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蕴藏的三大天规,悟懂一个,福报无穷

 江山携手 2020-08-08

处世之道,在于历练,为人之道,在于后学。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如果要达到非常高的境界,首先是要多经历事情,能够在经历中获得处世的学问,这样才能够提升自己。其次就是用心学习,所谓的“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般人想要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慢慢的学习,慢慢的历练。

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是不断的更新和迭代的,一千年前的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可能有大多部分都已经不适宜现代人学习,不过在为人处世方面却尽然相反,古人不但不低于今人的学问,并且远远比今人理解的更为透彻和深奥。

古代人处在一个封闭的社会,没有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以及“全球村”的概念,他们眼中最重要的学问就是探寻人生的意义以及思考做人的道理和学问,因此我们的老祖宗在为人处世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值得学习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了。

《道德经》被称为“中华思想至宝”,五千字的精华,数年千来为中国人指引着处世迷津,里面的人生智慧可以说都是老子总结出来的“天规”,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三大天规,来看看有什么地方是我们自身需要改进和学习的。

第一条天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十三章》这句话是老子对于“宠辱若惊”的阐述,一个人在生活中,会经常的接收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无外乎就是好和坏两个方面,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宠”和“辱”。

那么如何正确的面对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就是老子所要教导我们的学问,在老子看来,如果对于别人的夸奖或者羞辱,表现出很在意的状态,那么这样的人就不能够成就大事,也是不成熟的。

正确的做法就是不论别人是夸奖自己还是羞辱自己,都要做到“宠辱不惊”,因为别人的夸奖很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故意麻痹,如果自己飘飘然了,那么就无法正确的去判断这个人的人品好坏,很容易就被别人所利用,历代皇帝身边的奸臣,无一不是常于此道的。

对于别人的羞辱,也不能够让愤怒冲昏了头脑,就好像两军对阵,作为守卫的一方,就一定要能够沉住气,不能因为城外的叫骂,就贸然出击,这样就很可能会陷入了对方的埋伏。如何能够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就告诉了人们,你之所以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你太在意自己,这就是“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那么只要能做到“无我”的境界,不要把别人的夸奖和羞辱跟自己牵连在一起,那么就不会轻易被情绪所控制。

第二条天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二章》在第一条天规中,老子阐述了一个人应该从内心做到“无我”的境界,那么接下来就是探寻对外界的心态。

老子用“美丑善恶”来做比方,就是说如果天下人都认可了一个美的标准,那么不符合标准的就会成为丑的,都认可一个善的标准,那么不符合的自然就会成为恶的。

但是天下人对于“美丑善恶”的标准并不是一直恒久不变的,可能在此时是美的东西,在彼时成为了丑的,在此时是善的东西,在彼时倒成为了恶,因此老子认为,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变化,不可太过执着,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间的问题。

第三条天规:“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二十二章》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就,就必须立下长远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立志。老子认为,一个人立志要少,也不要多,少了才能够精心去追求,才能够清晰的制定计划,如果目标定的繁多,那么只能是让自己觉得困惑和气馁,最后可能什么目标都达成不了。

老子的这三条天规,总结起来就是:“内心无我,对外不执,立志少成。”只要能够深切体察老子这三句话中的智慧,可以在人生中果断的运用,那么自然就会让自己有长足的进步,也会取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