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景宽专栏|培育文学种子(一)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李景宽 创作感言

爱好文学写作,必须做好创作前的准备。那么,要做好哪些准备呢?培育文学种子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景宽,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原《剧作家》杂志社剧本编辑,两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获得者,创作电视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樱桃》等。出版戏剧集《夕照》、长篇自传《我心空的星》等。

培育文学种子


——《谈写作前的准备》之一

有了文学种子,才能开出文学之花,结出文学之果。那么,文学种子哪里来?如何培育?我要首先讲这个问题。

大凡爱好文学的人,一定是接触了某部文学作品之后,才开始爱好文学的,但爱好文学未必就有了文学种子。所以,世上永远是爱好文学的人多于创作文学作品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学种子是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培育的,它是一个工程,需要严格构建。这颗种子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有一个孕育过程。因此,它需要科学的雨露浇灌。

文学种子虽然很难培育,但是也有路可循,因为文学种子离不开文学土壤,离不开文学滋养。

为什么要强调吸收文学营养呢?

我国现代作家茅盾(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在《谈我的研究》一文中指出:

“没有读过若干前人的名著——并且是读得入迷,而忽然写起小说来。并且又写得很好的作家,大概世界上并不多罢……他从事文艺的创作之前,大都先和前人的名著有过接触的。

在这里,茅盾先生断言:凡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在创作之前,大都先和前人的名著有过接触的。也就说,读过文学名著,受到过文学名著的影响和熏陶。

曾被列宁称为“俄国的一面镜子”的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他的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著称世界。这样的文学泰斗还不断地从别人的著作中吸收营养。汪海泉先生在他的《点击写作成功之秘》一书中,记叙了列夫·托尔斯泰这样一件事:

“列夫·托尔斯泰走进他大儿子谢尔盖的房间,看见他大儿子正读《普希金小说集》。托尔斯泰把这书翻翻说:‘真好!普希金总是直截了当地接触问题。换了另外一个人,一定是先描写客人,描写房间,而他一下子就进入了情节。’托尔斯泰就是在普希金小说《宾客齐集在别墅中》的启示下,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奥布朗斯基家里被扰乱了。’究竟为什么被扰乱了,读者一时还不清楚,但是这个开门见山的起笔一下子就形成情节的纽结,确定了后文情节发展的路线。现在我们看到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后加上去的。

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例:

苏联作家《士敏土》的作者葛拉特阿夫,童年时代便醉心于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17岁便开始写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就不必说了,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都是俄国文学旗帜性的人物。

莱蒙托夫是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14岁开始写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等长诗20余部,27岁死于有预谋的决斗。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文坛巨星,与列夫·托尔斯泰齐名,小说代表作《罪与罚》。

如果不熟读这三位大师,17岁的葛拉特阿夫怎么可能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写小说呢。

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的第一部公开问世的《舒安党人》,是在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司各特的影响下写成的。司各特的主要诗歌作品有《湖边夫人》、《特里亚明的婚礼》、《岛屿的领主》、《无畏的哈罗高德》,历史小说代表作《艾凡赫》。

巴尔扎克说:“司各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但又始终能独创新意,他的惊人的丰产使我目瞪口呆。

巴尔扎克后来写出长篇巨制《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法国作家、自然主义创始人、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左拉年轻时,读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才立志写《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系列小说,作品场景的壮阔,人物的众多,气魄宏大,文笔的粗犷遒劲,确系继《人间喜剧》又一座文学巨厦。

我国现代作家冯德英,是一本揉烂了封皮的《洋铁桶的故事》,书中打日本鬼子的情节把他吸引了,引起了他写作的兴趣,后来写出了《苦菜花》等名著。

清末谴责小说,唤起了曹禺对当时旧社会的不满,他决心以笔和旧势力拼杀,写出了不朽的话剧名著《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是读了郭沫若的《落叶》之后,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的。

冰心的《春水》、《繁星》是受列夫·托尔斯泰《新月集》、《飞鸟集》影响的产物。

冰心说:“我写繁星,正如跋中所说,因爱看托尔斯泰的《飞鸟集》,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零碎的思想……这就是小杂感一类的东西。

