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陈新荣|管窥扬州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管窥扬州

很偶然,完全在意料之外,我到了扬州。

关于扬州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二十四桥”、“孤帆远影”,“落红如锦”......,却也还有清军攻陷扬州屠城致“堆尸贮积,手足相枕”的“扬州十日”。不过,现在记得扬州十日的人不多了。时间是粗粝的磨石,累累白骨在它经年累月不间断的磨砺下,全都化为齑粉轻飏到时空乱流中,找不出些微的痕迹!

扬州之行,时间极短,只能穿行城市一隅,蜻蜓点水般接触少许风物、少许人,故曰“管窥”。有些许遗憾,但以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安慰自己!

之一  东关老街

东关老街位于扬州古京杭大运河东关古渡附近。整体以古朴的青灰为主色调,典型的明清建筑,真老!至少看起来如此。街面主道中间长条石,两侧青砖墁地。鳞次栉比的房屋不高大,坡形屋顶,褐瓦,檐口瓦当覆盖(我们那不常见)。传统拐子纹门窗、护栏......无不彰显着古老和丰裕的气息。不要试图去考证是真是假,是哪朝哪代。那是考古学的范畴,是老学究们的事。你只要记得这里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房子,有了人,有了袅袅炊烟,无论房屋街道新立旧有,悠远深邃的气息轻易都不会消散,即使有些缥缈!我们只要凭着感觉,细细品味空气中流动的古风就行了。如果非要较真,就去东城门外吧,虽然城门楼是复建的,但城门洞以及前面桥边的钢化玻璃下,沉睡着真正的自唐至宋的城墙城门遗迹,渺远的容颜与你近在咫尺,有不真实感。虽断垣残壁,苍苔点点,却依然透着孤绝、透着悲壮、透着沧桑!

古老的东西最易引人遐思,尤其是在“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的扬州。因为它内里承载了太多遥远的信息,也许还有某种未知的宿命。

街道不宽,时值旅游淡季,人流也不多。我在其间缓步游荡,寻找令人心动的印痕,想把自己雕刻进扬州苍苍茫茫的历史大川!

冬荣园,原来是晚清供职于两淮盐运司的陆静溪的房产,现在却因为其女陆英是沈从文的丈母娘而出名。墙上的标识牌,题首曰:“冬荣园——故事的开始”,猜测应该是与从文先生夫妇有关,也是,没有陆英,就没有张氏四姐妹,当然就没有从文先生什么事了,而中国文坛大约就少了那一段传颂至今的佳话!

园子很宽敞,其实旧景大多不再,已不能感受到曾经家庭的温馨和血脉相连的独有温情。现在看到的是茶具茶叶的经营场所。无法揣度这种变化经历了什么!似乎也不能去揣度!不过与茶沾上了边,仿佛屋子里就有了轻盈灵动的气息,有了禅味!前来参观或购物的人们也出奇的安静,安静地欣赏、安静地感悟、安静地交易。是对过往时光的缄默追忆,更是对沉淀着的历史故旧的尊崇!

冬荣园不远,左侧巷道口上方一块木牌,上书“半亩荷田”。顺着狭窄的巷道走进去,是一家民宿。巷道两侧靠墙倚着几张木条钉成的歪歪扭扭的长条椅,右侧条椅上方及两侧是酒架,摆着各种酒水,中间一块小木板,画着两枝荷花,一枝盛开,一枝花蕾,边上随着一段话:“一亩秋稻,半亩荷田,老街伴西巷,怎少得了好友三杯闲”。心中忽一动!似一滴朝露滴落空旷静谧轻雾弥漫的湖面,刹那间小小波纹渐次漾开。可在这攘攘闹市,营营世尘!到哪里去寻这属于内心的半亩荷田?院子里不闻人声,难道真是昨夜独守田园,知音来访,闻稻香,听蛙鸣,在田田莲叶之畔举杯邀月,开怀豪饮,而宿醉未消?

