,谈起征丽霞反复说的只有一句话:“没有征主任,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个曾经很少出门,连坐大巴都会被拒的肢残人,因为遇到了征丽霞,遇到了刺绣,才有了与外界交流的信心和勇气。当她用一双“手”熟练地穿针引线为我展示她的绣功时,我被这流传了千年的民间刺绣技艺、被像征丽霞这样的民间手艺传承人的工匠之心、被这身残志坚的奇女子深深感动,潸然泪目。

韩凤兰,一个五十多岁的聋哑人,没有上过学,没有出过远门,不会正规手语,丈夫因病去世后,一个人守着几亩地,日子过得清贫而孤独。由于语言听力障碍,她三次进刺绣班学习都被退了回去,是征丽霞让她留了下来,她学刺绣,她学手语,她们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

她们常常用手机视频“聊天”,她用刺绣挣来的钱去做了纹眉,买了发饰,发来视频让她看,她伸出大拇指为她点赞,她“咿咿呀呀”比划着,笑得像个孩子。这个在无声世界里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农家女子,爱美,也重情。家里腌了咸菜,顶风骑自行车走几十里路给征丽霞送来;院里枣树上的红枣熟了,给她送来;地里种的白菜、萝卜成熟了,给她送来……她不嫌弃,当着她的面拿起一颗红枣,用手擦了擦就吃进嘴里,她笑,她也笑——这是一个乡村聋哑人表达感激的方式,善良的征丽霞,不忍辜负。

在简陋的农家小院里,韩凤兰指着自己袖子上的绣花给我们看,比划着说是被树枝刮了一个洞,于是就在破洞上绣了一朵花做补丁,绿叶、红花,在紫色的衣服上绽放,那一刻,绣花的人,看花的人,心里都开出了一朵绚烂的花。

多年来,这样的花,在征丽霞走过的大地上竞相怒放。

那天,在红崖子乡红翔生态移民村,遇到了一幅动人的景象:秋日暖阳下, 三五个妇女聚在一座小院里, 相互对坐着,却不说话, 几架木绷、几缕素丝,她们纤手捏针,在绣绷上灵巧翻飞。小小银针在她们的手中,宛如画笔,轻轻提按之间,便绘出空灵而细微的墨迹。针走线引,墨色逐渐延展,一枚竹叶、一朵花瓣悄然显现。最喜人的,是一个挂件,鲜红的布料上,用黄色的丝线绣着三个字:“跟党走”……细细碎碎的阳光打在她们的脸上,亮亮的,铺一脸细碎的银子,溢满着安稳和幸福。

我惊诧于眼前的静逸和雅韵,而她们很轻易地就将刺绣的故事娓娓道来——她们,都是征丽霞的学员,随着生态移民政策从大山里搬来,没有手艺,没有文化,男人们出外打工,妇女们守着锅台熬光阴,生活物质匮乏,精神思想贫瘠。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征丽霞在红瑞新村、庙庙湖村设立固定刺绣培训点,既传授技艺,也宣传国家政策。妇女们学习掌握了刺绣手艺后,在不离乡土、不弃家庭、不慌家务的情况下,既能赡养老人,又能教育子女,还可以实现增收。“能挣钱了,在家也有地位了。真得好好感谢我们的征主任。”

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艺术。爱出者爱返,征丽霞用她的真心、爱心、耐心传授着技艺,传递着爱,她的学员们则以各自的方式回应着这份爱。这样的爱,让人羡慕,让人感动,也让我心生美好愿望,愿意像她们一样,一针一线地绣着这张叫作“人生”的底子,无论质地粗糙还是华美,一笔一划把文字绣上去,看着它们开出一朵花来,绚烂或是暗淡,始终保留着心与心无限靠近过的幸福与满足。

4.

荣誉伴随着努力纷至沓来。盛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展厅以及绣坊的墙面被各种牌匾占据,从县、市、区到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内容涉及文化产业、妇女就业、残疾人就业、旅游发展、非遗传承等各个方面。而征丽霞的爱心也撒播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多年来,她积极为妇联捐赠爱心毛衣;为阳光启智幼儿园的残疾儿童捐款捐物;为头闸镇养老院捐赠工艺画;为石嘴山陆军预备役工兵团、县武装部赠送由本公司绣女绣制的“中国梦”、“报春图”等手工绣品;不定期组织公司党员到养老院慰问,给老人们唱红歌、送礼品、陪老人们聊天、解闷——她诠释着爱,也奉献着爱。

5.

我一直笃信,所有美好的造物,都包含着手艺人的用心与温暖。一件物品,只有经了手温的浸润,才会超越本来的物件概念,如同亲人陪伴在身边。

而在工业化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手工艺是一种奢侈。传统刺绣作为一种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但由于刺绣是一种需要心静如水的艺术,注定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因此一度濒临失传。

就像世界再喧嚣,总有一处安静的角落一样,个性低调、行事稳重、决策果断的征丽霞,凭着对服饰和刺绣工艺的热爱,承担起了传承手工刺绣工艺的使命:课堂上悉心传授技艺、不厌其烦地与听障学员沟通交流、坚持到残疾学员家中走访授课、送料下乡、回收产品,经历过销售困局,品尝过心急如焚的滋味,她和那些来自乡村和城市的绣女们,像勇士一样,以倔强的精神守护着祖先留下的这门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以温暖的双手赋予每一件作品以生命,用一针一线守住一门技艺,也守住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尊严。

“盛大的盛,宁夏的夏。”征丽霞和她的盛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平罗的沃土上发芽开花,枝繁叶茂,先后开展了30多期培训班,培训学员人数达2000多人。这2000多名学员犹如2000多粒珍珠散落民间,带着千年手工刺绣技艺的光芒,优雅绽放。

在这快速发展的时代,当我们有幸触摸到这栩栩如生的图案,精致细腻的走线,享受这古老手工艺带来的真实和温暖时,我们应该感谢,感谢征丽霞,感谢所有和她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们,感谢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地传承了下来。

“刺绣是项慢工活,必须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才能做成。”征丽霞说。细想,其实人生的过程犹如刺绣,只有守住清贫、耐住寂寞、不骄不躁、专心致志,一针一线精心绣制,沉着而缓慢地掌控岁月的节奏和方向,才能理清那些凌乱的线头,把生命编织成一块华丽的锦。

离开盛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时,天色近黄昏,手心里握着征女士送的两个鲜红的小挂件,像是握住了那双绣花的手,无论细腻还是粗糙,都散发着最珍贵的人间温度。


REVIEW

作者简介:王淑萍 回族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石嘴山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喜欢用我手写我心,喜欢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著有个人散文集《遇见自己》《流年里的余温》,作品散见于区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和公众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