胡风、何其芳又都是受了冰心《春水》式小诗的影响,才拿起了诗笔。

胡风,原名张光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曾被打成“胡风反党集团”首犯,蒙冤入狱。1980年彻底平反。

何其芳,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著有诗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郭沫若早期诗作《鹭鸶》、《新月与晴海》在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和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影响下写成的。

泰戈尔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海涅著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

“五四”运动那年,郭沫若个人的忧郁、民族的激愤,又从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找到了火山爆发口。在《女神》中以雄浑豪放的调子,以气吞山河排山倒海的气势,冲破封建的藩篱,扫荡了旧世界的污泥浊水,表现了对祖国的明天憧憬和向往。其中《凤凰涅槃》一诗,开辟了现代新诗的新纪元。

我国当代作家峻青(代表作《黎明的河边》、《海啸》、《血衣》等。)每当他阅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时,他感悟到:

“书中那些人物、事件、环境我是多么熟悉啊。草原居民的强悍性格、顿河流域频繁战斗、哈萨克人村落的暴动叛乱和昌潍地区的情况是多么相似啊。每当读着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生发起一种创作欲望,要把昌潍地区的斗争写出来,这,欲望是如此强烈如此持久,一直到今天,他还折磨着我、激励我,使我经常不安,使我兴奋,使我痛苦,也使我欢乐。

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果戈里的著名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也勾起了峻青童年期间在山间瓜棚看瓜时的种种回忆。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那诗情画意的环境,那乌克兰乡村迷人风光和风俗,那复员战士和他未婚妻纯洁坚贞缠绵的爱情故事,都令峻青感到亲切、向往,令人赞赏和叹服,他们都给了峻青极大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引起感情上强烈的共鸣,创作上的冲动。正如峻青自己说的:

“这些联想、这些回忆、这些冲动,就像活跃在地壳下的河流一样,经常在我的心里汹涌澎湃、奔腾不息。它们有的冲破一丝空隙,迸出几多零星的水花。但是它是真正主流,至今还没有冲出地面,形成创作的长河。

以上,都是汪海泉先生的书中举的中外名家受别人的名著启发或影响,写出自己的不朽作品的事例。

可见,文学创作是有继承性的,不吸收前人的文学成果,自己闷头创作,是盲人骑瞎马,其创作的结果不会有高度,也不会有深度。凡是要写出像样的东西,必须先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吸收营养。你吸收了文学营养之后所站的高度和没吸收文学营养之前所站的高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文学种子是在你科学地吸收文学营养的过程中慢慢培育的。

未经过专业文学训练的作者,对文学营养的吸收,往往是不加选择、没有计划,拿过来就读。这样读,是不科学的,往往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经历,收获也是甚微的。

读名著,除了学习人家的表现方法而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洞察生活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你即使生活材料再多也毫无用处,写不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所以说,文学大家必定是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思想容量。我们吸收文学营养,主要是学习他的深刻的思想性,目的是提高自己洞察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个能力提高了,有两个意义:

其一,你对社会生活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你对生活素材的把握和剪裁,就有了准确度。

其二,深化作品的内容,使作品具有了思想深刻性。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汪海泉先生在他的《点击写作成功之秘》一书中提供了如下例证:

鲁迅在他英译本的《短篇小说选集》的序言中便谈到他读了俄国、波兰的小说,审慎地感受到文学作品巨大的认识作用。

诗人艾青在一九五二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艾青选集》的自序中也谈到“十九世纪俄罗斯旧现实主义大师们揭开了我对现实社会认识的帷幕。

可见,鲁迅、艾青作品的深度,与借鉴外国作品是有一定关系的。

特别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揭示资产阶级金钱的罪恶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以及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方面,达到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律揭示得极为深刻、透彻,真是入木三分。使很多作家大大地提高了认识能力。

马克思从《人间喜剧》中得到研究资料之多,对其认识作用评价之高是人所共知的。

鲁迅的《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及其伦理道德的抨击之深,也为很多作家深刻认识旧社会提供了范本。

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外祖父是个残暴而吝啬的人,但他对外祖父性格特点理解和深化,是读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之后,才深刻地认识到了。所以他说,书本给了我们人身所看不到和不知道的东西,他认为这是一大发现。