街南书屋又称小玲珑山馆,是扬州盐商马氏兄弟的别墅,以其十二景著称于世,建成于1732年,2011年修复。遑论其间楼台亭亭、修竹猗猗、古藤苍苍,梅花高洁灵秀、芍药灼灼其华、太湖石玲珑剔透......,我感兴趣的是马氏兄弟的藏书,在那个时代居然多达10余万卷。乾隆修《四库全书》时,马氏兄弟献书776种,为当时全国之冠。站在临东关街的大门前,看着那对石狮子,颇有感慨。他们也是商人,并且是成功的大商人,但他们成功后,却把兴趣爱好集中体现在文化的铸就和传承上,且马氏兄弟本身也是名称当时的诗人,属于典型的“儒商”,这与我们现在认识上固有的商人形象不太一样。是什么原因呢?我想,除了他们本身所具备的儒家文化洇染出的心境和由此自然流露出的情操外,还与扬州当时的富庶、历史积淀以及当地人们尊崇文化知识的氛围有着莫大关系。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批“儒商”,“儒商”又不断反哺扬州文化的发展,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与目前国内大多数景点一样,东关老街商业氛围很浓,商品琳琅满目。但老街人有一样不同,他们不叫买,不喧嚷,安安静静地,有顾客上门,介绍产品也较为客观,不浮夸,不做作。恰似老街,沉静内敛,带着一份亘古而来的自信和从容!现代的、过去的,本土的、舶来的,沧桑和童真、厚重和轻灵,都在这里交汇融合,俨然一体!

老街可看可赏的景致太多,私家园林如“个园”、“壶园”;百年老店如“三和四美”、“谢馥春”、“富春茶社”等,前人记述颇繁,故不再赘述。

之二  宋夹城遗址

扬州在宋代有三城,即宋大城、宋宝祐城和宋夹城。宋夹城在宋大城和宝佑城之间,已在历次兵燹中毁损,但遗址尚存。现在,当地政府在遗址基础上重建宋夹城,修复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和城墙,名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是扬州市民休闲游玩锻炼的场所。

我们跨护城河从南门进入,在公园中稍作浏览即过北门而出,北门外有夹城北门遗址的一块标识牌和宋三城平面示意图,真正的遗址没见到,也许那些历史的痕迹已经湮没在时光的尘埃中了吧。其实也不见得是坏事,有些东西是应该铭刻在心底的!坐在标识牌下方的花台一角,突然记起姜夔的那首《扬州慢.淮左名都》:“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耳边隐有金戈铁马的锐响,隐有老弱妇孺的哀鸣!旷古的悲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空城的凄清也并没有随着巍巍高楼的崛起而泯然!我想,但凡到过这里的人,都会有深深的感触在心吧。

顺着环城游步道向西,一路伴水而行,十二月的风还微带薄寒,然辉丽的阳光下,柳丝毵毵,水波轻漾,春的气息似乎已悄然而至,“落红如锦草如茵”的景象已不再遥远。

信步走到西门瓮城附近,见护城河中大片残荷,绵延铺展,直向远方。由近及远,由疏渐密,颜色自灰白而焦黄。茎秆散乱,却不改一致向天之势,刚硬如戟,弥漫着森然凛冽的气息。残叶蜷缩垂首,在风中倔强着,是对大地致敬?是对阳关雨露致敬?是对一个季节致敬?当骤雨来袭,是否会激起万马踏地般恢弘的律动?虽然,它们没有了夏日清凉翠碧的色泽,少了那份浓重的生的活力,但生命至此仅是暂时的停顿,不是终结,是为了再一次勃发而蓄积最本源的力量!我恍然明白了为何有那么多画家喜欢以残荷入画了。

之三  东关古渡

运河是扬州城的血脉,正是运河水才成就了扬州城的辉煌。

有运河当然就有码头,而东关古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敬宗时代。

站在东关街东头就可以看到街道对面的“东关古渡”牌坊,三间四柱式,歇山顶,飞檐翘角,整体呈褐色,古色古香。正中间是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标志牌。上方“东关古渡”四个字用篆体,有古风。