列夫·托尔斯泰贵族家庭生活史小说一变而成为宏大的历史长篇史诗《战争与和平》,与他阅读俄国作家费·格林卡的《一个俄国军官的信件》有关,也与他反复阅读俄国作家赫尔岑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谁之罪》、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偷东西的喜鹊》,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分不开。

本来列夫·托尔斯泰构思了一部贵族生活史《皆大欢喜》,还没等动笔,轰动一时的《一个俄国军官的信件》他读了之后,书中描写了战争场面和当时人的思想情绪,有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赫尔岑发表在《北极星》上的几篇回忆录,帮助托尔斯泰提高了创作思想。他逐渐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动力,艺术要表现人民,要为确立为民主的理想而斗争。正是这些思想认识的提高,使他由贵族的立脚点而转移到农民群众方面来。于是,他把《皆大欢喜》改弦更张,把它引向了“人民战争”的轨道,修改了全部主要人物和发展线索,引进了新的人物,确立了最后名称为《战争与和平》,肯定了俄罗斯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认识上的飞跃也深化了主题。

既然吸收文学营养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吸收文学营养呢?

在没讲这个问题之前,我要提个问题请大家来思考:假如你遇到一位难得的资深的老师,你要向他求教什么呢?是向老师学知识重要,还向老师学方法重要?

我说,知识和方法都重要,但是,二者比较而言,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方法好比打开知识大门的那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你自己就会用它开启知识大门了。

好了,我现在就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来向你们介绍如何科学地吸收文学营养、培养自身文学种子的方法。

首先,你要确立你要在哪种文学门类上进行写作,是诗歌,还是散文,或者是小说,抑或是戏剧。

然后呢,你就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说白了,就是你想写哪种文体,你就读哪种文体的古今中外的名著。这还不够,还要配合着读边缘门类的名著。比如写小说的,除了读小说名著外,你还要读些戏剧名著,戏剧的人物语言、结构、人物关系,都值得小说作者学习。

再比如,写诗的作者,除了读古今中外的诗歌,还要读些散文经典。让文学营养尽量越丰富越好,千万不要老吃一样。人说,自在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倒着固然舒服,叫你连续倒3 天,你就会告饶了。饺子固然好吃,叫你顿顿吃,你就会乏味了。

吸收文学营养也一样,要多门类的借鉴,你的知识结构就丰满了。

每一门类的文学,其名著都浩如烟海。那么,先读什么最适用呢?

先读你最喜欢的作家,建立师承关系。就像学书法,先找一个你喜欢的一种书体入手一样。学这位作家的语言、结构、技巧和风格。这叫先读懂一家。

方法是: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设法找到,再把有关其作品的评论和研究,以及他的传记或者生平材料都找到。然后,先看他的传记或者生平材料。当你对作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读他的代表作。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样做便于你读懂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时代背景、写作意图,以及在什么情况写出来的,你都会在他的传记中或生平材料中找到相关的说明。当你掌握了这些材料,再开始读作品就容易领会得多了。

然后,你把初读的感受记下;再读,再记新感受。人的欣赏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当你再也读不出新的感受时,再看有关的评论和研究。评论大家的分析和鉴赏无疑是高水准的,它会让你顿开茅塞。这时候,再把你的感悟记下来。为什么强调“记下来”呢?记是为了加深印象,也是认识和感受积累。光读不记容易忘却,所以要把读书的感悟随时记下来,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当你对这个作家和作品如数家珍了,你就和他建立起了师承关系。你的作品就有了他的风格或者某些影子。久而久之,随着你的阅读和写作越来越多,你的风格就会在他的基础上发生变异,逐渐逐渐地就形成了你自己的风格,你就成了成熟的作家。成熟作家的标志是: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除了要读懂一家之外,还要读别的名家名著,拓宽视野。

其方法是:泛读和精读结合。泛读,就是一般浏览,扩大知识面,从中寻找你最喜欢的名著来精读。精读的方法,前面已经介绍了,就不再重复了。

还应当指出的是,知识要不断更新,因此,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重组。吸收文学营养要贯穿于你写作的始终。写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应该具备的学风。

参考书目:汪海泉《点击写作成功之秘》,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丝路



高端平台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