从牌坊侧面沿石阶向下,就到运河边。河面开阔,水体略显浑浊。对面沿河植有柳树,密密匝匝,枝条纷披,远眺如绿雾蔚然。也许是我们到的时间不对,河面上不见游船,水波不兴,阳光下树木倒映,一河绿意流淌。几位老人在河边的条椅上拢着手,谈天说地,怡然自得!这哪里是我想象中的古渡呢!怎会这般静谧,甚至有几分萧然!那种帆樯如林、商贾云集、人声喧嚷、浪涛激扬的景象似薤上之露,晨曦初现时即已不见丝毫痕迹!一切似乎都定格在牌坊下方那块“大运千秋”的浮雕上。然而小小一块浮雕又能够承载多少运河蕴含的沧桑?马可.波罗离家万里,虽处富庶之地,居扬州路总管府总管,然夜深人静时,其思乡之情,可以承载吗?杜十娘情寄李甲,以为终遇良缘,谁曾想所托非人,其中绝望,可以承载吗?郑板桥鬻画为生,然潇潇竹鸣之际,其心忧民间疾苦之情,可以承载吗?河工劬劳不休,只为父母妻儿安稳温饱度日,其间辛酸,可以承载吗?读书人十载寒窗,焚膏继晷,皓首穷经,一朝成名,其若狂欣喜,可以承载吗?

古渡口,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意气风发、多少欣悦欢喜、多少沉郁颓唐,都在这澹澹运河里浮沉飘摇,从古至今!虽默然无语,却从未消亡!

听当地朋友介绍,古渡最值得一看的还是晚上,两岸灯火璀璨、河中游船穿梭,让人能够真切感受曾经富甲天下的繁华盛景。也许吧!然而此刻,在这里,我唯有静静而立,触摸古渡、倾听古渡、感受古渡。

之四  冶春茶社的茶点

感谢扬州朋友的盛情,我们得以在冶春茶社稍微领略扬州的小吃。

我不懂饮食,日常生活颇为粗糙,对于中国菜系没有多少了解,但却大略也晓得淮扬菜独成一系,素以精细雅丽为要。

“冶春”是百年老店,问月桥附近,在扬州颇为有名。茶社为古典式建筑,依山傍水。临水一面最具特色,小阁数间,其间曲廊相接,白墙褐瓦,檐柱却呈异常抢眼的大红,色彩对比强烈,与园中青青翠竹、蓊郁桂树构成一幅玲珑美景。

我们在临水面的其中一间坐定。茶点一道道上来,约有二十余种,有凉有热,造型各异,色彩纷呈。主人很热情,每一道均作细致介绍,特色、吃法、来历掌故......印象深刻的大致有大煮干丝、蟹黄汤包、五丁包等。我不是个合格的食客,未得老饕真传,无法具体形容菜肴的美味,满目只觉精致,满口只觉鲜香。另有一道“旺蛋”,印象尤深,是以未完成孵化的鸡蛋为原料制成的,初时不知,吃了几口,觉味道奇怪,后经介绍方知。据云营养价值极高。我们吃的照顾了口味,仅孵几天时间,当地人吃的还有一种孵化了18天的,称为毛鸡蛋。想想就觉发毛,还是敬谢不敏的好!

用餐过程中,有琵琶和二胡演奏小曲,记不清是什么曲子了,似乎不是现代的。透过玻璃窗,可以看见微漾的水面和葱茏的绿树,思绪翩然!

最后特别说一说扬州人。虽然因时间关系,我们接触的人不多,(主要是扬州经济开发区的同志),但他们身上那种从容内敛,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的风格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说话音调短促,低沉,不张扬。不像我们土家人,情绪起伏大,低吟浅唱兴许立马转换成纵情狂歌。最吸引我的还是他们那种源自骨子里的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自豪。介绍起扬州的历史、扬州的文化、扬州的饮食、扬州的发展,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语调并没有刻意渲染的成分,然而你却能够从抑扬顿挫充满温情的言语中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爱意。感谢他们!

 作者简介:陈新荣,湖北恩施人,普通上班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